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往来恶趣—如说:“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生于恶趣;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来托胎;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行苦行;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更作修行,从于异师”。依于论事这一思想的披露,可知圣者菩萨的一切行事,都是木于自由意志以决定的,没有一样是随业力所牵的。近代佛教学者,依于这一启一不,有认为后代大乘佛法中的大菩萨,如观昔菩萨、地藏大士等,现种种身救诸众生,是即从这思想发展起来的。尽管有部学者不同意这说法,但这思想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是我们所不可忽视的。
接著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菩萨发心,虽以成佛为期,但到什么阶段,始能自觉自己,一定可以成佛
大众系怎样说的,由于材料的缺乏,我们不能为之论定,不过从其第二阿僧只劫,已为圣者这点来看,由于体悟真理,已得佛的“氛,对于自己成佛,当然不再怀疑,不妨就说这个时候,已得自觉决定成佛。然而有部,据婆沙说:“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狮子吼言我当作佛”。这样说来,修菩萨道成佛,不是简单的事,一个敢公开向大众宣称可以成佛的菩萨,一定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
菩萨于三大阿僧只劫中,修种种难行能行的大行,这是南北传佛子所共知的,但所谓三大阿僧只劫,足以怎样的标准来划分的,这又为我们所不可不知。依婆沙论,本有多种说法,兹且依所逢事的佛陀,分别三阿僧只劫量。如说:“然从彼(古释迦)佛发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足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于其期间,所亲近供养的佛有多少
这在南北传的佛教中,有不同的说法:南传仅谓逢事二十四佛,其数可说是很少的;北传则说逢事二十二万八千余佛,其数又是很多的。如婆沙说:“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燃灯;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干佛,最初即燃灯,最后名胜观;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叶波”。不过这是约释迦菩萨在因中修行经过说的,其他的菩萨不一定也是如此。如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其情形就不是这样。所以同是修学佛道的菩萨,由于修学的作风不同,为人为己的先后有别,因而在长期的菩萨道过程中,所逢事的佛陀,所化度的众生,所修学的行门,也就不能一概而论,这从后代大乘所说悲增上、智增上、愿增上等菩萨的不同,对此就可有更清楚的了解。学派中所说的菩萨,是以过去释迦菩萨为主的,所以特作如上分别。
在长时期中,亲近这么多佛,究以修学何种法门为主?当然,听惯大乘佛法的都知道,菩萨所修的是六度万行,但部派佛法所说的不是这些。依南传说,释迦菩萨在因中所修的,是十波罗密,即:一、布施波罗密;二、戒波罗密;三、出离波罗密;四、智慧波罗密;五、精进波罗密;六、忍辱波罗密;七、真实波罗密;八,决定波罗密;九、慈悲波罗密;十、舍波罗密。于中缺少后代大乘所说六波罗密中的静虑波罗密,而次第又不尽同。依北传说,婆沙举出四种波罗密,即:一、施波罗密多;二、戒波罗密多;三、精进波罗密多;四、般若波罗密多。大乘中的忍辱、静虑二波罗密多,没有谈到,不过依其对戒的解释,似亦含有忍波罗密多的意思。
依婆沙的四波罗密多来说,要修到怎样的程度,方可说是修学圆满
施是对于一切无条件的净舍,只要众生有所求,只要是自己所有,为了悲心所使,不特身外物无所恋著的奉献,乃至身命头目髓脑,都无少许恋著的奉献,是为施波罗密多圆满。戒是属身心的修养,不特绝对不侵犯有情,即使有情无故的来侵犯自己,甚至被割截身肉手足,到达体无完肤的如芥子许,亦不对来侵犯者,生起一念嗔心,足为戒波罗密多圆满。精进是勇往直前的不休息,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形下,都不为懈怠之所退败,如释迦菩萨在因地中,“经六昼夜,一足而立,不陶而视,以一伽陀赞叹于佛,而无一念懈倦之心”,是为精进波罗密多圆满。慧是对于诸法事理的解了,透辟的解了诸法,恶慧固不能娆浊,论难亦无有匹敌,“乃至坐金刚座入金刚喻定,将证无上正等菩提,齐此方名般若波罗密多圆满”。所以在此圆满修学,实在不足简单的事。
虽有外国诸师,欲于前四之外,再加忍与静虑或忍与闻,而说六种波罗密多,但以有部正统说,菩萨在修学中,固亦修学是诸法门,然均可以摄于前四之中。一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忍如前说(摄于戎中),间摄在慧,所以实际只有四种波罗密多,这是有部学者所主张的。
总之,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劫的长时间中,不息的修学种种行门以求胜进,主要是为自利利他而活动,这不但部派佛教学者如是一致承认,就是后代大乘佛教学者亦是这样的看法。
