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修赞叹,那就是第二条,第二大愿“称赞如来”。一有分别心,就不是普贤行了。你的心不清静,不平等,那个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特色,就是心地清静平等,觉而不迷。所以这个地方有供养,有恭敬,有赞叹。供养里面特别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养。普贤行愿里面跟我们讲的“广修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又举了七个条目,第一条就是“依教修行供养”。所以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才是供养诸佛如来。因为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的愿望,不但是弥陀本愿,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这个法门,你只要认真修学,你立刻就得到一切诸佛的保佑,一切诸如来佛的加持。所以这个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
下面这一段,再给我们解释“无余”。什么叫无余?就是前面所讲的,无余照,无余广大。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
明是说明,遍是普遍,一个世界都不漏。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大了。我们现在生活空间很可怜,太渺小了。纵然有机缘我们常常到世界各国去旅行,没办法超越这个地球。纵然像我们这个世界的菩萨,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神通了,也没有办法超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要依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我们这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一百亿个银河系呀!娑婆世界的菩萨,活动的空间是一百亿个银河系,这是一佛土。一切佛土,无量无边,哪里能比得上极乐菩萨呢!所以极乐菩萨生活的空间太大太大了,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哪有不向往极乐世界呢。我们要拓展我们生活的空间,使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更快乐、更自在,那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你不到极乐世界,你的幸福快乐自在总是有局限的,总是有范围的,范围并不很大,一百亿个银河系,也不算是很大。
一切诸佛大会
佛总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从来没有休息的。哪个地方缘成熟了,佛就现身。缘消失了,佛就入灭了。其实,佛哪有生灭呢?《无量寿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佛示现的这个生灭,是为中下根性而示现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没有见到佛有生灭。佛是不生不灭,上根人见得到,中下根人见不到。
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
没有一个佛的世界,一次佛的法会,极乐世界的菩萨没有去参加的,没有,极乐世界的菩萨遍至啊。我们只要听到这个消息,就一定要去,这还能耽误吗?我们这个信心愿心立刻就坚强起来了。
肇公言。
肇公是僧肇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这么几句话,昙鸾法师也把它节录在此地:
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
法身没有相,但是它能够现相,殊是不同,是差别,就是三十二应,这三十二应身是同时应现,因为佛刹土、佛会多,应以什么身示现,他就示现什么身。一处一时一心一念能圆圆满满的示现,这就叫“殊形并应”。这个应就是应化,种种不同的身分同时同处应现。
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
言是言论,像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但是真理,或者我们讲事实真相,是离言语文字的。虽然离言语文字,佛也可以假借言语文字表达它的真实义。这个意思佛在金刚般若里面说的很清楚。古大德于是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去体会经义呢?开经偈里头第一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不在语言文字里面,语言文字里头找不到,但是也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好像是指路牌一样。我们这里有个指路牌,指的那个方向那边是台中。你要认指路牌就是台中,那就错了。语言文字是指路牌,循着这个方向去会,体会,你就能够找到了。这个叫不离文字。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很好,他教我们“离言说相”,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说法,不要执著佛的这个言说,你可以去听,去会,不能执著他的言说。“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那个都是善巧方便设立的,不可以执著。“离心缘相”,这一条最重要。心缘是什么?你决定不能去思惟想象,你思惟想象,你落到意识里头去了,就落在分别执著里面去了,那就错了。诸佛如来给我们宣扬的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你要去体会,要能够契入、悟入,你就得到了。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想象。思惟想象,落在意识里,那就变成六道凡夫的世智辩聪,那是不解如来真实义,或者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了。这个就是古人讲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想错了。