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歲,長命的是萬萬歲啊,你說怎麼得了,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你在這裏想貪圖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將來要付這樣重的代價,沒有人願意幹的呀。真正造這種業的人,叫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啦,一個明白人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所以這五欲六塵、貪嗔癡慢是汙染。菩薩心地清淨光明,對這個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了,所以這些東西他遠離了,他得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他是真正得樂,他所得的樂是法喜充滿,跟世間人的樂不一樣,他得的是清淨自在。我們今天講,他有充分的精神享受。物質上好像比一般人清苦,他精神生活美滿,這個跟世間人不一樣的。
“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這是說菩薩隨順菩提心的叁種,我們從文字裏面很明顯的看得出來,第一個是無染,第二個是安,第叁個是樂。由此可知,這個樂是一切衆生所希求的,我們都求這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的幸福快樂。這個幸福快樂要怎樣才能得到呢?要身心安穩。身心安了,這才能得樂,所以是“安樂”。要怎樣我們才能得到身心的安穩呢?在中國一般俗話裏面講“平安”,人心要不平,哪來的安呢?現在社會,大家曉得,非常的不安定,原因在哪裏呢?在不平。所以,平而後才有安。那要怎樣才能得到平?這個平的前面是和,和平。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不但僧團裏面重視六和,凡是學佛的同修,每一個人家庭裏面,在社會工作範圍之內,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要修六和敬,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和平安樂。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裏面常常教誡我們的。這個地方,不但是講得安樂,這安樂裏面最真實的是清淨,清淨安樂,這才最真實。清淨很不容易得到,一定要從無染,對于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染著,你的心才能夠得到清淨。大師在這個文裏面,底下是給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也就是在一切事項當中略舉一二,希望我們從這個例子裏面去體會,你才能真正得到無染的安樂。“一以不爲自身求諸樂”,第一條前面說過,不爲自身求諸樂,你就得無染清淨心了。這個第二條,“以拔一切衆生苦故”,我們令一切衆生心安,也能讓自己得到心安。特別是一個修學大乘之人,念念要度衆生。這個度的意思就是幫助,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我們先要知道,這個衆生苦是從哪裏來的?苦從迷染來的,迷惑、染著,從這兒來的。樂從哪裏來呢?樂從開悟,離開一切染著,從這兒來的。那麼由此可知,要想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他真的覺悟了,離開一切迷染了,那個樂的果報他自自然然得到。這個叫安清淨心,菩薩清淨心裏面得安穩。
末後這一條,“樂清淨心”,菩薩樂什麼呢?“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這個菩薩最樂了。“得大菩提”,令一切衆生修學大乘、希求佛道,這個菩薩就樂了,跟菩薩行完全相應,跟諸佛如來的願望也完全相應。可是這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四弘誓願裏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可是佛告訴我們,雖然難,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的,佛決定不爲我們說。佛爲我們說出來的,我們統統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呢?“攝取衆生生彼國土”,這個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能夠幫助一切衆生念佛往生淨土,這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就兌現了,就圓滿了。菩薩就樂了,諸佛就樂了。這個是順菩提心的叁門,我們一定要具足,要修學。
八 名義攝對
名是佛法裏面的名詞術語,名裏面一定有義,有義理。我們看底下的文。
智慧,慈悲,方便
這都是名詞,這名詞裏面含有很深的意思,這些意思統統可以連貫起來。什麼叫般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這個地方的注解注得非常之好,簡單明了。“達如之慧”就叫做般若。如是什麼呢?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如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達是通達,是明白,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這樣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由此可知,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不是普通的小智慧。在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這個達如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樣的智慧叫做般若。
方便者通權之智稱。
權就是權巧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裏面還有許許多多人對于心性、對于宇宙人生真相還在迷惑無明的狀態之中。菩薩對這一些人,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來誘導他們開悟,這些智慧就叫做方便智。所以佛經上常說,佛是依兩種原則爲一切衆生說法。這兩種原則,一種叫實說,就是真實說;一種叫權說,方便說。真實說就是般若,是如來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實說。可是,真實說我們凡夫不懂,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凡夫的常識。于是佛要隨順衆生說,要隨俗,隨順衆生,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那我們一聽就懂了,很容易明白,這叫方便說。佛是以這兩種方法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
