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P4

  ..续本文上一页假,约它展转和合的诸行聚的这点上而言。

  说假部最有力的假有说,就是异部宗轮论中的“十二处非真实”。经部虽也说处是假,但他实从说假部的思想而来。说假部所以能建立“十一一处非真实”的理论,实乃本于佛说。这在阿含圣典的六处颂到处可见的。如杂含说:“眼等,眼等性空。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是眼不实生,生已尽灭”。又一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而尽灭”。杂含第九、二三二经又说:二五何名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

  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世间空”。三三五经更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还有不明指六根,而以诸行说的,也是显示六处法门的空无自性。如杂含第十一、二七三经说:“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不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异法空、无我我所”。从所引的杂含各经来看,足以显示十二处的是假非实。所以说假部主十二处非真实,确实有他有力的圣教根据,不是想像如此的。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的:不管是原始的根本圣典,或者是后代的大乘圣典,都曾说到内空、外空、内外空的三空,而且在说到这三空的内容时:内空,总是指六根空,外空,总是指六境空,内外空,则综合根境说其空。由此可见十二处空,是佛法的根本义。说假部的部主,能公开的提出“十二处非真实”之说,不能不说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亦不能不说他有著强有力的圣敌根据,是以这是值得每个佛教学者所重视的!

  前面说过,十八界是假定实,在现存的论典中,还未发现说假部是怎样的一个主张。不过,在华严五教章及慈恩义林章中,既然皆说“在界处假”,就可知道:在说假部的立场,不但十二处是假有的,就是十八界亦非有实自体的。唯贤首家把他列为现通假实宗里,不难了知说假部的这一派,对现在法是最先下假实批判的学者,且在他的批判结果,认为现实的世界,从一方面看,固然是假的,从另方面看,还是有它的真实在,无怪贤首家把他说为属于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的这个思想观点,如站在部派佛教的立场说,无疑是具有批判的态度,如以后代大乘佛教思想来看,不妨把它看成是即空而有的思想先驱,对后代大乘佛教影响,实在是很大的!

  五 刹那论者假实说

  最后再来一说刹那论者对于假实的主张。刹那论者,在部派中,究竟属于那一派系,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不过从正理论中把它叫做刹那论者,可以想见他是属于主张过未无体而唯现在有的一派。此派只承认十二处有实自体,至于五蕴与十八界,都非真实而假有的。

  刹那论者说蕴与界是假,正理论中既没有对它加以解释,亦无法从其他文献中发现明确的文证。所以他所说的蕴非实有,只好从经部的论说中,比例而知。至他说界是假非实,其详细的理由,我们同样无从理解。不过,界的定义,有时作种类释。如俱舍一说:“有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因为界的种类,就是各蕴的积聚,所以或可就此说它是假。十八界与十二处,原本都是立于认识论根据之上的,加上经部既巳主张十二处是假,在思想上,可说已达到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假有的结论。所认识的一切,尚且是假非实,试问还有什么真实可得

  所以说界是假。

  刹那论者尽管说蕴与界是假,但他却主张十二处是真实的,如顺正理论第五十一说:“刹那论者,唯说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这实在使人有点不大理解。以名相说:十二处就是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境,十八界既假,十二处为什么是实

  性空学采源说:“佛说十二处为一切有,处是依有情存在的内外关系上安立的,是说明有情最重要的法门”。有情是现实存在的,十二处不能不足真实。

  可是这个说法,不特不能获得处是假有的学者同意,且亦不能邀得三世实有者的默许。如正理论引经斥责说:“经言:“梵志当知!一切有者,唯十二处”,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说有言,为彼经中说唯有十二处体非过未耶?……佛为梵志说此契经,非为显成唯有现在一刹那顷十二处法”。三世有者的意思,说有不足唯说现在实有,就是过去未来亦是实有的。所以顺正理论的论主责问刹那论者:你在什么地方见有明教遮有过去未来

  难道你没有见到听到处处经中说过去未来亦是有的吗

  所以汝刹那论者说十二处实有是不错的,说唯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那就大大的有违佛陀的圣教,不是我们所能同意的。是以刹那论者说十二处实有,能否在理论上成立,值得我们注意!

  六 结 论

  佛说三科法门,虽未分别假实,可是到了部派佛教时代,一分学者,因专心于法相的分析,致从事于思想的游戏,分别这个是假那个是实,扰得佛法行者莫知适从!从世间一般常识说,佛法可说是实在论者,即在常识上不能不承认一切有,所以有部学者说一切有,无异是本佛陀所说。出发于一般常识,说诸法的实有,可以称为常识实在论。若从正观去观时,就将发现一切法的实有自性不可得,因为一切法自性是本空的,于空中而有一切诸行的显现。性空,是说诸行本性即空;诸行,是说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诸行,从常识方面去看,固然可说是有,若以理智观察,就知诸行自性本空,从空性中现起的缘起诸行,当然无实自体可得,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法的基本教义!