不能想,所以古人教学,听经只管听,用什么方法呢?就是这三个原则:不执著言说,不执著名相,不要去用思惟想象。这个时候,给诸位说,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定的。这个定心、清净心一接触,有的时候则豁然大悟,他就开悟了。你听,执著言语,执著名相,把这个活的经都变成死的解释,这个错了啊。所以肇公这几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至韵无言”,佛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听也要无听而听,听而无听,这才行,才能够相应。我们今天听经,听一辈子,为什么不开悟?著了相啊。古大德为什么听几次经就开悟了?人家不著相,高明就在这一点。只要你不著相,那你就会听了。著了相,不会听。听经再要记笔记,那这个著相就更厉害了。不但著言说相,还著文字相,这个麻烦就大了。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最初在老师会下听讲经,也拿个笔记本在写,被老师看到了,讲经下来,把我叫到小房间去: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写了笔记呀。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怕忘记呀。他说,你要晓得,你到明年境界提升了,这个完全用不着啦。我想想,满有道理,所以从此以后我就专心听,不记笔记了。我在台中十年,我只有一本笔记本,还记的不到一半。这是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我得到受用了。他不让我记笔记,他让我细心听,体会里面的道理。这个意思你要真正会得了,你学的东西是活的。长讲,短讲,深讲,浅讲,你得自在了。你要是记录下来,死的,以后就照那个笔记去讲,笔记漏掉一句,哎哟,这个地方漏掉了,不晓得怎么讲法了。就出这个差错,你学的是死东西。所以我在台中,很感激老师。老师要我学活的,不让我学死东西,所以一定是活活泼泼,这就对了,与经与祖师大德所说的完全相应。所以虽然没有言语文字,你看大藏经,言语文字遍满世间。正如同禅宗的,标榜禅宗不立文字,禅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你们看大藏经,禅宗的语录比哪一宗都多。为什么不立文字,文字那么多呢?他那个不立,是不执著文字,不是不用文字。需要用语言,需要用文字,那是工具,决定不能执著。这个不立是不执著的意思。
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
冥是讲的真心,是讲的本性,真心离念,没有一个妄念。从来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冥的意思。虽然不起心不动念,它遇缘就起作用。这个作用叫权,那个冥跟实的意思一样。我们通常讲权实,他这里讲“冥权”,冥就是实。实智,权智,实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冥,无所不知是权。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用。体用都是自然的,并没有预先有一个计划,有一个设计,那就是谋,没有。世尊在经上也举比喻。有人问,舍利弗尊者的智慧很大,问他这个智慧怎么来的?佛举个例子,佛举了个鼓。鼓,我们一敲不就响了吗。他说舍利弗那个心,像鼓一样,里面空的,什么也没有。所以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那个叩鸣是权,就是无所不知。你要不叩他,他无知。他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你问他什么问题,随问随答,他无所不知;你不问他,他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显露。没有人问他的时候,这个无知是自受用,是清净心,清净到极处。有人请教他,随问随答,他心还是清净的。不是说人家来问问题,我得想一想,研究研究怎么答复他。那是凡夫,想一想,研究研究,结果还是答错了。清净心里面答复这个,根本不要去想,随问随答,答的决定正确,丝毫错误都没有。世尊为众生说法,是这样说的。这个我们要学呀,就是学清净心。所以我常常劝诸位,读经不要想经里意思,经没意思。这是我跟诸位讲真实话。为什么没意思呢?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它有意思,那就是有说而说,说而有说,那有意思。没意思,没意思你去想的时候,你叫胡思乱想,叫打妄想。这个要知道,要懂得经没有意思。读经是什么?读经就是修清净心,修智慧,戒,定,慧。这个戒,就是我们用恭敬心,用真诚心,用无分别心。这个原则我们遵守,我们用这个心来读经这是戒。读经就是修定,读经时候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个经读的字字分明,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颠倒一句,这个就是修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是无知。到人家来问我,或者你讲经给人家听的时候,那叫后得智。讲经要不要准备?不要准备,看看大家的眼睛,看看大家表情,自自然然就说出来了。深说、浅说,长说、短说,也不要计划的。预先想想我要怎么个讲法,那就完了,又错了。它是活的,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这是佛法的一个难处,难在哪里?难在你的妄想不肯放下。你真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不难呐,比什么都容易。所以这个东西是活的,活活泼泼的。“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它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跟那个事非常契会。
盖斯意也
僧肇大师这一段话,与这一段,这个偈颂的意思,非常切契,很相应。用肇师这几句来解释这一段的意思,的确是很圆满的。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4,于无三宝处,示佛法如佛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
这些地方多,这个世界没有三宝的地方比有三宝的地方要多。其实这些事情,我们不难知道。为什么没有三宝呢?众生造的业太重了。三宝的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