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爲什麼不需要去調伏內心?這點好好想想。所謂的調伏內心而得解脫究竟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如果說衆生本心就是佛的話,那何以衆生是衆生佛是佛呢?如果說衆生與佛根本就不是一個體性那麼衆生通過修行又如何成佛呢?怎麼理解這個解脫與不解脫呢?怎麼理解前面所說的調伏內心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來想一想。就象我們做夢當中被狗咬,理解夢,只有理解醒和夢,理解迷和悟才能理解這個問題。所以夢中狗咬是因爲貪執很強烈,我們在夢中的時候貪執很強所以會有痛苦。如果說在夢中我們知道這是虛幻的那這種痛苦就不存在了。這種在夢中能夠知道虛幻而無所執絲毫無損這就是證得佛果的境界。這話怎講呢?有人說我晚上睡覺我也知道夢中是虛幻的,因爲第二天醒來什麼都沒有,好象這道理誰都知道。不然!我們所說的夢是夢中知夢,所以說可以以我們的做夢來衡量我們的修行,來衡量我們現在修行這種去除執著的力量有多大,所以是夢中知夢。所以說我們就理解了所謂的能夠調伏內心、佛與衆生這所以不同就在于這裏。一個是醒的,所謂醒的就是說夢中他是知夢的,是醒的當下就知道是夢而不執著,而我們凡夫就好象在夢中執著爲真常受種種痛苦而不得解脫。怎麼理解佛和衆生的差別,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都會認可這種說法。所以說就象我們白天醒來的時候也是在夢中如在夢中,因爲對外在的形象過于執著的緣故,本來外在的虛幻的外在形象我們越執著這種煩惱就會越深重。怎麼講,比如說六道中的衆生地獄中的衆生是最執著的,他執著到什麼程度呢,他只要碰任何一個東西都構成傷害他的緣,碰什麼什麼都會傷害他。那麼執著心越大境界越高的衆生這種剛好相反。比如說過去那些大成就者成就的祖師信有的甚至可以在空中飛行,身體透澈石頭上留下腳印手印,象米勒日巴尊者在虛空中打坐入定如同平地,這些外在的形象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這是衆生與究竟佛果的差別。所以說是完全不一樣。要想真正調伏內心就應該從夢中醒來破除無明來證悟佛理,所以說要有這樣的認識。不能說我入佛門修行僅僅是爲了離苦得樂,你要去明白作爲一個修行者和一個世俗者的不同點在哪裏,作爲所謂的痛苦他的根源在哪裏,而修行的關鍵在哪裏,這樣才算是有所認識。
如何修行?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如何修行的正行。根據前面所說的衆生和佛就一線之隔,就因爲這一線之隔這一迷一悟支分爲八萬四千法門,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中我們是否要一一修學呢?比如說今年學這個法門,明年學那個法門,這輩子學這個法門,下輩子學那個法門,然後修滿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就能成佛嗎?顯然不是,真正的修行應該所修行的法與行者的根基相對應,根器相對應,如果按照大成就者智悲觀尊者所說的有叁種根器者,哪叁種根器呢?一種是信心特別強大的,一種是講智慧力特別強大,一種是講特別精進修行的,在這叁種根器當中哪一種根器最容易成就呢?是智慧力很大的衆生嗎,是精進力很強的衆生嗎,都不是,是信心大的衆生容易成就。所以我們要想修行必須明白修行的基道果也可以叫見修行果。要明白解脫的因是什麼,佛所走的道路是什麼,最終得到的果實是什麼?這樣信心強大的衆生面前解脫最容易得到。這裏講到一個信心,很多人都覺得信心我都有。過去有一位成就者,有人來求見他,他說,尊者您是大開悟者是成就的人,你能不能夠當下就讓我們開悟呢,當下就成熟我們的根器呢?尊者回答說,那當然可以了,我修的這個法是無上大法,今天修今天度,晚上修晚上度,明天修明天度,對吧,很簡單,但是你是否有信心呢?他們說,不可能的,我們千裏迢迢來找您,怎麼會沒有信心呢?就象我們來找師父的同修說,我都離開了家庭,我丈夫不同意,我的妻子不同意,我家裏人又哭又鬧我都來到您面前啦,我都犧牲了這麼多了您怎麼說我沒信心呢?我要是不爲佛法來我怎麼會找師父您呢?其實不然,他這種行爲未必就真的爲佛法而來的信心,所以這時候大家都否認說,不可能,我們怎麼會沒有信心呢?這時候尊者就拿起一只破鞋說,看到沒有,我拿在手上的就是一個雪豬子(雪豬子就是高原上的一種動物,它在雪地上跑所以就叫做雪豬子),你們看到沒有,我手裏拿著的就是雪豬子,大家覺得一下子就失望了,他說這個師父原來看他是一位高僧大德,現在精神是不是有點不正常,現在手裏明明拿著一雙鞋,他怎麼會說是雪豬子呢?所以這根本不是信心。如果真有信心就不會把過失推在師父的身上。所以這就是一個信心的問題。