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假實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假,約它展轉和合的諸行聚的這點上而言。

  說假部最有力的假有說,就是異部宗輪論中的“十二處非真實”。經部雖也說處是假,但他實從說假部的思想而來。說假部所以能建立“十一一處非真實”的理論,實乃本于佛說。這在阿含聖典的六處頌到處可見的。如雜含說:“眼等,眼等性空。生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是眼不實生,生已盡滅”。又一經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而盡滅”。雜含第九、二叁二經又說:二五何名爲世間空

  佛告叁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世間空”。叁叁五經更說:“雲何爲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還有不明指六根,而以諸行說的,也是顯示六處法門的空無自性。如雜含第十一、二七叁經說:“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刹那時頃盡朽,不實來,不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異法空、無我我所”。從所引的雜含各經來看,足以顯示十二處的是假非實。所以說假部主十二處非真實,確實有他有力的聖教根據,不是想像如此的。

  同時,我們還應知道的:不管是原始的根本聖典,或者是後代的大乘聖典,都曾說到內空、外空、內外空的叁空,而且在說到這叁空的內容時:內空,總是指六根空,外空,總是指六境空,內外空,則綜合根境說其空。由此可見十二處空,是佛法的根本義。說假部的部主,能公開的提出“十二處非真實”之說,不能不說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亦不能不說他有著強有力的聖敵根據,是以這是值得每個佛教學者所重視的!

  前面說過,十八界是假定實,在現存的論典中,還未發現說假部是怎樣的一個主張。不過,在華嚴五教章及慈恩義林章中,既然皆說“在界處假”,就可知道:在說假部的立場,不但十二處是假有的,就是十八界亦非有實自體的。唯賢首家把他列爲現通假實宗裏,不難了知說假部的這一派,對現在法是最先下假實批判的學者,且在他的批判結果,認爲現實的世界,從一方面看,固然是假的,從另方面看,還是有它的真實在,無怪賢首家把他說爲屬于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的這個思想觀點,如站在部派佛教的立場說,無疑是具有批判的態度,如以後代大乘佛教思想來看,不妨把它看成是即空而有的思想先驅,對後代大乘佛教影響,實在是很大的!

  五 刹那論者假實說

  最後再來一說刹那論者對于假實的主張。刹那論者,在部派中,究竟屬于那一派系,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從正理論中把它叫做刹那論者,可以想見他是屬于主張過未無體而唯現在有的一派。此派只承認十二處有實自體,至于五蘊與十八界,都非真實而假有的。

  刹那論者說蘊與界是假,正理論中既沒有對它加以解釋,亦無法從其他文獻中發現明確的文證。所以他所說的蘊非實有,只好從經部的論說中,比例而知。至他說界是假非實,其詳細的理由,我們同樣無從理解。不過,界的定義,有時作種類釋。如俱舍一說:“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因爲界的種類,就是各蘊的積聚,所以或可就此說它是假。十八界與十二處,原本都是立于認識論根據之上的,加上經部既巳主張十二處是假,在思想上,可說已達到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假有的結論。所認識的一切,尚且是假非實,試問還有什麼真實可得

  所以說界是假。

  刹那論者盡管說蘊與界是假,但他卻主張十二處是真實的,如順正理論第五十一說:“刹那論者,唯說有現一刹那中十二處體”。這實在使人有點不大理解。以名相說:十二處就是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境,十八界既假,十二處爲什麼是實

  性空學采源說:“佛說十二處爲一切有,處是依有情存在的內外關系上安立的,是說明有情最重要的法門”。有情是現實存在的,十二處不能不足真實。

  可是這個說法,不特不能獲得處是假有的學者同意,且亦不能邀得叁世實有者的默許。如正理論引經斥責說:“經言:“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或唯叁世如其所有而說有言,爲彼經中說唯有十二處體非過未耶?……佛爲梵志說此契經,非爲顯成唯有現在一刹那頃十二處法”。叁世有者的意思,說有不足唯說現在實有,就是過去未來亦是實有的。所以順正理論的論主責問刹那論者:你在什麼地方見有明教遮有過去未來

  難道你沒有見到聽到處處經中說過去未來亦是有的嗎

  所以汝刹那論者說十二處實有是不錯的,說唯有現一刹那中十二處體,那就大大的有違佛陀的聖教,不是我們所能同意的。是以刹那論者說十二處實有,能否在理論上成立,值得我們注意!

  六 結 論

  佛說叁科法門,雖未分別假實,可是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一分學者,因專心于法相的分析,致從事于思想的遊戲,分別這個是假那個是實,擾得佛法行者莫知適從!從世間一般常識說,佛法可說是實在論者,即在常識上不能不承認一切有,所以有部學者說一切有,無異是本佛陀所說。出發于一般常識,說諸法的實有,可以稱爲常識實在論。若從正觀去觀時,就將發現一切法的實有自性不可得,因爲一切法自性是本空的,于空中而有一切諸行的顯現。性空,是說諸行本性即空;諸行,是說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是諸行,從常識方面去看,固然可說是有,若以理智觀察,就知諸行自性本空,從空性中現起的緣起諸行,當然無實自體可得,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法的基本教義!

