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以泥土为宫饰”,这个地方说到宫,我们要明白,要知道他的本意。现在一般人看到宫殿,就会想到像寺庙、像皇宫这一种的建筑所谓宫殿式的建筑。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讲经的时候,印度没有中国这种宫殿式的建筑。那么经典里面翻的这个宫殿,显然不是中国宫殿的样子。因此我们了解宫殿的本意,宫是什么呢?是私人居住的房子,就是我们住家的房子。私人居住的房子,这个叫宫。殿是什么呢?殿是集会办公,公共办事的场所,叫做殿。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要求它的本意,然后你对于佛法,你才会真正明了,才会通达,才不致于发生误会。我们常讲,佛法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佛教化众生,没有定法可说,佛教的道场也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他确确实实像我们今天所讲的,本土化,现代化。私人居住的房子,大众集会的场所,都是恒顺众生。在印度,就是印度当时这个形式;传到中国就采取中国的形式,跟印度那个形式完全不相同。时代不断在变,佛教要是保守,一成不变,那么它可以教导古代的众生,不能教导现代的众生,这守旧。那么它能教导中国的众生,不能教外国的众生,这就铸成大错特错了,这个不是佛度众生的意思。佛教化众生,活活泼泼的。所以从这个宫殿,佛经里面讲的宫殿,我们就了解,佛法确确实实它是非常适合于时代性的,确确实实它做到了现代化跟本土化。现代人居住的房子跟从前人不一样,现代人办公室跟以前我们中国人讲的衙门也不一样了。殿就是外国人讲的office,就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殿,宫是私人的住宅。以泥土为宫饰,就是建筑材料。“以木石为华观”,雕梁画栋,栋梁是木材,特别我们在美国看到,居民所住的房子,多半是以木材建造的。“雕金镂玉,意愿不充”,这是形容古时候这些皇宫,贵族大富长者,他们居住的房子。我们常讲,“雕梁玉砌”,过去皇宫警卫森严,一般人进不去的。现在我们到北京去看故宫,已经开放了,我们看看是不是玉砌的呢?不是的,不过是比较好一点的石头而已。那个玉是形容,不是真的,是好的大理石。不错,石头砌的,不是玉。我们到日本,去看日本的京国寺,这个在佛教里很有名的建筑。建筑物并不大,只有两层。是不是金做的呢?不是的,是木板上贴的金。就跟我们中国那个匾额一样,贴的金。它的确是真金,但是金箔贴上去的。那个看起来,确实是很美观,很庄严,金碧辉煌。墙是木板,外面贴着金箔,所以“意愿不充”,它不是真的黄金做的,还是木板,不过贴的金而已,这是意愿不充。换一句话说,只讲求一点表面,实质上做不到。“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营是经营,就是经营的时候很辛苦。我们知道,北京的皇宫,从开始建筑,一直扩充到现在这种规模,差不多是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元朝时候,明朝,清朝,逐渐逐渐再扩充,才有今天这个规模,不是当初一建筑就是这种,不是的。不断的修缮,不断的扩充,所以确实是具受辛苦。这在许许多多事里面举出这一桩,其他一切事,哪一样不辛苦呢?哪一样真正能够称心如意呢?的确是难哪。法藏菩萨看到了,

  故兴大悲心。

  他老人家发了大慈悲心,

  愿我成佛。必使珍宝具足。严丽自然。

  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黄金建的房子,那是真的,那不是木头上贴着金,不是的,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要辛苦去经营,它是自自然然变现成的。经上给我们讲的七宝,七不是数字,七是表法的,表圆满的意思。七是怎么来的呢?四方,上下,再当中,这就圆满了。七是这么来的,七是代表圆满,不是七种。无量种啊,应有尽有,一样不缺,这才叫圆满。不但我们这个世界有的他有,其他世界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有。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所有的珍宝,西方世界统统具足,所以珍宝具足,庄严美丽自然的,不需要人工去雕琢,自然成就的,一切都是随心变现出来的。

