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以泥土爲宮飾”,這個地方說到宮,我們要明白,要知道他的本意。現在一般人看到宮殿,就會想到像寺廟、像皇宮這一種的建築所謂宮殿式的建築。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講經的時候,印度沒有中國這種宮殿式的建築。那麼經典裏面翻的這個宮殿,顯然不是中國宮殿的樣子。因此我們了解宮殿的本意,宮是什麼呢?是私人居住的房子,就是我們住家的房子。私人居住的房子,這個叫宮。殿是什麼呢?殿是集會辦公,公共辦事的場所,叫做殿。是這麼一個意思。我們要求它的本意,然後你對于佛法,你才會真正明了,才會通達,才不致于發生誤會。我們常講,佛法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因此佛教化衆生,沒有定法可說,佛教的道場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他確確實實像我們今天所講的,本土化,現代化。私人居住的房子,大衆集會的場所,都是恒順衆生。在印度,就是印度當時這個形式;傳到中國就采取中國的形式,跟印度那個形式完全不相同。時代不斷在變,佛教要是保守,一成不變,那麼它可以教導古代的衆生,不能教導現代的衆生,這守舊。那麼它能教導中國的衆生,不能教外國的衆生,這就鑄成大錯特錯了,這個不是佛度衆生的意思。佛教化衆生,活活潑潑的。所以從這個宮殿,佛經裏面講的宮殿,我們就了解,佛法確確實實它是非常適合于時代性的,確確實實它做到了現代化跟本土化。現代人居住的房子跟從前人不一樣,現代人辦公室跟以前我們中國人講的衙門也不一樣了。殿就是外國人講的office,就是我們佛經裏面講的殿,宮是私人的住宅。以泥土爲宮飾,就是建築材料。“以木石爲華觀”,雕梁畫棟,棟梁是木材,特別我們在美國看到,居民所住的房子,多半是以木材建造的。“雕金镂玉,意願不充”,這是形容古時候這些皇宮,貴族大富長者,他們居住的房子。我們常講,“雕梁玉砌”,過去皇宮警衛森嚴,一般人進不去的。現在我們到北京去看故宮,已經開放了,我們看看是不是玉砌的呢?不是的,不過是比較好一點的石頭而已。那個玉是形容,不是真的,是好的大理石。不錯,石頭砌的,不是玉。我們到日本,去看日本的京國寺,這個在佛教裏很有名的建築。建築物並不大,只有兩層。是不是金做的呢?不是的,是木板上貼的金。就跟我們中國那個匾額一樣,貼的金。它的確是真金,但是金箔貼上去的。那個看起來,確實是很美觀,很莊嚴,金碧輝煌。牆是木板,外面貼著金箔,所以“意願不充”,它不是真的黃金做的,還是木板,不過貼的金而已,這是意願不充。換一句話說,只講求一點表面,實質上做不到。“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營是經營,就是經營的時候很辛苦。我們知道,北京的皇宮,從開始建築,一直擴充到現在這種規模,差不多是四百多年的曆史。從元朝時候,明朝,清朝,逐漸逐漸再擴充,才有今天這個規模,不是當初一建築就是這種,不是的。不斷的修繕,不斷的擴充,所以確實是具受辛苦。這在許許多多事裏面舉出這一樁,其他一切事,哪一樣不辛苦呢?哪一樣真正能夠稱心如意呢?的確是難哪。法藏菩薩看到了,

  故興大悲心。

  他老人家發了大慈悲心,

  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

  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黃金建的房子,那是真的,那不是木頭上貼著金,不是的,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要辛苦去經營,它是自自然然變現成的。經上給我們講的七寶,七不是數字,七是表法的,表圓滿的意思。七是怎麼來的呢?四方,上下,再當中,這就圓滿了。七是這麼來的,七是代表圓滿,不是七種。無量種啊,應有盡有,一樣不缺,這才叫圓滿。不但我們這個世界有的他有,其他世界有的、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有。十方諸佛刹土裏面所有的珍寶,西方世界統統具足,所以珍寶具足,莊嚴美麗自然的,不需要人工去雕琢,自然成就的,一切都是隨心變現出來的。

