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啊!其實,那裏沒有阿羅漢,是這麼個意思。
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
這個女人也不是真的女人。這個人他的行爲、他的言語、音聲很弱,不像個男人,所以說他是女人,叫譏嫌名,而不是真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
他眼睛並沒有瞎,但是他是非邪正不能辨別,瞎子啊。這罵那瞎子就是殘障,不是真的殘障。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這個意思說的好,不但西方世界沒有女人根缺二乘,連那個譏嫌名都沒有。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這些人,個個都是勇猛精進,這是爲我們說出這一樁事情。我們在這個世界,精神提不起來,會懶惰,會懈怠,一旦往生了就會勇猛精進。爲什麼呢?這一首偈裏面跟我們講的很清楚,很明白。親近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你,使你精神飽滿、意志堅定,不疲不厭,這是得佛力的加持。
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
我們今天聽到佛名,聽到《無量壽經》,佛就以本願攝受我們。我們能夠在一生當中不會退轉,能生歡喜心,這也是佛力的攝持。這是佛對我們慈悲到了極處,只要我們真正知道感恩,真正知道佛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與佛就相應了。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
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
怎麼會叫我們退轉,怎麼會叫我們軟弱呢?不可能,佛力一定加持。
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這是舉一個例子,佛能夠教阿羅漢,阿羅漢裏頭有根性很劣的,不肯回小向大的,佛都有辦法叫他回小向大,叫他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很不可思議。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佛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他方諸佛世界也不例外,一切衆生都有求不得苦。哪一個衆生心裏頭沒有願、沒有求呢?求不得啊。爲什麼不得呢?有障礙啊。這就是所講的業障,我們所求不能滿願,就是因爲有業障。必須業障消除,我們所求就滿願了。所以,忏除業障是所求必應的一個先決條件。一定要忏除業障,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障,業障已經成了,無可奈何。這一生當中,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所造的業障也已經形成了。今天明白了,今天了解了,今天覺悟了,從今以後不再造業障。我們自己有心有願,往往是善願、好的願,都會遇到許多障礙,不能成就。要曉得爲什麼呢?我前生障礙別人的好事,今天我想做好事,人家障礙我啊。我要盡心盡力的去忏悔,從今而後看到別人有善心、善事,不但不障礙,我們要幫助他,盡心盡力的去成就他,成人之美,我們將來在菩提道上就不會有障礙了。所以,什麼樣的因,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或者物質環境裏面,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要冷靜去想想,這一切不如意,都有不如意的因在啊。這個因跟緣沒有消失,這一些不如意的人與事都不會離開我們。一定要以耐心,要以善心,要以真誠不退心去修學,認真的忏悔,求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善心善願才能夠現前。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想消除業障,難啊,太難太難了。這一生修得再好,這一轉世,算你不錯吧,來生再得人身,再得人身,這一生所修行的都忘記的幹幹淨淨,來生又要從頭來起。如果遇不到善知識,誤入歧途,那就壞了。所以昙鸾法師在此地勸我們,“唯有求生淨土”。真的,叁界之外,別無生處。只有求生淨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所有一切的障難永遠離開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快速成就,“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
這兩句是這一大段的總結。前面這十七樁事,說明西方世界生活環境的圓滿。不僅是美好,是真正的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因爲這個緣故,天親菩薩講,“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我是看到這個情形,所以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願生。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釋是解釋,器世間是物質環境。西方世界物質環境簡單就介紹到此地。這十七樁事情,清淨莊嚴,所以決定求生。向下去,是衆生世間清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裏面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老師阿彌陀佛,一個是同參道友,這諸大菩薩,人事環境好啊。西方世界沒有一個惡人,沒有一個不善的人,沒有一個障礙你的人。個個人都幫助你,成全你,這個世界就太美好了。所以看到物質環境好,再看到人事環境更好,哪有不求生的道理呢!
