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依偷盜後之心態
犯盜戒後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某人犯偷盜罪後,將所盜之物用于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奸淫婦女,無惡不作,不思悔改,反而沾沾自喜,認爲一切享受皆來源于偷盜之力,因而樂此不疲,經常偷盜,甚至以此炫耀,更誘導他人偷盜。以此心態偷盜,即使盜物數量很小,但罪業很重,必墮地獄無疑!
這在《正法念處經敘》中也有明確論述:『雲何成業?若他攝物,知已盜取,如是成業。何業具足?作已隨喜,樂行多作,向他贊說,又複教他善戒者盜……彼少偷盜,墮于地獄、畜生、餓鬼。』『雲何樂行偷盜他物?得已歡喜,與賊相隨,心以爲樂;既得財物,作衣食已,心生歡喜,贊其功德;教他偷盜,教已贊說。如是名爲樂行偷盜。雲何多作?既偷盜已,多作床敷臥具氈被,食啖餅肉,衣服莊嚴,淫女娛樂,樗蒲博戲,心生喜悅:我今快樂,一切樂中,偷盜爲最;以此因緣,我豐床敷臥具飲食,衣服莊嚴,淫女樗蒲,第一勝樂;我今常當作偷盜行,令我後時增長富樂……多行偷盜,決定于彼地獄中受。』[33]
但若偷盜後,對自己的所作所爲後悔不已,至誠忏悔,發誓終生不盜。不僅如此,而且能現身說法,教導他人不偷盜。如此,犯盜戒後的業報就會減輕,甚至很小。如《正法念處經敘》雲:『又複偷盜得果報少,謂偷盜已,專心忏悔;既忏悔已,後更不作;遮他偷盜,教不盜戒,示其善道,令住善法,遠離偷盜。如是盜業不具足滿。』[34]
這就反映出佛陀當初製不偷盜戒的目的有二,首先具有教化的功能,使得犯偷盜戒的人有悔改的機會。其次,製不盜戒最終的目的是要求所有的信徒『一切不得偷盜,乃至草葉』[35]。小至別人的一針一線,大至他人饋贈的禮物和紅包,無功無緣都不應該收取。其它像貪汙、賄賂、舞弊、賭博、盜搶財物,更是犯法的行爲,都不應作。
(四)現實生活中偷盜現象之廣泛以及守不偷盜戒的社會意義
記得去年10月份,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歐洲,要在法國一行禅師的梅村坐禅中心舉行世界宗教和平祈禱法會。我預先到梅村作安排,發現每個房間的門(包括大門)都沒有鎖。當時我十分憂慮,試探著詢問能否在有些門上安鎖。坐禅中心的法師們笑著對我說:『說句實話,臨時配鎖很難,因爲這兒的每戶人家都沒有上鎖的習慣,深更半夜開著門也很安全。』這種現像祗能存在于人們的理想王國中。在當今社會,除了極少數邊遠鄉村,世界各地盜風都很盛行,主要表現爲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憂慮,看到別人被偷盜,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因此不僅鎖成了最普通和最重要的東西,現代人幾乎每天都要與之接觸,而且各種防盜門、保險箱和防盜系統的生意越來越興隆。這種現像祗能說明一個問題:偷盜現象極爲普遍。
不少人一提起偷盜,便覺得與普通人的關系不大。其實不盡然,偷盜現象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偷盜雖有程度的不同,但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有很大的危害。
1、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乘公共汽車不買票、平時貪小便宜讓他人付款是偷盜。
2、對普通員工而言,上班遲到,工作時不講效率,下班早退,但仍領取完整的薪水,就是犯盜戒;不恪盡職守也是偷盜。
3、對農民來說,竊取他人的農産品就是偷盜。據《青海日報》講,金秋豐收季節,鄉村的『偷盜』之風盛行,偷土豆、偷油菜現象比較普遍,許多農民不得不對沒成熟的農作物抓緊搶收[36]。
4、有些生意人,不是因爲生活拮據,而是因爲貪婪成性,爲了斂財而不擇手段,『貪殆人財,欺鬥秤尺』[37],或偷稅漏稅,甚至販賣假冒僞劣商品以牟取暴利,所有這一切都是偷盜。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雲:『佛言:人于世間,偷盜劫人,強取他人財物,求利不以道理,欺詐取財物,輕秤小鬥短尺欺人,若以重秤大鬥長尺侵人,道中舍遺取非其財,負債借貸不歸,抵觸以行互人,從是得五惡。』[38]
5、對技術工人來說,幹活偷工減料是偷盜;身在曹營心在漢,吃裏扒外,拿著公司的工資,卻幹著自己的私活是偷盜。
6、對國家官員來說,貪贓枉法、行賄受賄是偷盜;出賣國家機密、以權謀私是偷盜;縱容貪汙腐敗現象,獎懶罰勤是偷盜;貪汙和侵吞企業資産是偷盜。例如有些貪官與其下屬企業裏應外合,大量使用假發票,填進企業成本帳裏,將盈利企業的資金劃進他們親屬的公司,致使企業虧損;被貪汙掠奪的資金,大部分都存放在這些貪官親屬朋友的私人銀行帳戶裏,使得經濟改革的成果受到嚴重的影響。這些人正如荀子所說:『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39]
7、從上級對下級來說,外行領導內行,經營不善,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損公肥私,生活糜爛,造成企業虧損甚至倒閉,致使職工生活艱辛,無安全感, 也是一種偷盜。這不僅損害公衆利益,更危害國家的安全。
8、對執法者來說,執法犯法,結黨營私,包庇貪汙腐敗分子,反過來打擊和誣陷良善,也是一種偷盜的表現。因此荀子雲:『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纣所以滅也。』[40]
9、子女對父母不忠不孝, 不盡贍養父母的義務,也是一種偷盜。因爲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而當父母老態龍鍾、失去勞動力時,我們卻漠不關心, 豈不是盜取了父母的關愛與心血而不肯償還?□
