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十方世界衆生,即使統統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個世界也看不到擁擠的現象。這個狀況,實實在在說,世尊當年說法,距離我們今天叁千零二十多年,在那個時候說這些話,的確大家聽到還很不容易理解。爲什麼呢?那個時候人口稀少,所以居住的環境都非常空曠。不是在今天所說的,今天所說的,我們感覺非常的敏銳。那麼佛說這些話,可能他方世界其他星球裏面,擁塞的情況叁千年前就跟我們今天一樣,這很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讓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個國土廣大無有邊際,“終無滿時”。十方世界都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看不出擁擠的現象,滿就是這個意思。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前面是講量,量從哪裏來的呢?爲什麼他這麼大呢?原來他是稱性而變現的。
佛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爲我們說明十方諸佛刹土量是有限的,西方世界叫無量。不但是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國土也是無量的,樣樣都是無量的。那麼十方國土他爲什麼會有量呢?不稱性,與法性相違背了。哪些與法性相違背呢?愛欲。真心本性裏面沒有這個東西。愛是指情愛,欲是指的欲望。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他講一切衆生,這是講六道裏面的衆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這是佛把六道那個根源一語道破,因爲有愛欲,所以就有欲界了。我們這個世界,欲界的現象包括了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從下面往上去看,有四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全是屬于欲界,也就是說愛欲沒斷。往下看,我們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統統在欲界,都沒有能夠離開愛欲。幾時他覺悟了,覺得這個愛欲可厭,覺得禅定清淨,攀緣禅定,舍棄愛欲,喜歡禅定了,因此就有四禅天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到四禅天的時候,對于禅也厭惡了,厭禅,于是乎那個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到了四空天了。這四空天就是無色界,四禅天是有色。這是叁界怎麼形成的。四禅、四空天都屬于天道,高級的天道,還是在六道之中。菩薩告訴我們,“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什麼叫有漏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情欲沒斷,沒斷就是有漏。他所修的,不能出離叁界。那麼,這種道就不是正道,這叫邪道。佛經裏面有的時候稱他做外道,不能出叁界,不能了生死的,依舊是“長夜大夢”。這個長夜大夢,六道輪回就等于做夢一樣啊,不是真實法,虛妄的呀。我們從這個事實就明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容易。佛雖然在這個世間說了許許多多的經論,許許多多修證的方法,但是佛說了,法一定要契機,所以佛的經稱爲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佛說經是在叁千年前,是在印度那個環境,爲那些人所說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不是爲叁千年後我們這些人所說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在世尊這一代時教當中,才知道怎樣去選擇。佛所說的經,契理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合不合我們的機呢?機就是我們的程度,我們的根性。實實在在講,那不一定。爲什麼呢?他不是爲我們說的。佛爲我說,一定契我之機,他不是爲我說的嘛。《金剛經》是給須菩提說的,《楞嚴經》是給阿難尊者說的,不是給我說的嘛,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要明白。我們不是須菩提,也不是阿難啊。這樣的經典,我們要學習就很難了。就是依照經典裏面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也不能成就。怎麼知道不能成就呢?你能不能斷愛欲,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果然能斷愛欲,那你就是當機者了,那正是對你說的了。如果你不能夠斷愛欲,那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對你來講就不契機,你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利益,就是你還是出不了叁界。縱然你得定了,得定也不行,何況得定也不容易呀。你看這個色界天,初禅以上,他這個愛欲沒斷,雖然沒斷,他有定力能把它伏住,不起作用。像石頭壓草,沒斷根,但是真的把它壓住了,這叫伏住。伏煩惱,沒斷,他才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最高的一層,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是怎麼來的呢?是他的定功能夠把愛欲伏住,能伏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之後,他這個定就失掉效果,就伏不住了。伏不住,于是這個煩惱又起來了。這一起來,他又要往下墮落了。因爲他再不能上去了,就往下墮落了。所以菩薩稱這個叫“有漏邪道所生”。這一句話講的那就不錯了,這才知道修行真難。我們今天憑什麼?如果講真的斷煩惱,貪嗔癡慢、是非人我,我們的確沒有能力。我們今天所憑的,就是憑阿彌陀佛本願的威神,他老人家加持我們,我們不要斷煩惱也能往生。這是在所有一切大小乘法門裏面,只有這一門。諸位要記住,只有這一門,不斷煩惱可以出叁界。除了這一門之外,再沒有第二門了。你們去翻翻大藏經,看看有沒有第二門。沒有了。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多了,他們翻遍了大藏經都沒找到,唯獨這一門叫帶業往生。帶業,就是不必斷煩惱,就能往生。所以淨宗稱之爲門余大道。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余就是以外的。無量法門以外的,可以出離叁界,可以永脫輪回而一生不退成佛,就這麼一條路,大家都要明了哇。無住、天親是何等人物!昨天跟諸位介紹,無住是天親的哥哥,八地菩薩,遇到這個法門,都一心歸命,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說明了,一切衆生要想出離叁界,要想修成、證果,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困難。
