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相信。佛陀叁周說法,第一周說法,只有舍利弗一個人聽懂;第二周說法,好像是有四個人聽懂,加起來是五個人;第叁周說法,普遍受記,才能都懂。所以你如果沒有足夠的謙虛,以你看到的經典爲滿足,然後再以你所看到的經典說這是空,這是有,這是中,這是合理,這是不合理,這是方便教,這是了義教,……你以你自己的看法來分別佛法,這就是不謙虛,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驕慢。你爲什麼驕慢?因爲你沒有好好的修行,你懈怠,你只在那裏讀經,沒有真正修你的行,你才會以經謗經,不是以佛法講解佛法,而是以佛法謗佛法。你才會說這個佛法是了義,那是不了義;這個佛法高,那個佛法低;這個佛法是本,那個佛法是末。你以你自己的看法去分別,這就是驕慢。
各位,你們必須有謙虛的心,才能了解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難解,是唯有佛與佛才能知之究竟。你們聽起來或許是真的很難解,我講講我的經驗。
昨天我很累呀,睡得很早,到叁更半夜,有一條狗崖柴嗥吠。嗥叫一整夜,叫的很恐怖,我就起床看《無量壽經》,看得很慢,兩個半小時,看了半卷,到今天早晨還沒有看完。我總感覺淨土法門太難了。這也是我一直推拖不講淨土法門的主要原因。
淨土法門難解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它在說那個相,不說它的本體,而本體又難解難思。你必須在其它法門上認識它的本體的時候,對它的相才能接受,這是它難解、難知的根本原因。
淨土法門說“易至”。何以故?我們打個比方,有誰能清楚的知道飛機的結構?即使造飛機的人,他也不能全都知道。因爲造飛機是各自造一部分,電氣儀表、結構、應力、外觀、材料、流體力學、動力等各部份,都專業分工,各造各的。造飛機是很難,不過我們到美國去最快是坐飛機。飛機製造非常複雜,但是卻有最快的效果。你不需要知道是爲什麼,也無法知道爲什麼,可是卻到得最快。這個比方大概你能懂,但這只是個比方而已。
注意!淨土法門是諸佛的本源開顯出來的無盡大悲,爲了攝受一切衆生,以所彰顯極致的萬德莊嚴爲本,然後施設出來的無限方便,是諸佛以根本法所攝的究竟徹底的方便。爲什麼究竟徹底的方便,因爲它是諸佛親證的唯一了乘佛法(大乘根本原理)所攝受的方便,所以是究竟徹底的方便。
可能大家還不很懂。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剛學煮菜的人,第一次煮菜,是努力把菜做得很好吃,還是努力把菜煮熟,能夠吃就行呢?一定是煮熟能吃就行。可是一個做菜很熟練的人就會把菜做得既熟又好吃,又有營養,又色香味俱全,因爲他把握的原理深,經驗豐富,他開顯出來的形貌和效果就好。同樣道理,爲什麼淨土法門這樣神妙?神妙到一個殺人犯被法院宣判死刑,在槍斃前我告訴他淨土法門,只要他相信和願意,十念就能往生。這是由于諸佛證得了佛法的根本的原理——宇宙的真理,所以能徹底展現出無盡的大悲,施設徹底的方便。
各位記住,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湧現真正的慈悲。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就湧現不了真正的慈悲。有人說阿羅漢跟菩薩的差別,是因爲慈悲不同,不是智慧不同。這不對,我說過,只有真智慧,才有真慈悲。絕對不會有那個有慈悲沒智慧,或者有智慧沒慈悲。換句話說,菩薩跟阿羅漢的差別表面上看是慈悲的有無,因爲菩薩度衆生,阿羅漢只度自己嘛!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爲阿羅漢只看到諸法畢竟空,沒有看到諸法的如幻有,更沒有看到諸法畢竟空有雙泯的中道了義。所以他只看到了苦空無常,他只能修聲聞乘法的無我無常觀,斷見思迷惑,斷我執而已。能了生死他就滿足了。
《法華經·信解品》中迦葉尊者說:“我年紀這麼大了,釋迦佛才教我大乘法。我覺得我歲數大了,只好樂空性的道理,我不願再學菩薩法。因爲一開始釋迦佛就教我聲聞法。我就厭離生死,我只看到我的生死,我沒有發大心,我不能領受菩薩法。所以佛陀也就不教我菩薩法(大意)。”
各位,菩薩跟羅漢從來不是只在大悲心上有差別。絕對的在智慧上也有差別,所以修學的佛法有差別,亦即聲聞人修的佛法與大乘人修的佛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別的地方,既然有差別,當然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人說沒有大乘與小乘,都是佛法。這種含糊籠統的說法是不對的。
我們是這麼來了解智慧和慈悲,那麼你知道爲什麼淨土法門有這麼易至的效果嗎?這是因爲彌陀本願是諸佛證得徹底的原理之後,而湧現出來的無盡大悲。如果諸佛不能證得徹底的原理——中道了義,他能不能湧現徹底的大悲呢?不能!我說過了,徹底的大悲要從徹底的真理所證得。因此,佛證得中道了義的真理之後,才能湧現無緣(沒有條件)的、無盡(沒有邊際)的大悲。然後以根本徹底的原理,在無盡大悲作外緣的推動下,安立淨土法門,然後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效果。這才叫“易至”。