  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物質環境能夠隨心所欲,像經上所說的,我們想吃什麼東西,這個念頭才一動,你所想的東西都已經擺在你面前了。念頭一動就在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沒有了,幹幹淨淨就沒有了。也不要去收拾碟子、收拾碗去洗──這個東西多麻煩啊。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了,不必去裁縫,不要去買衣料。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于是貪心就沒有了。你們諸位想想看,我們爲什麼有貪心?貪心的根源是物質稀少,我們求不到,他才貪啊。如果樣樣都這樣豐足,一切都隨念而現,那還有什麼貪心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去,這個貪嗔癡,佛也不給你說法,自然就沒有了,到那個地方自自然然就斷掉了。所以“相忘于有余”。你看經上告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住的房子,那個房子的式樣、大小也是隨心所欲。你想你的房子大一點,它就變大了;想小一點,它就變小了。想在地面上,這個房子就座落在地面上;想在空中,這個房子就浮到空中去了,隨心所欲。因此對于所有一切的物質,我們講的五欲六塵,決定不會起一念貪心。爲什麼呢?它太多了,太豐富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自自然然就與佛道相應了,自然成就。

  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得心自在,因此依報的環境就自在了。正是佛常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心清淨,佛土就清淨了;心自在,一切生活受用就得自在。“具足妙莊嚴”,莊嚴就是美好的意思。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前面說的種種事,這兩句贊歎色相。前面有贊歎形相,這個地方是講光彩,色是講的光彩。

  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

  偈子裏面“無垢”,垢是汙染,我們今天常講的“心理的汙染、精神的汙染、意志的汙染”,在佛法裏面給我們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就是汙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汙染都沒有了。離開這一些汙染,我們的真心本性就顯露了。真心本性裏面,自自然然有無量的智慧光明。六祖大師說的好:“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本來具足,就是沒有一絲毫欠缺,樣樣都是圓滿的。“光焰熾”,熾是熾盛,形容光之大,光之明亮。“明淨曜世間”,不但是光明,而且清淨,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諸位要知道,這是講的西方世界的依報,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放光。西方世界不但佛菩薩這些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物質統統放光。他們居住的宮殿,經上講的,寶樹、羅網、寶池、德水,樣樣都放光。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但是我們在經上所看到的,沒有這麼明顯。在此地,菩薩爲我們這一說明,我們就清楚了,沒有一樣不放光,而且每一種的光明都是遍照世間,所以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這個光明是性德,不是修來的。“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也就是說,永斷煩惱,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清淨心是真心,“清淨無不成就”。底下兩句就說的非常具體:“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無生忍,地位就高了。《仁王經》上告訴我們,證得無生忍,是什麼樣的菩薩。無生忍分叁品,下品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這個位次高啦。無生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寂滅忍也有叁品:下品是十地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佛。所以佛證的是圓滿的寂滅忍。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正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阿毗跋致菩薩。什麼人呢?我們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無生忍的菩薩,你看四十八願裏面不是說嘛,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阿毗跋致菩薩。阿毗跋致菩薩就是無生忍菩薩,這個諸位要知道。這麼高的果位,不是我們自己修來的。我們自己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哪有那麼高的果位呢?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使你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證得,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跟七地以上菩薩完全相同。這是佛力加持的,一直到我們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證得了,我們到那裏慢慢煩惱真的斷掉了,真的證得了。真證得之後,阿彌陀佛還加不加持呢?給諸位說,阿彌陀佛還是加持的。不但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這個,諸位細細去念《彌陀經》,去念《無量壽經》,就明白了,而後才曉得,這個法門真殊勝啊。所以無住、天親菩薩一碰到,就一心歸命。我們想想,他們是什麼人物,比他們還殊勝的,《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那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比無住、天親高太多了,還是要發願求生淨土。怎麼樣往生呢?就跟天親菩薩一樣,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才能往生。我們從這些地方去觀察,才真正明了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們的信心才堅定,才清淨,才不會動搖,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經論不能不細細深入去討論,因爲愈清楚、愈明白,我們的心愈堅定,我們的願愈懇切。換一句話說,我們念佛的功夫才真正相應。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對于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以爲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

  再看下面這一首偈: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這個過是超過。前面說形相、說妙色、說種種事,是我們六根裏面眼根的享受,這一首偈是說我們身根觸的享受。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我們身體接觸,

  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萬物,我們眼看到、耳聽到、鼻所嗅的,西方極樂世界有寶香,香光莊嚴,六根所接觸的,都能得到最殊勝的快樂,所以叫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叫極樂。“寶性功德草”,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樹是七寶成就的,西方世界的地也是七寶,西方世界這個花草也是七寶。他的寶柔軟,不像我們這邊的寶堅硬。我們這邊,譬如講七寶,第一個講黃金,我們這個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