  在此應當知道:佛說一切法有,並非是說實有,而是自性空,相假有的,如執自性實有,就離佛意太遠。唯有觀諸法自性當體即空,緣起假相不無,才能圓見佛說一切法有的本義。否則,說假說實,都是思想的遊戲!因爲只要在心中存在一點實有觀念,那就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將碰壁不得解決,而爲假實思想所困!在思想上既爲假實所困,對于萬有諸法的現象,自不能給子圓滿的說明,當然不斷的要在思想上求解決,大概經過叁四百年的長期思辨,直至諸法如幻假有之說起,萬有是假是實的問題,才獲得一合理而圓滿的解決!

  以蘊的假實說,部派時代,雖有主假主實的不同,且假有說略占優勢,但他們的诤論焦點,不在五蘊的自體,而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從粗聚法體觀蘊是聚義,達到實有不能成立的程度,似已進了一步,但從五蘊的自體看,不特實有者的有部,說五蘊法是實有的,就是假有者的經部,亦認五蘊法是實有的,並未達到五蘊性空的階段,所以小乘假有者說蘊足假,是不徹底的。據根本聖典看,說蘊是假,不應停滯在聚義的蘊上,而應從蘊的一一自體,通達它的無自性空。五蘊的空無自性,阿含經有譬喻說:“觀色如聚沬,觀受如水泡,觀想如陽焰,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學者唯有如此洞達五蘊自性空,從自性空中發揮五蘊的本義,才能真正吻合根本佛教的意趣。但五蘊性空的理論建立,在部派佛教,固沒有完成,就是大乘“依實立假”的學派,也沒有達成這一任務,真能發揮這性空極意的,唯有大乘性空系。性空者鼻祖龍樹大士,在中觀論觀五陰品第四中,對這有詳細的說明。當知宇宙問的萬有諸法,沒有一法不是從衆緣生的,緣生的沒有不是無實自性,五蘊法既是緣起和合的因果法,自然也就沒有它的實性可得。如不從它的本性,觀察他無自性空,妄執它有實自體,那因果關系就無由建立,所以中論觀五陰品,以因果相離,有因無因,因果相似不相似的叁門,破斥實有者所執的實有色法。色法如此,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都是顯示五蘊自性空的有力敔言。

  小乘學者始終不能越出“我空法有”的雷池一步,病根就在不知五蘊性空。殊不知執我所依的五蘊法有實自性,未必真的就能了知無我。直透五蘊自性空的聖龍樹,反複論證這一問題說:在所執方面,如仍妄執法有自性,我執自亦未能蕩盡,所以說:“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在體悟方面,如能真的了解我空,必能進而體悟法空,所以說:“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因此,不論是在理解佛法上講,或者是在生死解脫上講,我們論證蘊的假實,不應盡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上打轉,而應深入法自體的內在采究,以體悟五蘊法的自性本空。

  以處的假實說,部派時代,雖同樣的有主假主實的派別,但在通達一切法空的方面,我們了解處空,較之體悟蘊空,尤爲重要。因爲一般說的五蘊假有,只是在它的類聚上加以說明,但十二處的非實,卻已直接的深入根境的法體作用上給子說明;從此再進一步的廣爲發揮,就可到達所知的一切法空。但是在部派時代的佛教學者,同樣沒有做到這個程度,要到大乘性空宗的崛起,聖龍樹運用那如大火炬的般若烈火,焚毀學派思想的一切葛藤絡索,才真正的達到所知的一切法空。雖然如此,但性空者,到底是以此爲基,逐漸達到諸法性空的。中觀論的觀六情品,從觀六根的自性不可得,到觀六境的自性不可得,一直觀到由根境而起的識、觸、受、愛、取等,乃至能見的見者,能聞的聞者,能嗅的嗅者,能嘗的嘗者,能覺觸的觸者,能知法的知者,一切的一切,都沒有實在的獨立自性,就是這一假名思想的深化而廣化。心經說的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亦即十二處假有的最好說明。

  從根本佛教,通過部派佛教,到性空大乘佛教,一貫的顯示了十二處的緣起假名,所以主張實有的有部及刹那論者,對佛所說的十二處無自性空,可謂根本沒有體會。因此,我人今日應體佛陀的本懷,深入十二處的內在,體達它的性空無實,以無保留的態度,舍去實有的幻見!

  以界的假實說,部派時代,大都是主界是實有的,只有刹那論者及說假部的學者,認爲界是假有。一般所以主張界是實有,因爲他們認爲在認識背後隱在著一個離言自性,而這就是十八界自體,所以從小乘學派到有所得的大乘,共同承認十八界有實自性的理由所在。其實,十八界就是根境識叁的各占六界。六根、六境爲所依、所緣的十二處時,可以說它足假名無實,爲什麼列爲十八界時,反而成爲真實

  所依、所緣的根境既然不足實有,那如兩手相拍而成聲的根境所生之識,又有什麼真實性可得

  所以心經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徹底的否定了界有固定的真實性,從自性妄見的重圍中眺出來,建立如幻緣起的因果網,以契合佛說十八界的本義!

  部派時代的佛教學者,所以要作假實的辨別,目的還是在于建立因果的相續。在思想的不斷發展下,到了發現法體實有無法說明萬有的因果關系,乃漸漸的向假有實無的坦途邁進,終于到了聖龍樹出,以般若烈火銷融蘊處界的種種差別相,始放出叁科假名無自性空的真理之光!

  

《部派時代的假實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