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分裂的動因觀▪P5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經中,有時特別強調戒學,對于定慧略而不提,或僅稍加提示,有時特別發揚定學,詳說如何修定,而對戒慧反而不說,有時一味宣示慧學,明告這是學佛者的修證目的所在。佛的本意雖叁學並重,但因說法的對象不同,佛亦偏取而說的。這完全是對治的作用,我們必須了解佛的本意,不然的話,你就要于中有所偏重,而不能契合如來的聖教。

  然而佛減度後,一般佛教學者,對佛所說叁學,依于自己的愛好,而有重此輕彼的現象。如有些學者讀到如來強調戒學的經典,即特別的重視戒學,而忽視定、慧的熏修,有些學者讀到佛陀發揮慧學的地方,即特別的重視智慧,而忽視戒、定的學習,有些學者讀到大聖贊美定學的論說,即特別的重視定學,而對戒、慧有所忽略。在佛法的流行過程中,可說每一時期都有這現象的。然以部派時代來說,我們可以明顯指出的:如最初分裂的木上座部,就是特重戒學的;從上座分出而爲西北印度佛教重鎮的說一切有部,就是特重定學的;至于大衆分別說系,則被認爲足重慧學的一派。由于學者對叁學的或輕或重,所以成爲學派分裂的重要原因。

  從整體中重視個別的這種作風,在世間可以說是很多的。以現在的總體戰來說,海陸空叁軍是同等重要的,有識之士對這已無疑義。可是站在陸海空各單位的立場說:率領陸軍的總是強調陸軍的重要,統帥空軍的總是強調空軍的重要,不用說,海軍將領們亦是強調海軍的重要。殊不知叁者協同作戰,始能獲得輝煌的勝利,不論偏于那一方面,戰果都不會像配合那樣豐碩的。再以真善美叁者來說,這本也是完整而不可偏向的。然而世人真正平等重視和追求這叁者的,可以說是很少。有的求真,有的求美,有的求善。問題在于各人所好不同,很難說出他們誰是誰非。不過偏向的發展,總不及平行發展好。佛教學者,雖無不言叁學,但一究其精神所在,自即發現偏重有異。

  聖典存有不同的說法,可說是很多的,如成貴論卷第二十論初有相品第十九說:“問曰:汝經初言廣習諸異論,欲論佛法義,何等是諸異論

  答曰:于叁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诤論者:所謂二世有、二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谛次第得、一時得;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木淨、性本不淨;已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舉出十大論題,作爲學者論诤的焦點,而這個過足大家喜歡論诤的論題,其他真是還有多諸異論的。每個論題,代表一種思想,學者既爲種種論題論诤,其思想的紛歧可想而知。思想不能一致,要想和合相處,自足做不到的,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學派日漸衆多。

  十二 結 論

  佛教部派思想的分裂,雖說原因是很多的,但上所舉出的十點,可作分裂的主耍動因來看。“可是我們要問: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後來怎會産生這許多的派別呢”(這是我在“異部宗輪論語體釋”中提出的問題)

  答案當然不出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然而人類世界所以有層出不窮的問題發生,主要還是由于人類思想的紛歧,佛陀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在和合僧團的組織綱領中,特別提出“見和同解”的一大綱領。所謂見和同解,就是要思想正其左右。因爲人類思想,雖說極其複雜,大體不出偏左偏右,就是現代說的左傾思想或右傾思想。

  然思想這東西,不論偏左偏右,是都有失中正,失其中正的思想,必然無益于人群。佛陀出世時,印度思想界,正陷于偏左偏右的兩極端中,不能自拔,佛陀洞燭兩極端的思想有害人類,所以曾經不遺余力的子從嚴格的批判,因而佛陀說法,不談思想則已,一談思想,必契中道。如是佛陀組織僧團,當然希望僧團中的個別分子的思想,都要契合中道正理,且亦唯有如此,始能保持僧團和合,不致發生沖突分裂,所以在佛世時以至佛滅百年,僧團大體和合無诤,實得力于中道思想的支持。部派佛教徒,忽視佛陀這一崇高原則,以致思想紛歧,異說蜂起,這不能不說是佛教的一大不幸!印度之佛教說:“佛世之相資相成者,百年而相爭,惜哉”!

  不過佛教僧團,畢竟是一思想自由集團,只要不違僧製,思想稍有出入,沒有什麼不可。如彼此意見不相容,不能和合相處,只有各走各的路,各自發揮自己的思想,各自弘揚自己的佛法,不必勉強大家同住在一處的。因爲僧團的傳統精神是:利是非不如得諒解。是非有時確實是很難判別的,與其去判別誰是誰非,不如求得彼此間的諒解。假使真的到了非分開不可的時候,勉強的要大家同住在一個僧團裏,由于彼此思想見解不盡相同,加以感情已經破裂,不論那一方面,精神以及肉體,都會感到非常痛苦,與其讓大家這樣痛苦不已,不如讓大家痛痛快快分開。否則的話,彼此不能運用理智,抑製自己感情沖動,事態可能鬧得越發不可收拾。

  佛教學者,雖因思想不同,分爲種種派別,但無一派別所說不是佛法,決沒有離開佛法根本妄立宗派,所以古德說:“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而分分皆金”。金杖代表整個佛法,分析之金代表各個派系。關于僧團思想的分化,我們應作這樣看法。修學佛法者,依自己根性,可以修學任何一個學派,但切不要學此宗而斥彼宗。或有說言:既有學派分化,必有思想對立,學者于中,取此舍彼,亦是情理之長,怎麼,不可善加抉擇

  對的,抉擇有其必要,但亦只能分別,誰是了義,誰非了義,誰更能契佛意,誰離佛意稍遠,絕對不可動辄以邪知邪見加于對方,亦複不可以自宗的思想抉擇一切,而應以佛陀聖教爲據,究竟正理爲歸。如此,佛法始能常住而化世不絕!

  

《部派分裂的動因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