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
這次“淨土深義”講座主要是對出家人講的,你們應該懂得淨土法門是一種大修行,是出家修行的十分重要的法門。作爲一個出家人,不光要知道怎樣修,還應該知道淨土法門在整個佛法中占有什麼樣的地位,這樣你才能比較徹底的祛疑生信,正確引導衆生修行,而不爲其它種種說法所迷惑。當前的重要問題是要把淨土法門回歸到佛法本位,使之立足于廣大佛法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讓修行人對淨土法門有深刻的認識。
出家人要面對的是學法、弘法、修法、證法,不能夠只是相信,而說不出所以然的道理來,否則,就不能擔負起出家人上求下化的責任。所以,我在講解時,不是象對在家人講解那樣,先從勸信講起,而是從它的教理講起,證明淨土法門是大乘真實之教。
如果你們能夠從大乘真實之教這個廣度與深度去領受淨土法門的深義,這樣你們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就不會覺得自己只懂得淨土法門,對佛法懂得太少,以至不敢跟別人討論佛法,或者當別人向你提問淨土法門時,你不會問一答不出叁來。其次,在修學上,你就會將大乘佛法的學習完全導歸、彙入到淨土法門的教理中來。這樣,你會學得更加豐富,不會對其它法門産生排斥心理。在教理的指導下,你的修行會更加精通、勇猛、正確、有效。
淨土法門的特質是難信、難解、易至這六個字。在深入講解本題之前,還要先回到原點考慮。你我作爲一個出家人要隨時反省,我爲什麼要出家?根本的原因是我們體會到人生生、老、病、死諸行無常的逼迫性,人生對一切五欲六塵的追求都是虛妄的,我們不願意糊裏糊塗了此一生,所以才出家。
所以我們出家的目的是了生死。首先是了生,了生才能夠脫死。什麼是了生?就是不要再醉生夢死,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對宇宙、人生看得很清楚、明白,生活得灑脫、自在。學了佛法以後,吃得下,睡得著。跟一切人的關系是如法、平衡、清淨,對一切事少欲知足。對修學佛法必須能夠得到真實利益。
如果你不好好了生,你就脫不了死。什麼是脫死?就是你要知道怎麼死,對死無怖無畏,沒有疑慮,在未死之前,就知道死了到哪裏去,而不是糊裏糊塗的死。所以我們在了生之外,還要准備脫死。要隨時注意了生脫死是你出家的目的,是你應有的承擔,是你隨時要准備的自己的事。
爲了要了生脫死,我們必須要修行。爲了修行得正確,我們才需要知道佛法。如果你知道怎麼修行,那就是佛法,不再需要知道什麼了。我們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因爲我們不知道怎樣了生脫死,所以才去聽佛法。各位來聽淨土法門,千萬記得這一件事情,不是爲聽而聽,而是爲了生死而聽。目的不在聽而在于了生死。了生脫死才是你分內之事,是你出家人的本份。
你們有些人確是這樣,要求聽經,就是不要求學佛,聽了一大堆,既不能了生,也不能脫死。聽經聽得很高興,對法師好像也很恭敬,就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眼前既了不了生,將來也不能脫死。所以現在講淨土法門,要先把心態搞清楚,是要你通過聽經,修學佛法能得到了生脫死的左券,左券就是方法,就是保證。你們在聽淨土法門時,句句都要回歸到這句話,對我了生脫死有無幫助?我應該怎樣修行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我是爲了這個目的來聽經的。這個觀念要弄清楚。你們恭敬出家人、恭敬僧寶,恭敬法師,乃至于行法敬法,也都是爲了這個目的。如果你確認這件事情能夠幫助你了生死,你就歡喜的去受持它,同時你就“方便勤莊嚴”。菩薩戒就是這樣說的。你能夠在這個法上了生死,你才能以這個法來莊嚴這個世界。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你不過是裝點門面的徒有表面的出家人而已。學習淨土法門也是如此,我不願看到出家人只是用嘴巴表面上念佛,跟自己的生死毫無關系,這個樣子是自欺欺人,害了你我,也害了淨土法門。各位出家同道,淨土法門在你我心中不是一件兒戲的事,它是要幫助我們了生死的。一定要把這個原點找到。
淨土法門爲什麼說是難解、難信、又易至呢?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原因,它是大乘真實之法。因爲我們是凡夫,難以了解大乘佛法。其實大乘佛法不離我們的方寸。我們皆有本具的佛性。但是無始劫來,我們背離了它,所以我們不了解,也無法相信。
因爲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相信我能成佛,有佛救我,我也無法相信我在一刹那間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爲我不了解,所以我也就無法相信唯一佛乘的萬德莊嚴,無法相信所謂的中道佛性具足一切萬法。因爲我不了解,所以我也就無法相信從萬德莊嚴的佛性中能夠開顯不可思議的彌陀本願來攝受我。