  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个物质环境能够随心所欲,像经上所说的,我们想吃什么东西,这个念头才一动,你所想的东西都已经摆在你面前了。念头一动就在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没有了,干干净净就没有了。也不要去收拾碟子、收拾碗去洗──这个东西多麻烦啊。想穿什么衣服,衣服已经在身上了,不必去裁缝,不要去买衣料。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随心所欲,于是贪心就没有了。你们诸位想想看,我们为什么有贪心?贪心的根源是物质稀少,我们求不到,他才贪啊。如果样样都这样丰足,一切都随念而现,那还有什么贪心呢?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这个贪嗔痴,佛也不给你说法,自然就没有了,到那个地方自自然然就断掉了。所以“相忘于有余”。你看经上告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住的房子,那个房子的式样、大小也是随心所欲。你想你的房子大一点,它就变大了;想小一点,它就变小了。想在地面上,这个房子就座落在地面上;想在空中,这个房子就浮到空中去了,随心所欲。因此对于所有一切的物质,我们讲的五欲六尘,决定不会起一念贪心。为什么呢?它太多了,太丰富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自自然然就与佛道相应了,自然成就。

  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得心自在,因此依报的环境就自在了。正是佛常说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心清净,佛土就清净了;心自在,一切生活受用就得自在。“具足妙庄严”,庄严就是美好的意思。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前面说的种种事,这两句赞叹色相。前面有赞叹形相,这个地方是讲光彩,色是讲的光彩。

  彼土金光。绝从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偈子里面“无垢”,垢是污染,我们今天常讲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意志的污染”,在佛法里面给我们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就是污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污染都没有了。离开这一些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就显露了。真心本性里面,自自然然有无量的智慧光明。六祖大师说的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具足,就是没有一丝毫欠缺,样样都是圆满的。“光焰炽”,炽是炽盛,形容光之大,光之明亮。“明净曜世间”,不但是光明,而且清净,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诸位要知道,这是讲的西方世界的依报,所有一切万物统统都放光。西方世界不但佛菩萨这些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物质统统放光。他们居住的宫殿,经上讲的,宝树、罗网、宝池、德水,样样都放光。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但是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没有这么明显。在此地,菩萨为我们这一说明,我们就清楚了,没有一样不放光,而且每一种的光明都是遍照世间,所以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这个光明是性德,不是修来的。“彼土金光,绝从垢业生故”,也就是说,永断烦恼,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是真心,“清净无不成就”。底下两句就说的非常具体:“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无生忍,地位就高了。《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证得无生忍,是什么样的菩萨。无生忍分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这个位次高啦。无生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寂灭忍也有三品:下品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佛。所以佛证的是圆满的寂灭忍。这是七地以上的菩萨,正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阿毗跋致菩萨。什么人呢?我们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无生忍的菩萨,你看四十八愿里面不是说嘛,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阿毗跋致菩萨。阿毗跋致菩萨就是无生忍菩萨,这个诸位要知道。这么高的果位,不是我们自己修来的。我们自己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哪有那么高的果位呢?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使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证得,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跟七地以上菩萨完全相同。这是佛力加持的,一直到我们自己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证得了,我们到那里慢慢烦恼真的断掉了,真的证得了。真证得之后,阿弥陀佛还加不加持呢?给诸位说,阿弥陀佛还是加持的。不但阿弥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这个,诸位细细去念《弥陀经》,去念《无量寿经》,就明白了,而后才晓得,这个法门真殊胜啊。所以无住、天亲菩萨一碰到,就一心归命。我们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物,比他们还殊胜的,《华严经》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那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比无住、天亲高太多了,还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样往生呢?就跟天亲菩萨一样,要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我们从这些地方去观察,才真正明了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我们的信心才坚定,才清净,才不会动摇,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所以经论不能不细细深入去讨论,因为愈清楚、愈明白,我们的心愈坚定,我们的愿愈恳切。换一句话说,我们念佛的功夫才真正相应。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对于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以为还有别的法门比这个法门更殊胜的。

  再看下面这一首偈: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这个过是超过。前面说形相、说妙色、说种种事,是我们六根里面眼根的享受,这一首偈是说我们身根触的享受。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我们身体接触,

  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西方世界所有一切万物,我们眼看到、耳听到、鼻所嗅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宝香,香光庄严,六根所接触的,都能得到最殊胜的快乐,所以叫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叫极乐。“宝性功德草”,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树是七宝成就的,西方世界的地也是七宝,西方世界这个花草也是七宝。他的宝柔软,不像我们这边的宝坚硬。我们这边,譬如讲七宝,第一个讲黄金,我们这个世…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