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這是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這個情形,諸佛度衆生那個情形,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所以讓衆生成就,是真正不容易。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才興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發了四十八願,願自己成佛的時候,“以無上正見道”,這個正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起清淨土”,起是興起。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唯有稱性,這才真正清淨了,超出叁界。這是“正道大慈悲”。
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讓我們明白西方世界清淨廣大的原因。爲什麼他清淨,爲什麼他廣大?他是隨順法性,不違背法性。這個法本,也就是法性的本源,他不違背。
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無緣是大悲。即出世善。謂此大悲爲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我們世間的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顧名思義,善根能生世間一切善法,這叫善根。善根是什麼呢?佛告訴我們有叁種:無貪,無嗔,無癡,這叫叁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是從這叁個根生出來的。無貪、無嗔、無癡,翻過來就是貪、嗔、癡。貪嗔癡也是根,什麼根呢?那不是善根,惡根。世間無量無邊的惡法,都從這叁個生出來的。貪,嗔,癡,所以佛叫它做叁毒,沒有比這個更毒的了。如果我們這個貪嗔癡要是重的話,自己就要覺悟:我們這個心性很毒,這不是好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不善,都在那裏造惡業呀。出世善根是建立在世間善根的基礎上,所以菩薩善根,大乘經上常講的,菩薩善根有一條:精進。我們在經論上看的很多,聽的也很多,但是那個精進的意義,的確還是不知道。爲什麼呢?知道了你一定會精進。你今天不精進,就是對于菩薩善根一無所知,不但無所知,世間善根還沒有成就。爲什麼呢?還有貪。學佛了,世間名聞利養不貪了,貪什麼,貪佛法。我這裏勸你念佛,他還要貪著,還想參禅,還想研教,還想學密,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會,貪心啊。因爲有貪心,所以他的修學是雜修,亂修。縱然在進步,叫亂進,雜進,他不是精進,所以他不能成就啊。精進,就是像前面所講的,“一心歸命”,那就是精進。天親菩薩不容易啊,千部論師,他真是通宗、通教,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能夠一心歸命,換一句話說,所有一切通通放下,通通舍棄,專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才能到西方啊。蓮池大師在晚年,也跟天親菩薩一樣,所有一切法都舍棄了。他老人家講:“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放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他也放下了。晚年一卷《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才真正成就出世善根。世間法不貪了,佛法也不貪了,這才行啊。在此地我們要真正覺悟,要認真去反省、檢點,我們還貪不貪圖佛法。縱然要發心度衆生,度衆生也是個貪心。爲什麼呢?攀緣度衆生嘛。他不是隨緣,攀緣嘛,都錯了啊。那麼西方世界每一個往生到那邊去的人,都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出世善根生”。這是我們要常常想到的。這個二十一首頌,是觀察。觀是我們看清楚,察就是清楚明白。我們要把它看清楚、想清楚,看明白、想明白,不要再犯過失,這就對了。底下兩句: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安樂淨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
西方世界之爲光明世界,稱之爲清淨國土,稱它爲淨土,稱之爲大光明藏,末後這一句是比喻,如鏡,如日,如月,如輪。輪是表圓滿的意思,日月是光明的意思。清淨光明,無不圓滿。這是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這說他的種種的形相。說到形相,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說的很詳細。因爲十六觀裏面,都是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形相。《觀經》可以給我們做參考。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形相我們要知道,而種種事我們更要明了。
佛見有國土。以泥土爲宮飾。以木石爲華觀。或雕金镂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
這個解釋雖然很簡單,但是意思包括得很圓滿。佛是阿彌陀佛,也是說他在因地的時候,見到許許多多諸佛國土,他們居住生活環境都不圓滿。…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