次觀衆生世間清淨。
這是偈頌裏面第二大段。在第一大段裏面,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物質環境。第二段這是觀“衆生世間清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情世間,也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人事環境。自古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人與人之相處,非常不容易。不但世法裏頭不容易,佛法裏面也不容易。我們在經論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之中也是良莠不齊。像六秦比丘,就很不聽話,處處破壞師兄弟們正修正行。佛滅度之後,在佛門裏面出家人嫉妒嗔恨心並沒有說他一剃度就消除了,沒有那麼容易。剃度之後,嫉妒嗔恨還照樣的有。最著名的像禅宗,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五祖會下的那一些弟子們,沒有一個服氣。不但不聽老師的教誨,還一個一個到外面去追查,要把六祖惠能抓回來,把衣缽奪回來。這個我們在《壇經》裏面都看得到的,害得他跑到獵人隊裏面去做雜工避難,躲避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啊。所以這個自古以來都不免。現在我們處在五濁惡世,修行難,太難。你真正想用功,那個不用功的人恨你,嫉妒你,想盡方法障礙你。在這個環境裏面修行,當然就難,所以修行成就要叁大阿僧祗劫。我們仔細想想,爲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障難太多。我過去生中障礙別人,這一生當中別人障礙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在嫉妒障礙之中,不是被別人害,就是害別人,就是幹這種事情啊。這是我們必須要求生淨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但我們要求,天親菩薩、無住菩薩、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淨土。原因在哪裏呢?西方淨土沒有障礙。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沒有嫉妒嗔恚,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想用功,每個人看到都贊歎,都歡喜,都幫助你。這樣好的人事環境,這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面找不到的。世尊在大乘經裏面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佛國土,他們的莊嚴勝過西方淨土。很多的勝過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是很多很多。爲什麼諸佛都贊歎西方淨土,說西方淨土是第一呢?他第一在哪裏呢?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淨土縱然莊嚴,而不是六塵說法。六塵不說法,莊嚴雖然是美好,可以享受,得不到法益,不能開悟,不能斷煩惱,所以這是比不上西方世界。在人事環境方面,諸佛刹土裏面的人事環境沒有西方世界人事環境這樣的整齊。這是西方淨土第一殊勝之處。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去往生。
這一段裏面,又分爲兩段,兩個中段。第一段是教我們
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的導師,這對我們關系非常重要。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告訴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要想有真實的成就,那個關鍵在善知識。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這一生成就的增上緣就具足了。這個關系非常重大。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對老師不能不認識,不能不了解。所以這個下面一共說了八樁事情,介紹阿彌陀佛。下面還有一行半,是給我們解釋“衆生”的意思:
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者。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
這個講法是小乘裏面所說的,就是在六道輪回裏面生死不斷,生生死死,這個叫衆生,衆多的生死,輪回生死衆多的。
大乘家所言衆生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
這個意思就比較深了。大乘法裏面常講,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既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決定沒有生滅。所謂生緣聚現的這個相,我們叫它生。滅的時候,散了,緣聚緣散。實在講,這個裏面確確實實找不到生滅。這個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講的是衆緣和合。譬如我們這一個毛巾,這個毛巾它是衆緣和合的,它是線織成的。我們把線頭抓到的時候,一展開時,它原來是一條線。這個線織成的時候,就成了毛巾,我們叫它做毛巾,這個相就生成了。我們把這個線頭拆開之後,這個毛巾沒有了,就滅了。請問問,它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那個線再一分析,是纖維。科學家再分析,就分成了分子、原子、電子。原來是這些東西聚合的,只有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也不滅。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這一個真相。所以這個“衆生”,是把這個萬事萬物的真相爲我們說出來了。確確實實沒有生滅。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
無生無滅是衆生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
我們講世間苦,怎麼苦呢?五受陰,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受都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觀受是苦”,沒有一樣真實。這個說法也是大乘的說法,跟小乘說法不一樣。小乘這個苦,是煩惱,令人心煩惱亂,這個苦。本經是大乘經,淨土是大乘法門,所以要用大乘的教義來闡揚,來說明。我們看底下的這個偈頌: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我們觀察天親菩薩五念門裏面,第四門是觀察,觀就是觀想,《十六觀》裏面叫觀想。他不用觀想,用觀察,意思就是說,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觀察比觀想意思來得更明顯、更清楚,就是比觀想要想的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夠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先觀導師阿彌…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