“易至”是容易到,爲什麼容易到?因爲它是佛以無盡的大悲設下了徹底的方便法門。《華嚴經》上說“方便即是究竟”。唯有淨土法門才能夠這樣。聲聞法門就不能說是方便即是究竟。乃至別教菩薩修的“次第叁觀”,也不能說是方便即是究竟。所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了種種法門之後,最後要導歸極樂,因爲一切方便最後都以極樂爲究竟徹底的方便,當然要導歸。
如果你懂得這種道理,你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的方便義、一切的究竟義、諸佛的智慧、諸佛的慈悲不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中表現出來了嗎?法藏菩薩說:“設我得佛,以下四十八願皆當成就,否則不取正覺。”也就是說:“設我得佛,大乘的理體、大乘的無盡大悲、大乘的徹底方便,都要在四十八願當中圓滿的展現,這樣我才成佛。今天我已成佛,所以我不再叫法藏菩薩,我叫阿彌陀佛。”也就是徹底的理體我已證得,徹底的大悲已經落實,徹底的方便已經完成。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諸佛不是也要證得徹底的理體——中道了義嗎?不就是也要彰顯那無盡的大悲嗎?不是也要用徹底的方便攝受一切衆生嗎?那麼這一些阿彌陀佛已經做到了。所以說十方叁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既然這樣,那麼叁藏十二部不就是在講徹底的中道了義的理體嗎?不就是在展現諸佛的無盡大悲給予衆生嗎?不是在施設種種方便給衆生嗎?既然“南無阿彌陀佛”正意味著中道的理體已經證得,無盡的大悲已經實踐,徹底的方便已經安立,那麼, “南無阿彌陀佛”不就能橫赅叁藏十二部嗎?所以祖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橫赅(赅是具全、完備的意思)叁藏十二部,是有這樣道理在內的。不是烏鴉學語,跟著說說可以服人的。——(待續)
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續)
諸位,你們念每句南無阿彌陀佛時是怎麼個念法?聽說你們拜佛是用錄音帶帶的,那麼也就罷了。可是你在念每一句阿彌陀佛時,心中要起怎麼樣的心哪?中道的理體、無盡的大悲、徹底的方便,這句阿彌陀佛就代表這叁件事情。
中道的理體攝盡天臺的教法;無盡的大悲攝盡一切諸佛的本願;徹底的方便就是淨土法門。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橫赅一切教理,橫赅一切諸佛的本願,更是落實在淨土法門身上。所以,我常說一句阿彌陀佛重如泰山。也就是一念即重如泰山,臨終十念,如何不往生?雖說只有十念,光這十念就橫赅一切了,如何不往生?你爲什麼這樣驕慢懈怠乃至毀謗它呢?
各位,淨土法門如果你用這種角度去理解,就是藕益大師所說的不爲他歧所感,真心念佛,即大智慧,能夠放下身心世界,真心念佛,即是大布施,乃至即是大持戒,大忍辱、大精進、大禅定,就是六度齊修了嘛!你要真懂他的道理,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橫赅萬法,是做得到的。可是它太難理解,所以我建議諸位在還沒有深刻理解的時候,適當學學其它法門來滋養你對淨土法門的理解是可以的。這也就是爲什麼這麼多天臺祖師都能最後念佛往生,原因在此。天臺人最注重教理嘛!天臺人注重禅宗與教理,所以他們最適合修如來禅,是最正統的佛教修行者。禅宗有時還會走偏,天臺人不會,永遠是解、行並進。所以他們修到後來會導歸極樂,因爲彌陀法門本來就具有這種特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橫赅一切,所以易至。
憑什麼說淨土法門易至呢?因爲它是諸佛證得的徹底究竟的方便。還因爲你我本來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你本來可以成佛,你不過是如幻的做衆生而已。那麼,今天彌陀佛以如幻的淨土法門接引你投入真實的願海當中,然後你在願海中任運開顯你的佛性,你就不假功行,任運成佛。這是大乘了義。怎麼叫不假功行?講白一點,好像你坐在那裏就會成佛了。其實不是這樣,這是說你能跟這麼多的大乘菩薩在一起修行,你無時無刻不在受他們的熏陶,所以才自然成佛。所以祖師才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就是這個道理。
各位,把你勇猛的心提起來,你們的心不要只知道求往生這一件事情,你的心是時時刻刻在領受大乘,你的每一句佛號都重于泰山,應該這樣去領受。
接著我還要說易至的道理。剛才我講了難解,因爲它是大乘的理體,所以難解。爲什麼說難信?因爲你我離它太遠,所以難信。另一方面因爲它易至,這麼容易到,也難想相信。九品往生就是連五逆極惡之人也能下下品往生,這個也是難信。
怎麼講它“易至”呢?要分兩個方面說:第一是容易到極樂世界去,叫易至;第二是易成佛,也叫易至。我們目前最重要的是容易到極樂世界去。可是我還要告訴你,在極樂世界容易成佛。我先說明一下,有的法師說:“其實到極樂世界不容易成佛。經上不是說在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修一百年嗎?那不是在娑婆世界修行早成佛嗎?”沒有這個道理。經文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對衆生講的。我們常說“良宵苦短”,跟好朋友在一起促膝長談,一下子東方吐白,已經清晨了。…
《淨土深義 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