  在此应当知道:佛说一切法有,并非是说实有,而是自性空,相假有的,如执自性实有,就离佛意太远。唯有观诸法自性当体即空,缘起假相不无,才能圆见佛说一切法有的本义。否则,说假说实,都是思想的游戏!因为只要在心中存在一点实有观念,那就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将碰壁不得解决,而为假实思想所困!在思想上既为假实所困,对于万有诸法的现象,自不能给子圆满的说明,当然不断的要在思想上求解决,大概经过三四百年的长期思辨,直至诸法如幻假有之说起,万有是假是实的问题,才获得一合理而圆满的解决!

  以蕴的假实说,部派时代,虽有主假主实的不同,且假有说略占优势,但他们的诤论焦点,不在五蕴的自体,而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从粗聚法体观蕴是聚义,达到实有不能成立的程度,似已进了一步,但从五蕴的自体看,不特实有者的有部,说五蕴法是实有的,就是假有者的经部,亦认五蕴法是实有的,并未达到五蕴性空的阶段,所以小乘假有者说蕴足假,是不彻底的。据根本圣典看,说蕴是假,不应停滞在聚义的蕴上,而应从蕴的一一自体,通达它的无自性空。五蕴的空无自性,阿含经有譬喻说:“观色如聚沬,观受如水泡,观想如阳焰,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学者唯有如此洞达五蕴自性空,从自性空中发挥五蕴的本义,才能真正吻合根本佛教的意趣。但五蕴性空的理论建立,在部派佛教,固没有完成,就是大乘“依实立假”的学派,也没有达成这一任务,真能发挥这性空极意的,唯有大乘性空系。性空者鼻祖龙树大士,在中观论观五阴品第四中,对这有详细的说明。当知宇宙问的万有诸法,没有一法不是从众缘生的,缘生的没有不是无实自性,五蕴法既是缘起和合的因果法,自然也就没有它的实性可得。如不从它的本性,观察他无自性空,妄执它有实自体,那因果关系就无由建立,所以中论观五阴品,以因果相离,有因无因,因果相似不相似的三门,破斥实有者所执的实有色法。色法如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都是显示五蕴自性空的有力敔言。

  小乘学者始终不能越出“我空法有”的雷池一步,病根就在不知五蕴性空。殊不知执我所依的五蕴法有实自性,未必真的就能了知无我。直透五蕴自性空的圣龙树,反复论证这一问题说:在所执方面,如仍妄执法有自性,我执自亦未能荡尽,所以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在体悟方面,如能真的了解我空,必能进而体悟法空,所以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因此,不论是在理解佛法上讲,或者是在生死解脱上讲,我们论证蕴的假实,不应尽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上打转,而应深入法自体的内在采究,以体悟五蕴法的自性本空。

  以处的假实说,部派时代,虽同样的有主假主实的派别,但在通达一切法空的方面,我们了解处空,较之体悟蕴空,尤为重要。因为一般说的五蕴假有,只是在它的类聚上加以说明,但十二处的非实,却已直接的深入根境的法体作用上给子说明;从此再进一步的广为发挥,就可到达所知的一切法空。但是在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同样没有做到这个程度,要到大乘性空宗的崛起,圣龙树运用那如大火炬的般若烈火,焚毁学派思想的一切葛藤络索,才真正的达到所知的一切法空。虽然如此,但性空者,到底是以此为基,逐渐达到诸法性空的。中观论的观六情品,从观六根的自性不可得,到观六境的自性不可得,一直观到由根境而起的识、触、受、爱、取等,乃至能见的见者,能闻的闻者,能嗅的嗅者,能尝的尝者,能觉触的触者,能知法的知者,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实在的独立自性,就是这一假名思想的深化而广化。心经说的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亦即十二处假有的最好说明。

  从根本佛教,通过部派佛教,到性空大乘佛教,一贯的显示了十二处的缘起假名,所以主张实有的有部及刹那论者,对佛所说的十二处无自性空,可谓根本没有体会。因此,我人今日应体佛陀的本怀,深入十二处的内在,体达它的性空无实,以无保留的态度,舍去实有的幻见!

  以界的假实说,部派时代,大都是主界是实有的,只有刹那论者及说假部的学者,认为界是假有。一般所以主张界是实有,因为他们认为在认识背后隐在著一个离言自性,而这就是十八界自体,所以从小乘学派到有所得的大乘,共同承认十八界有实自性的理由所在。其实,十八界就是根境识三的各占六界。六根、六境为所依、所缘的十二处时,可以说它足假名无实,为什么列为十八界时,反而成为真实

  所依、所缘的根境既然不足实有,那如两手相拍而成声的根境所生之识,又有什么真实性可得

  所以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彻底的否定了界有固定的真实性,从自性妄见的重围中眺出来,建立如幻缘起的因果网,以契合佛说十八界的本义!

  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所以要作假实的辨别,目的还是在于建立因果的相续。在思想的不断发展下,到了发现法体实有无法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乃渐渐的向假有实无的坦途迈进,终于到了圣龙树出,以般若烈火销融蕴处界的种种差别相,始放出三科假名无自性空的真理之光!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