我再說一遍,難解、難信、易至這個道理相當深。不過可以一言以蔽之,難解、難信、易至是同一件事,就是大乘了義。什麼是大乘了義?就是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具清淨萬德莊嚴。我們久遠劫來,無法體會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難于理解,因而也就難于相信衆生本具的萬德莊嚴能夠透過彌陀佛借由淨土法門而開顯的無盡大悲,所展現的對一切衆生的徹底方便的本願攝受我們,攝受我這煩惱的造惡犯戒的博地凡夫。我不能相信萬德莊嚴的佛性所開顯出來的廣大妙用能夠攝受我,因而我也就不能相信它易至,我就不懂這易至的道理。
“難解、難信、易至”這六個字是同一件事情。淨土法門的特質就是這六個字,它的更內在的意思本質上就是我在第一講中說的,它是大乘佛法的真實利益之所在,是大乘佛法之用。
打個比喻,我手上拿了一塊金子,這塊金子還沒有經過雕塑陶煉,還只是一切金子,掉下去可能會敲痛我的腳,一點用處也沒有。可是它經過努力雕塑以後,可以成爲一個佛前的供杯,也可以被雕塑成佛像,讓大家恭敬供養。如果沒有金子,就不能造佛像。但是有了金子不經雕塑,也不能成爲莊嚴的佛像。雕塑出莊嚴的佛像,讓大家頂禮供養,這就是它的用。金子的作用離不開金子的本體,所以金子的本體最重要,如果本體消失了,金子的作用便無從發揮,但是金子的本體必須經過努力雕塑,它的作用才能開顯出來。
《中觀論》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四句偈所開顯出來的即是大乘佛法中道了義說,就是大乘佛法的體。但是僅有大乘佛法的體,也無法讓衆生得到利益。唯有親證大乘佛法的體,再透過這體發起爲大悲心的作用,然後經過累劫的栽培、熏陶出廣大無量無邊、如幻如化的萬德莊嚴的利益一切衆生的大用。這就好像你上山采到了金子(你得到了大乘的體),可是你還要將金子陶冶、雕塑成爲佛像給衆生,才能讓他們啓善根,發隨喜,頂禮修行而得到利益。這就是發起大悲心的作用。
同樣道理,淨土法門就是十方諸佛在親證大乘的體之後,生起大悲心,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誓發四十八願,經過兆載永劫的勤苦熏修、方便莊嚴,然後建立起極樂淨土。這樣建立起來淨土的本體是大乘的佛法,然而它所表現的是大悲的徹底顯露,它所顯露的又是大乘佛法中的徹底的方便,這樣就將本體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那就是淨土法門。
這裏還有一層道理要告訴各位。假設金子是世界最美好的東西,是否一定要做佛像呢?不一定,它可以作茶杯,甚至可以作尿壺。但是金子是那麼貴重,用來作茶杯或尿壺,其特性就沒有發揮出來。佛陀證悟的中道了義是最寶貴的金子,理論上說它應該開顯最美好的佛法給衆生,可是衆生接受不了,只好先給他們說小乘、聲聞乘法,讓他們個人了生死。但是他的大悲心沒有發起,乃至諸佛證得的本具佛性他都不知道。佛所證得的無法對他講,因爲他領受不了。這好像是你持有金子,可是衆生不想拜佛,只想喝茶,只好先做茶杯給他,金子的本性沒有徹底發揮。怎樣徹底發揮?就要調整衆生的根性。比如先讓你用杯子喝茶,再引導你修行,最後教你拜佛。這時就將杯子收回來,改做佛像,讓你拜佛。
《法華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法華經》的開權顯實就是把茶杯收回來,告訴你真正要給你的不是茶杯,茶杯的本體是金子,金子是用來做佛像的,真正要給你的是佛像——告訴你唯一佛乘。所以《法華經》是大乘的真實本體,是真實之教,是佛的本性。《法華經》把十方諸佛的秘密都告訴你了。《法華經·如來神力品》說:“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宣示顯說。”這是《法華經》的道理。
可是這些都是秘密,是諸佛親證的。茶杯的本體是金子。諸佛開權顯實把茶杯收回,告訴你金子是用來做佛像的,然而還沒有真正做一個佛像給你。那麼是誰真正的把金子本性徹底發揮了呢?也就是說誰把大乘佛法的本體徹底的發揮了它的度化衆生的作用呢?是法藏菩薩,也就是彌陀本願。彌陀本願徹底發揮了大乘真實之教的度化衆生的作用,也就是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光闡道教,施設種種的徹底方便給一切衆生。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如果諸佛沒有淨土法門,他就無法彰顯對無邊衆生的徹底的悲心。反過來說,有了淨土法門,諸佛就能夠將他所親證的大乘的一乘了義的本體開顯的無盡大悲的作用徹底的發揮出來。
所以淨土法門的本體就是大乘徹底了義,而大乘徹底了義是乃至于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究竟。所以大乘法門難解難思。這是有經證的。不是我喜歡這樣講,把它講得深,它本來就是這樣的。
《無量壽經》上這麼說,不能夠信仰淨土法門的人是過去沒有善根,他驕慢懈怠,所以他不能懂、不易理解淨土法門。因爲對淨土法門你必須謙虛的領受大乘了義。《法華經》上說:“領受大乘了義,其實非汝之力,乃諸佛加持。”佛告訴舍利弗說:“你雖然智慧第一,可是你在法華會上能夠相信我說的開權顯實第一了義之法,並不是你的智慧力量,而是諸佛的加持。”大乘的理體對舍利弗來說,還要諸佛加持才能勉強…
《淨土深義 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