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P5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经中,有时特别强调戒学,对于定慧略而不提,或仅稍加提示,有时特别发扬定学,详说如何修定,而对戒慧反而不说,有时一味宣示慧学,明告这是学佛者的修证目的所在。佛的本意虽三学并重,但因说法的对象不同,佛亦偏取而说的。这完全是对治的作用,我们必须了解佛的本意,不然的话,你就要于中有所偏重,而不能契合如来的圣教。

  然而佛减度后,一般佛教学者,对佛所说三学,依于自己的爱好,而有重此轻彼的现象。如有些学者读到如来强调戒学的经典,即特别的重视戒学,而忽视定、慧的熏修,有些学者读到佛陀发挥慧学的地方,即特别的重视智慧,而忽视戒、定的学习,有些学者读到大圣赞美定学的论说,即特别的重视定学,而对戒、慧有所忽略。在佛法的流行过程中,可说每一时期都有这现象的。然以部派时代来说,我们可以明显指出的:如最初分裂的木上座部,就是特重戒学的;从上座分出而为西北印度佛教重镇的说一切有部,就是特重定学的;至于大众分别说系,则被认为足重慧学的一派。由于学者对三学的或轻或重,所以成为学派分裂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中重视个别的这种作风,在世间可以说是很多的。以现在的总体战来说,海陆空三军是同等重要的,有识之士对这已无疑义。可是站在陆海空各单位的立场说:率领陆军的总是强调陆军的重要,统帅空军的总是强调空军的重要,不用说,海军将领们亦是强调海军的重要。殊不知三者协同作战,始能获得辉煌的胜利,不论偏于那一方面,战果都不会像配合那样丰硕的。再以真善美三者来说,这本也是完整而不可偏向的。然而世人真正平等重视和追求这三者的,可以说是很少。有的求真,有的求美,有的求善。问题在于各人所好不同,很难说出他们谁是谁非。不过偏向的发展,总不及平行发展好。佛教学者,虽无不言三学,但一究其精神所在,自即发现偏重有异。

  圣典存有不同的说法,可说是很多的,如成贵论卷第二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说:“问曰:汝经初言广习诸异论,欲论佛法义,何等是诸异论

  答曰: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木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举出十大论题,作为学者论诤的焦点,而这个过足大家喜欢论诤的论题,其他真是还有多诸异论的。每个论题,代表一种思想,学者既为种种论题论诤,其思想的纷歧可想而知。思想不能一致,要想和合相处,自足做不到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学派日渐众多。

  十二 结 论

  佛教部派思想的分裂,虽说原因是很多的,但上所举出的十点,可作分裂的主耍动因来看。“可是我们要问: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后来怎会产生这许多的派别呢”(这是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提出的问题)

  答案当然不出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然而人类世界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发生,主要还是由于人类思想的纷歧,佛陀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在和合僧团的组织纲领中,特别提出“见和同解”的一大纲领。所谓见和同解,就是要思想正其左右。因为人类思想,虽说极其复杂,大体不出偏左偏右,就是现代说的左倾思想或右倾思想。

  然思想这东西,不论偏左偏右,是都有失中正,失其中正的思想,必然无益于人群。佛陀出世时,印度思想界,正陷于偏左偏右的两极端中,不能自拔,佛陀洞烛两极端的思想有害人类,所以曾经不遗余力的子从严格的批判,因而佛陀说法,不谈思想则已,一谈思想,必契中道。如是佛陀组织僧团,当然希望僧团中的个别分子的思想,都要契合中道正理,且亦唯有如此,始能保持僧团和合,不致发生冲突分裂,所以在佛世时以至佛灭百年,僧团大体和合无诤,实得力于中道思想的支持。部派佛教徒,忽视佛陀这一崇高原则,以致思想纷歧,异说蜂起,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的一大不幸!印度之佛教说:“佛世之相资相成者,百年而相争,惜哉”!

  不过佛教僧团,毕竟是一思想自由集团,只要不违僧制,思想稍有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如彼此意见不相容,不能和合相处,只有各走各的路,各自发挥自己的思想,各自弘扬自己的佛法,不必勉强大家同住在一处的。因为僧团的传统精神是:利是非不如得谅解。是非有时确实是很难判别的,与其去判别谁是谁非,不如求得彼此间的谅解。假使真的到了非分开不可的时候,勉强的要大家同住在一个僧团里,由于彼此思想见解不尽相同,加以感情已经破裂,不论那一方面,精神以及肉体,都会感到非常痛苦,与其让大家这样痛苦不已,不如让大家痛痛快快分开。否则的话,彼此不能运用理智,抑制自己感情冲动,事态可能闹得越发不可收拾。

  佛教学者,虽因思想不同,分为种种派别,但无一派别所说不是佛法,决没有离开佛法根本妄立宗派,所以古德说:“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而分分皆金”。金杖代表整个佛法,分析之金代表各个派系。关于僧团思想的分化,我们应作这样看法。修学佛法者,依自己根性,可以修学任何一个学派,但切不要学此宗而斥彼宗。或有说言:既有学派分化,必有思想对立,学者于中,取此舍彼,亦是情理之长,怎么,不可善加抉择

  对的,抉择有其必要,但亦只能分别,谁是了义,谁非了义,谁更能契佛意,谁离佛意稍远,绝对不可动辄以邪知邪见加于对方,亦复不可以自宗的思想抉择一切,而应以佛陀圣教为据,究竟正理为归。如此,佛法始能常住而化世不绝!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