達如則心行寂滅。
明白事實真相,他對于這個事實,一切事決定不染著,所以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心清淨。正如同前面所說,“清淨安樂”。這是諸佛菩薩。
通權則備省衆機。
省是省察,這個省字念破音字,不念[省],念 [醒]。省是覺悟的意思,對于一切衆生的根機他統統明了。正如同一個大夫給病人診斷一樣,對病人的病情,這個病是怎麼起源的,怎麼演變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用藥就方便了,所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菩薩爲衆生說法“通權”,一定要達如通權,才能夠幫助衆生破迷開悟,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
這兩個起作用,實在講,前面說過,般若是真知,就是無知;方便是無所不知。因爲無知,所以才無所不知,他是有體有用,有用有體。他起作用,這是動。雖然起作用,他心還是靜的,還是清淨寂滅的。這樁事情在《般若經》裏面講得很透徹,很清楚。實在說,般若經也是最難懂的。
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
智慧就是達如之慧,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現,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示現在六道裏面幫助衆生,就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雖然示現種種身,跟大家在一起,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身在動,他的心決定不動。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身坐在這裏不動,心在那裏胡思亂想,心動。菩薩在動中他心都不動,何況不動呢。這就是我們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
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
菩薩心常清淨,但是不礙示現,不礙講經說法,這個就是方便智的力量。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
般若是體,智慧、慈悲、方便都是般若的作用所以般若裏面有方便,“般若攝取方便”。
般若攝取方便。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
我們要學菩薩,就要在這個地方學。學什麼呢?學不動。佛法裏頭有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都懂得這兩句話。隨緣就是此地講的方便,不變就是此地講的不動,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般若。我們用這兩句話看這個四種不同的衆生,就很清楚,很明顯。我們從佛看起,佛是不變隨緣,佛不變,如如不動,能隨九法界之緣,不變隨緣。菩薩隨緣不變,菩薩也能隨九法界之緣,他學不變。他學這個,學佛。佛就是不變,菩薩學佛。我們凡夫是隨緣隨變,這個凡夫就不行了,隨緣隨變。小乘阿羅漢,他不變不隨緣。所以從這兩句話,你仔細觀察,凡夫、小乘、菩薩、佛,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也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
貪著自身。無安衆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障菩提心應知
在這個地方,菩薩特別提出警告。這前面都說了。“貪著自身”,凡夫都貪著,哪一個人不貪愛自己的身體?這是錯誤的,這是障菩提心。過分的貪愛這個身體,連往生都做不到。爲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把這個身體丟掉你才能去,不能把這個身體帶去呀。過分舍不得這個身體,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了,這身體還放不下,那阿彌陀佛也無可奈何,只好走了,不接你了。餓鬼道裏頭有一種鬼,叫守屍鬼。爲什麼叫守屍鬼呢?他對那個身體是過分的貪愛,死了還舍不得離開它,老守著它,認爲那個身體就是他自己。這個是很大很大的障礙,所以必須自己要曉得,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是什麼呢?我所有的。你看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髒了馬上可以換一件。身體也是我所有的,到壞了、朽了,我們可以把它丟掉,再換一個。這個你就明白了。那我們把這個身體舍掉,換一個最好的身體。西方極樂世界金剛不壞身,所以要知道換啊,不要老守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不是一個堅固之體,也不是自己真身,不是的,都是屬于我所有的。“無安衆生心”,自己心無安,也不能幫助一切衆生心安。這都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求恭敬,求供養,只要有求,這《金剛經》上說的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是什麼?是凡夫。如果有求,誰求呢?當然有我求。你看,四相就具足了。這哪裏是菩薩呢!菩薩一定要離四相,離四相哪裏還會求恭敬求供養呢?所以這個是決定障菩提心的。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因爲有這些障礙。必須把這些障礙斷除,你的菩提心現前了,然後一向專念,就決定得生。
無染清淨心。
前面講的恭敬、供養這些東西,統統是染著。換一句話說,裏面貪嗔癡慢,外面五欲六塵在誘惑,這些東西都是汙染。一定要內舍貪嗔癡,外不爲境界所動,不爲境界所轉,我們就真正得無染清淨心了,那麼安樂才真實獲得。
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這個樂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所以稱爲妙樂。離開苦樂之外,你得到的是真樂。勝是殊勝,真心勝過所有一切的妄心、妄想、妄念。真心現前,這個真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知道了,那個障礙你會舍,成就你一定會去修學。
九 願事成就
菩薩智慧心。方…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