以前又有一個故事講到信心的問題。以前有一位修行者,有一個居士對他特別有信心,天天供養他,天天送酸牛奶給他喝,他因爲經常親近供養這位尊者,然後也聽聞修法,所以他覺得自已信心非常圓滿。他想我是不是到了一個登地菩薩的境界或者是到了某到聖果了,因爲曾經法要有說若信心圓滿者即生聖果。尊者當然馬上就明白他想什麼了,爲了破除他這種自認爲已經成就的傲慢心,有一天他就說了,我覺得很奇怪,我跟你說一件事情。他說師父什麼事情?尊者說你的家族裏面是不是不太清淨,你家裏是不是有什麼病呢?他講你什麼意思?尊者說我天天喝你的牛奶嘴巴都長疱生瘡了,是不是你家裏什麼人不幹淨呢?哇~他一聽以後氣死了說從此以後再也不給你送酸牛奶了。請問他有信心嗎?他馬上就沒信心了。所以說信心能不能真正有就可以真正地衡量這個人是不是有功德。這種例子很多。比如說梁武帝的時候,達摩祖師來到梁朝見梁武帝,達摩祖師說幾句話,梁武帝就說這位祖師怎麼說這樣的話呢,說又無佛又無功德,這些都是不具器,因緣不成熟。所以我們今天來修行的人在發心上如果不正,也許他來修行是來求解脫的,結果因爲修這個法,因爲他不正確地發心來面對佛門面對修行反而造業。所以我們來修行是求解脫的,不是爲了下地獄的,特別面對越高的對境越大的慈悲,自已若心生惡念,這即成地獄之因。這裏講到修行。修行要想真正實現這個必須修習依止法,你要去參善知識,通過近侍叁寶,承侍善知識,最終讓佛法的加持進入你的內心。所以大家要衡量我自已是否懷著正心來修行,我是否生起出離心來,我是否以一顆慈悲心去接受大乘的法要等等。這講到一個修行的問題。有的同修不是不修行,他也修,他可能自已看《金剛經》,或者是那裏聽聽那裏看看,他每天也很忙也有很多功課,一般來說,比如說來問我如何修行的人我都會問他,他以前是跟哪位師父修行的,如果這位師父從頭到尾很完整地教他,我一般來說不會跟他講法,最多作個普通的開示,爲什麼,因爲沒有必要。師父有師父的善巧方便,我何必跟他多說呢。但有的時候他也跟了很多師父,這裏拜個師父那裏拜個佛,這裏學那裏學,然後一問他基本的知見都還沒有。而且他修行也非常绫亂,他說師父我跟你修行你教我怎麼打坐怎麼修行,那只要他有信敬心的前提上我也都會教他。這樣才會繼續去教他一些比較深的法。所以要明白,其他的就不再多說了。這裏講修行講到如何修行的一個信心的問題。下面還要交待一下爲好。
修行整個過程從一個人無明到開始走上修行到證悟基本上分爲叁個階段,哪叁個階段呢?從禅宗上來說就是文字般若的階段和觀照般若階段以及最後的實相般若。也就是說修行人要想真正獲得智慧必須通過修止觀契入身心宇宙的實相。我們把這個文字般若也認爲是一種粗糙的實相,把觀照在止觀上所獲得的般若稱爲是比較細微的實相,把最終證悟的實相般若我們可以稱爲微妙之實相,究竟之實相。其實都一一對應著。在文字般若階段階段對智慧的了解對實相的了解停留在了知的階段,他是意念的了知。到了這個觀照般若的階段他是用禅定力覺照,這時候他會産生種種的感受,他因爲有了這種經驗感受,所以他形成了一種定解,這屬于觀照般若的階段。那在調整這個定解這個確實經驗感受的基礎上的時候這將趨入這個對實相般若的證悟。證悟的時候就是一種直接的了達,他就不再是通過分析等,都不是的。他本身就是。按照宣照法師說的“如人飲茶,冷暖自知。”所以說前期的文字般若就相當于我們看見這杯水,口很渴,看見這杯說,我想喝水,水可以喝得到,知道這是一杯水。到了觀照般若階段,就相當于說我現在把它嘗一口,哪怕你知道他是水再好但你不去喝一口你永遠不能解渴,但是在這個觀照般若階段他的智慧還沒有完全透徹的,他産生一些定解還不究竟,所以這個時候他喝了水還不能完全解渴。那麼真正達到一種證悟的階段就是達到悟入實相般若的階段就如同把整杯水喝下去完全地解渴了。所以必須明白修道的次第,這證悟的叁個次第。有時候我們經常把證悟上的見解悟以爲通過了知階段就能夠了解,有時候修行上只是出現一些感受産生一些定解罷了,他就以爲我是不是已經證悟了。有的比如說象這個的例子非常明顯。很多人也談論《金剛經》講《金剛經》學《金剛經》,可是你是否知道你對《金剛經》奧義的了解是停留在文字般若的階段,還是觀照般若階段。還是實相般若階段?你對這個文字般若的了解是正是邪呢?你對這個觀照般若的了解是正是邪呢?你對實相般若的了解是否是佛的心印呢?靠我們自已這樣瞎修盲練自我固執地修行能成就嗎?絕對不可能。因爲他必須仰賴善知識,你沒有善知識對你的攝受沒有師父爲你作詳細地辨別印證開示,你想修行說不走上歧途偏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若自我執著自我固執那麼偏離正道這個是注定的。所以說雖然跟在師父身邊修行,必須一邊修行一邊調整,不斷地聞思修,這樣才不會偏離。這樣還好一點。比如說經常他還沒有離開師父的教導,每天功課也不斷,修行天天地修,加上經常能夠聽聞師父的教導,他就不容易偏。那些長期遠離師父的自我固執修行的因爲沒有善知識偏離…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