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菩薩觀▪P3

  ..續本文上一頁論說:“菩薩入胎不起貪愛”。這個不起貪愛,我在該論語體釋中解釋道:“不特淫欲的貪愛,就是父母的親愛,生命的自體愛,也都不起的”。所以這個思想,同于大衆部而異于有部。

  人類有情受生,依諸經所說,在母胎中,要經羯刺藍(凝滑位),額部昙(疱位),閉屍(血肉位),健南(堅肉位),缽羅奢怯(支節位)的五位,才能完成有情生命形態,才能于母胎中漸漸長大,才能到達一定時期而出胎。然最後身菩薩的受生,是否也須經過這些階段?一論說到這個,就又發現部派不同的意見。

  學派對這不同意見,是從菩薩不同身份而來。以菩薩爲異生的有部,謂諸異生受生,都要經這五個階段,沒有一個可例外的,最後身菩薩既定異生,如說不經五位,足沒有道理的。唯菩薩有不同于異生的,據施設論第二說:“菩薩住母胎中,而能不染胎藏諸垢,無血肉垢,無雜穢垢,乃至余諸不淨垢等,而悉不染”。這當然是難能可貴,而爲異生做不到的。一看,就知這說法,已高調了菩薩資格。如依婆沙論說,菩薩還不能做到這點,所以說:“菩薩生身,猶有種種便利不淨”。觀此,菩薩的人間性,格外被顯露出來,是以必然要經五位。大衆系不從此說爲然,謂菩薩早成聖者,不可以凡夫的眼光來看菩薩,菩薩是頓成諸根,而不須經過這些階段的,于是成诤。

  新生命在母胎中,經過法定的時期,就要出胎,這是誰都知道的。普通有情,由于業力的因緣,從産道出,這是一般的常識。然而菩薩的降生,特別是最後身菩薩的降生,是否也是如此,不免成了問題。大衆系學者,本其一貫的立場,從超人間的觀點論說這個,謂“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生”。意思是說,菩薩清淨之身,不容從産道出的。這在原始聖典中,是可找到根據的,不是大衆學者的創說。長含大本經說:“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昆婆屍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專念不亂”。不但昆婆屍菩薩如此,其他諸佛,在作最後身菩薩出生時,亦足如此。依經說,這也成爲諸佛常法,所以大衆學者,視此爲諸最後身菩薩誕生的必然狀態,不可有所改變的。

  有部出發于人木的觀點,認爲菩薩既受生于人間,當如普通人誕生的狀態一樣,所謂示現于人,便同人法,那裏會有從右脅生的道理

  事實,在這人間,從沒有見過,亦沒有聽過,有不從産道出的。如被認爲有部所傳的施設論,對于菩薩出生,曾有種種說明,但就沒有說到從右脅生的這事。證知有部是不承認這一說法的。還有傳于钖蘭而自認爲是上座部的學者,同樣不以右脅而生爲一事實,只可說是喻顯菩薩的清淨而已。且從古經典中去看,關于人間釋尊的誕生,根本找不到所謂從右脅生的明文,充其量只是說到菩薩的降生,沒有一般人們那樣的不淨。至于佛初生時,有種種的瑞相,並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則是各學派一致承認,並未見到有何诤論。

  大衆系的菩薩觀,既崇高而偉大,以之望于阿羅漢,又是怎樣的

  據大衆學者說:已得決定道而入聖者位的菩薩,從智慧方面說,是與羅漢相等的,因羅漢也是悟入聖道而見真理的,但菩薩所以名爲菩薩,在其悲心與願力,亦即以此超勝于二乘。有部學者,只承認菩薩悲願勝于二乘,而不承認菩薩智慧與聲聞相等,因爲菩薩是異生,還沒有悟證真理,何能及于二乘

  但聲聞只求自己問題解決,根本沒有度生的悲願,而菩薩具有度生的無盡悲願,這當然不是聲聞行者所能及的了。後代大乘佛法,對這亦有異議:如唯識說,初地菩薩,智慧超過二乘;而中觀說,六地前的菩薩,只可說是功德,勝于聲聞、緣覺,智慧亦勝二乘,要到遠行地後。可見這在大小乘中都有異說。

  菩薩于因中修行,時間不是短暫的,南傳說爲四只千劫,北傳說爲叁只百劫,在這悠長的時間中,爲欲說明菩薩修行的進度,將菩薩道分爲若幹階段,可說是必然要來的理論,所以在大衆系的思想發展中,逐漸乃有十地等的階位建立。“今存梵本大事,屬大衆系說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薩十地”之文,與般若經之十地近” (見印度之佛教大乘佛教導源章)。依此可以知道,後代大乘佛法,所說菩薩位次,亦是從大衆系的思想演化而來。這在有部系,未見有此建立,因爲他以菩薩爲異生,當然沒有位次可言。不過,菩薩到了某種程度,給子一個適當位次,我們認爲毋甯是妥當的,所以大衆系的這一思想,可說是佛法中的進步思想,是值得吾人予以重視的!

  最後再說一個問題,作爲菩薩觀總結的,就是菩薩的斷惑如何。從有部所說“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的論題來看,可以想像他是主張諸惑頓斷的,即要到菩提樹下,以叁十四心斷一切煩惱時,才得一切種智,而見究竟真理,成爲無上佛陀,在未到叁十四心頓斷煩惱時,不知真理消息,不得成爲聖者。所謂叁十四心,是指八忍、八智與九無問道、九解脫道。到達這時,既不是凡夫,也不是菩薩,已成佛了。大衆學者,因認爲菩薩于第二阿僧只劫已成聖者,且又建立十地階位的差別,其斷惑的過程,當然就有次第,而不得說爲于一時斷。因此可知:大衆系與有部系的菩薩觀,在這些上,都是有其不同的看法,我們應該予以善爲分別。

  四 結 論

  菩薩發菩提心,實踐菩提大道,終成菩提妙果,這是必然的步驟,在理沒有什麼可诤論的,因對菩薩程度淺深觀點的不同,以致發生種種不同的議論,這從上面諸多分別可以了然。總說一句:大衆系的菩薩觀,如其佛陀觀一樣,是崇高偉大的,是超人間性的;有部系的菩薩觀,從共佛陀觀而來,是平淡樸實的,足現實人問的。學派對這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曆史上的明白事實,我們只要了解好了,則不必于中妄加分別。同時我們不妨衡量一下自己:假定自己的思想傾向于大衆系的,就不妨接受大衆系說;假定自己的思想傾向于有部系的,就不妨接受有部系說;如果要加抉擇,那應重視人間釋尊,不忘釋尊的人間性。

  

《部派時代的菩薩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