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38

  ..續本文上一頁可同”,性是一個,一個是現的體,一個是現的相。這個意思比較深,古德所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不一不異,就是此地所說的異,但是它不能分,金跟器不能分。說同呢,一就是相同,它是一樁事情。金跟器是一樁事情,它確確實實又不一樣,這個體跟相又不一樣。于是佛爲要把這一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那就要從“廣略相入”了。略就是講的體,廣是講的相,講的作用。像前面所講依報十七句、正報佛跟菩薩合起來有十二句,這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說的。底下這一段,要給我們從體上說,就是法性法身,要從這上說。從這上說,那就是“一”了。必須把這些事實真相徹底搞清楚,諸佛才能夠自利利他。自利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自利。利他,令一切衆生得“真實利益”,這是利他。自利,利他。爲這個緣故,所以佛說法有廣有略。略說,底下爲我們說出了:

  一法句者

  這一法句就是略,

  謂清淨句。

  什麼叫清淨句呢?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這一句展開來,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在我們常講的一部大藏經,展開來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歸納成一句,清淨句。什麼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底下有解釋: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

  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你通達事實真相,明了事實真相,這個智慧就是真實的智慧。

  實相無相

  真相沒有相,真相是無相,

  故真智無知也。

  般若經上所說,“般若無知”。般若《心經》上告訴我們,“無知亦無得”。無知無得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句”,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那麼這個講出來很簡單,聽起來似乎也不難,實際上契入這個境界真正不容易,因爲我們的心都不清淨。爲什麼不清淨呢?這事實的真相我們沒有明了,沒有通達,所以這個清淨心不能現前,真實智慧沒有辦法證得。

  無爲法身者法性身也。

  法性身沒有相,所以這個身是本體的意思。現代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裏面就叫做法性身,這個法性身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象、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這一個本體變現出來的。就像前面所講的國土十七句莊嚴,人物佛說了八種、菩薩說了四種,我們合起來講依正莊嚴,依報正報全是從法性身變現出來的。

  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無不相就是有相。因爲它無相,所以它能夠現無量無邊的相。如果有相,那就壞了,有相就不能現第二個相了。因爲它無相,所以能現無量無邊的相。

  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所以一切相好莊嚴,就是法身。這是什麼法身呢?前面講的方便法身。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我們還是用比喻來說明。大概一般的凡夫都會做夢,都有做夢的經驗。我們同修當中,哪一個人從來沒做過夢的,舉手給我看一看──一個都沒有。那麼換一句話說,你們都曾經做過夢的。能做夢,那個夢從哪兒來的呢?一定有一個能做夢的東西。那個能做夢的東西,決定是沒有相的。如果要有相,那你要做夢天天做一樣的夢,不可能做第二樣的夢。爲什麼呢?它有相嘛。正因爲能做夢的那個東西沒有相,所以每天晚上都做不一樣的夢,甚至于一個晚上做好多夢,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我們把能做夢的比喻做法性法身,把夢中那個境界相比喻做方便法身,你從這個比喻當中就能夠體會這個意思了。雖不能夠得到很明了、很親切的了解,可以比喻一個仿佛,有這麼一點印象了。佛就告訴我們,法性法身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佛在經典裏面說了幾十種名詞,都是說這一樁事情。這個東西能現,真心能現。因爲它無相,所以它能夠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這些現象,都是這個真心本性變現的。那麼我們要問了,那個真心本性,像什麼樣子?在哪裏呀?它不現相的時候,不知道,也不曉得是在哪裏。它現了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爲什麼呢?那個現的相就是嘛。離了相,哪有性!這個相是性變現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體用一如。所以真正大徹大悟的人,真心在哪裏?本性在哪裏?隨拈一法,無法不是啊。所以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在夢中境界忽然覺悟到了,佛常在經上講,我們的真心是什麼樣子?這個夢境就是真心的樣子。夢境是妄,全妄就是真,整個的夢境就是真心,這個真心變成了整個的夢境了。“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這是佛法裏頭最難懂的地方。因爲我們一般常識裏面,真決定不是妄,妄決定不是真,都把它分成兩邊,它不能合在一起,不是一樁事情。可是在佛法裏面給我們講,所有一切法是一樁事情,“入一法句”。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不是哲學,就從這個地方說的。因爲哲學裏面一定分體分用,體、相、用,體相用不是一個,體是體,相是相,用是用,它不是一個。而佛法呢,無論說多少,它是一個。這是世間一切哲學的定義裏面沒有的,所以佛法就是佛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認識佛法,去體會佛法。底下解釋無知。