10、對老師來說,不認真備課、不安心教學是偷盜。
11、對學生而言,不好好學習,而沈湎于上網或電子遊戲不能自拔也是偷盜。
12、對文人來說,剽竊他人的成果是偷盜。
13、對出家人來說,爲了謀生或賺取名聞利養而出家,雖現出家相,幹的卻是在家事;或四處遊蕩,美其名曰『朝山』;或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無所事事,均是偷盜行爲。佛教把這種類型的僧人稱爲『賊住』(梵語steya-sam!va^sika,巴利語theyya-sam!va^saka)。
14、浪費也是一種偷盜的行爲。現實社會中,浪費人力、物力、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如有些單位不顧自身條件(人才與技術),盲目引進先進設備,但因缺少必要的人才和技術,使得所引進的儀器或機械無法正常運轉,甚至閑置浪費,最後成了一堆廢鐵,這是盜取民衆血汗錢的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浪費食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如熱情好客是中國人的美德,但不少人由于種種原因,在餐館請客吃飯時,點的菜比實際需要要多好幾倍,以示大方與真誠,以致大量的食物被扔進垃圾桶!這種浪費是盜取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勞動的果實。李紳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41]正描述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所有這一切都與佛陀的基本教誡大相徑庭。如果我們用佛陀的智慧觀照一下,就會發現不偷盜戒的內容和意義極爲廣泛,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偷盜現象都極爲普遍。也許有人會對以上列舉的細微偷盜現象不以爲然,認爲其中某些現象不足挂齒,人們都習以爲常了,又何必大驚小怪呢!但千裏之堤,潰于蟻穴,搶劫銀行的劫匪往往源于偷雞摸狗。因此古人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佛陀因此纔將不偷盜戒放在五戒的第二位,以此來禁絕一切搶奪或欺騙的謀生手段,導民衆以正命的生活。每個人如果對照一下,自己是否也在犯某種形式的偷盜。如有及時糾正,防微杜漸,那麼社會就會和平安定繁榮,國家就會強盛。所以佛陀所製的不偷盜戒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不但沒有過時,而且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未完待續)
注 釋:
[1]《大智度論》, 大正藏25.156a24-b1。
[2]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耆阇崛山中,時羅閱城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師子,在閑靜處止一草屋,彼比丘入村乞食,後有取薪人破其草屋持歸……時彼比丘即便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燒之,屋成色赤如火。爾時世尊從耆阇崛山下,遙見此舍色赤如火……爾時世尊敕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詣檀尼迦屋所打破……爾時摩竭國瓶沙王有守材人,與此檀尼迦比丘少小親厚知識。時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語言:「汝知不耶?王瓶沙與我材木,我今須材便可與我。」彼人言:「若王與者,好惡多少隨意自取。」……爾時王以無數方便诃責比丘已,敕諸臣放此比丘去。……時羅閱城中有諸居士不信樂佛法衆者,皆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無所畏懼,不與而取。」……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诃責檀尼迦比丘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四分律》卷第一,大正藏22.572b6-573a29;《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記載發生地點在王舍城,大正藏24.534c4-6。
[3]『世尊于王舍城,成佛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東向坐食後兩人半影,爲瓦師子長老達膩伽,因瓶沙王及糞掃衣比丘製此戒。』《摩诃僧祇律》卷第叁,大正藏22.253b26-27。
[4]《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大正藏24.534c9;參見《善見律毗婆沙》;《五分律》卷一,《大正藏》22.6a;『若比丘盜五錢以上,得波羅夷不共住。』《四分律》卷一;《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22.188b19-21;《彌沙塞羯磨本》,大正藏22.218c14-17;式叉摩那戒,《四分律》,大正藏22.924b12-16;《十誦律》卷第一,大正藏23.3b8-4a18;《摩诃僧祇律》卷叁。波羅夷罪,爲戒律之根本極惡戒,指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波羅夷罪之出家人無分道果,必失其比丘、…
《大悲度衆生 正命不偷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