三 正觉前的菩萨
一个人,修学的期间,不论怎样长,总有结束一日,亦即所谓毕业,这是世间明白的事实。当知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最后必然要成佛的。读书在毕业前,还要忙朱一番,就是举行考试,考试及格,方得卒业。菩萨在成佛前,同样要作最后努力,方得圆成无上正觉,这就是断惑证真,如果这关通不过,还得继续的修行。唯依一般说来,特别是依学派说,菩萨经过三只百劫的修行,所应修的诸波罗密,都巳圆满成就,所应度的众生根机,得度因缘已熟,时间一到,没有不成佛的。这点,可说是诸学派一致的看法。现在我们在这节中所要说的,是正觉前的菩萨是怎样的,亦即关于所谓最后身菩萨的说明。
正觉前的菩萨,经论中称为最后身菩萨,是指已经生到兜率内院,到达一生补处位,然后下生人间,行将成佛之身,名为最后身。因为受此一次菩萨身相后,必然要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再也不会受菩萨身了,所以出现到这人间以后,还未于菩提树下成佛前的这段时间,总称为最后身菩萨。这一阶段的菩萨,其所经历的时间,虽则说是很短的,但其程度,不论从那方面说,都不是修学中的菩萨所能及的。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部派佛教学者,对这特别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来论说,而且各派对这观点,亦同样有很大出入。最后身菩萨,关系于成佛,当然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对之应该有正确认识,所以现对各学派的不同看法,作个简单而扼要的说明。
最后身菩萨,出现到这人间,生长在这人间:一切的一切,有异一般凡夫,这是不用说的。首先我们要指出的,就是菩萨下生人间,是以怎样形态而入母胎的
异部宗轮论举出大众系的意见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本此而观,作白象形而入母胎,可说已成最后身菩萨入胎的必然形态,只要你是最后身菩萨,必然是这样来入胎的。白象入胎说,木为学派所共,然成问题者,是乘白象来
抑作白象来
虽说一宇之差,意义大有出入。大众系主张作白象来,而以普曜经说的“菩萨从兜率天下,化作白象,口有六牙”,为共有力的教证,至在理论上来说,因为他是无中有论者,所以不得不说作白象入胎,我们应理解大众学者作这样说的用意所在。
有部系的学者,认为白象之说,只是象征性的,不能视为必然。婆沙论说:“菩萨已于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况最后身受此(白象)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应依彼(大德法善现)所说文颂,而言菩萨所受中有如白象形”。有部的意见,象是旁生的一类,菩萨早就不堕恶趣了,那里还会再以旁生类的白象而入胎
因果经中所以说:“菩萨初下生时,乘白象从右胁入”。乘白象与作白象,已有很大的不同,何况经中所说,是示“菩萨母梦见此事”,以为吉祥而已,怎可将这作为实质的白象来看?如最后身菩萨,还作白象类形,来人母胎,那所谓成佛,是就成问题。因此,有部只承认这是显示菩萨的性善慈悲,不承认这是代表菩萨的入胎形态。
菩萨入胎的形态,学派不同的看法,已如上说;菩萨入胎的观念,学派是怎样说法,亦应了知。施设论说:“如经所说,菩萨能知入胎、住胎、出胎等事”。婆沙论亦说:“谓契经说,菩萨正知入母胎,正知住胎,正知出母胎”。这在各学派中,可说是共同承认的,即菩萨于此三阶段,都有其正知。所谓正知,是无倒想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约与众生不同而分别的。婆沙论说:“谓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母胎,男人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入胎时,于父起爱,于母起恚,谓彼与已有顺违故。后有菩萨入母胎时心无颠倒,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无倒想故,名为正知”。这明显的显示出菩萨与异生的受生不同,稍为了解佛法的,对这大都知道的。
学派既都承认,菩萨入胎,具有正知,还有什么可诤论的
问题出在心无颠倒的菩萨入胎,是否仍有亲爱之情。据有部说,像一般众生所有的染爱,在后有菩萨固没有,但对父母的认识与亲爱之情,不能说没有,要有这个为动力,始得托胎受生,否则,入胎即不可能。婆沙论说:“菩萨不尔,将入母胎,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长后蕴,当于瞻部洲中受尊胜报,依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有情作饶益事。作是念巳,便于父母等生亲爱,由此结生”。“虽具亲爱而无异心”,是为菩萨入胎特色。但大众系,认为菩萨入胎,不是本身要如此的,因自己对生死大事,老早是就解决了的,现在所以受生,完全是为度生,不但没有一般的贪爱,就是亲爱之情亦没有。唯有如此,始能真正显示出菩萨与异生的受生差别。不但大众系是这样说,就是木上座部而后转为雪山部的学者,亦如此主张。如异部宗轮…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