  無知故能無不知。

  世間人爲什麼于一切法都茫然不知呢?是因爲他有知。你們每一個人天天在求知識,壞了啊,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佛法的教學,跟世間法教學不一樣。世間法教學,是叫你有知;佛法的教學,是教你無知。真正到無知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無所不知。爲什麼呢?因爲無知,才入一法句。有知不能入一法句。有知跟無知,二啊。二怎麼能入得進一呢?佛法教你修禅定,定是什麼?定就是一,定裏面沒有妄念,有一個妄念那就不是禅定。所以定能開智慧,定就是無知,開智慧就是無所不知。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真實的智慧,是自性的開悟。開悟之後爲什麼無所不知呢?因爲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你明心見性了,那哪有不知道的呢?當然知道嘛,都是從心性變現的嘛,你把心性的根源找到了,從心性流出的一切萬事萬法你統統都明了了,不要學都知道了。這是佛法求甚深廣大智慧的方法,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求知,要用頭腦去研究,去思惟,這在佛法講,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去求,決定求不到。第六意識的範圍很有限,範圍不大,而且會有許許多多錯覺在裏面,你把事情想錯了,看錯了,會錯了意思,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定中去求,所以佛法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很有道理。因戒那個戒,不是指戒律。如果諸位是指戒律,那個範圍就太小了,太窄小了。那個戒,是如來的教誡。如來的教誡,那個範圍就廣大了。所有一切經律論都是如來的教誡,你要依照佛給你講的原理原則方法去遵守,這個叫持戒。從戒裏面就能得定。像我們念佛,佛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戒。我們遵守這一個教誡,我們用淨念相繼的方法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得定了。一心不亂的層次有很多,通常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就無所不知了。

  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這一切種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非色非非色。

  這個智慧不是你作意的,也不是不作意的。這個作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講,有意思,有意。非作呢,就是沒有意思。法身非色,就是沒有色。非非色就是有色,有相有色。體上講,這個非作是無知,非色是無色,無相無色。非非作,起作用了,起用的時候無所不知。非非色是法身起作用,能現一切萬象,這叫清淨句。那麼由此可知,這個清淨句境界非常之高,確確實實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像《楞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入了這個境界了。法身菩薩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他有沒有身呢?他沒有身。正因爲他沒有身,所以他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到十方諸佛刹土去供佛聞法,去度衆生,他能化身。正因爲他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無量的智慧。我們今天犯了很大的病,我們有身了,執著這個身是我,堅固的執著,所以就不能變第二個身了。你看多可憐。假如我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就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就能分身了。你今天爲什麼不能分身呢?因爲執著這個身是我,除這個身之外都不是我,堅固的執著啊。佛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無知無所不知,如來的德相非相非非相,他統統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爲有妄想,我們的智慧沒有了,被妄想蓋住了。因爲有執著,我們的清淨身沒有了,我們的法身沒有了。執著害了我們的方便法身,妄想把我們的真實智慧埋沒掉了。所以你真正想學佛,真正想恢複你的本能,佛法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恢複本能。一切大乘經都說這個道理,都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法。這些方法裏面,道理有深有淺,方法有難有易,不是理與方法上有差別,那個沒有差別的,所謂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有一切差別從哪裏來的呢?是我們每一個人妄想執著淺深不相同,差別從這兒來的。我們俗話講,業障重,業障太重了,這業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呀,這妄想執著太重了。太重的人,說實在話,念佛方法最好。天親菩薩也選擇這個方法,昙鸾大德也選擇這個方法。我們看底下: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一者器世間清淨。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

  這個器世間,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清淨。世尊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天親菩薩將世尊的介紹歸納十七種。

  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

  這是觀西方世界人清淨,佛清淨,菩薩清淨,居住的環境都清淨。

  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

  這一法句就是清淨句,這個清淨句裏面,這兩種清淨就包括一切清淨了,因爲一切法總不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