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是由菩萨修菩提行而成的,这在佛弟子间,可谓无有异议。不过,学派对佛陀既有不同的看法,对菩萨的观点自亦不会一致。因此,现在再来谈谈部派时代的菩萨观。菩萨,一般都知道,是菩提萨唾的简称,义为觉有情。从自利方面说,显示自己是个觉了真理的有情,从利他方面说,显示不断在为觉悟其他有情而工作。前者以上求为目的,而以智慧为活动的中心,后者以下化为主旨,而以悲愿为活动的先驱。通常说的“悲智双运,名为菩萨”,正是此意。所以严格说来,做个名符其实的菩萨,不是简单的一同事,也不是人人所能做得到的。

  菩萨的基本条件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完成佛道,所以有说菩萨是佛陀候补者的名称。事实确也如此,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只要木于悲愿,百折不挠的向菩萨大道前进,终归是要圆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不过,在未到达佛果之前,在过程中,由于不绝努力的修行,共地位渐次向上,这也是经中明白告诉我人的。因为佛是究竟圆满的,不特世间一般贤圣不可北,就是出世二乘圣者亦所不及,要经相当长时间的用功修行,才能庄严成就佛果,决不是短暂修行所能做得到的。足以想要发心做菩萨,就得准备长期奋辟,且要不惜牺牲的苦干实干,如果想要速成,那是不可能的。菩萨的伟大殊胜,也就在此,这是我们首先要予以交代的。

  菩萨,到菩萨为本的大小综合时代,特别足到大乘佛教高度发扬时代,共所了解的菩萨与部派时代的菩萨,在程度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部派时代,不论那派系所说的菩萨,都不是像后代大乘所说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等大菩萨,因为这些大菩萨,在大乘佛法中说,是同时行化世间的,不特如此,大乘说的菩萨,都是头戴宝冠,项缇璎珞,具有端严殊妙之相的。部派时代所说的菩萨,各派系一致承认,足指佛陀未成佛前,在三大阿僧只劫中,修学菩萨行,现种种身份,教化各类众生的行者。像这样的菩萨,以凡夫身而起烦恼,自亦足极平常的,不可说绝对没有。如本生谈说,佛陀在前生,行菩萨道时,不论现怎样的身份,都是属于几夫之形。

  从释迦佛陀说,佛的最初发心,是在古释迦时,当时他木是个做陶器者,被人称为陶师,因值古释迦行化世间,感于佛陀的崇高伟大,而以生命奉献古释迦佛,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从那时起,直至成佛,共所经过的时间,是段相当悠长的时间。以北传佛教说,是三只百劫;以南传佛教说,是四只千劫。尽管有此传说不同,而菩萨道的时问很长,则是南北传所一致的。于此长时期中,木诸经论所说,约可分为四大阶段:一定三只修福慧的时代;二是百劫种相好的时代;三是王宫降生以至出家的时代;四是断结成道前的时代。前二是就过去生十分的,后二是就现在生巾分的。加以求学说:初期是预科生,二期是正班生,三四两期则是快要毕业考试的时代。

  二 修学中的菩萨

  菩萨的发心是伟大的,所走的道路是遥远的,但在这漫长的菩萨道上行进时,究足以怎样的身份而出现的

  换句话说,这期间的菩萨,究竟是属凡夫

  抑或巳成圣者

  这在学派问,无疑有著不同的看法,并且有著激烈的诤论。不过,初发菩提心的是凡夫菩萨,仍为各派所共认,因为世间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无论什么都是渐次渐次上进的,何况伟大的菩萨道?所以初发心的菩萨,除了他的发心殊胜,在行为活动的表现上,很难看出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因此,菩萨原足凡夫,学派阎的观点,本属一致,所成问题的,是凡夫位的长短,有认为是很长的,直至成正觉前都是凡夫,有认为到某阶段,即舍凡夫而成圣者。

  首先我们还足来看大众部的菩萨观:以大众系的学者说,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初阿僧只劫满,都是几夫菩萨,当然没有问题,但一进入第二阿僧只劫,即升格而为圣者,再也不是凡夫了。在初阿僧只劫中用功修行,目的在为自利,“入第二僧只即名圣者”,是即显示自利的修行已经完成,如果是个专为个己解脱者,到此可说已经没有事做。但菩萨是为度众生,而不是纯为解决本身问题的,所以进入第二阿僧只劫以后,还要继续的做一切利他活动。不过严格说来,所谓利他,实际还是自利,因为菩萨最终的目的是成佛,而度生即是为达到成佛的主要条件,所谓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就是此意。因此他们主张,进入第二阿僧只劫,即非凡夫菩萨。

  入于第二阿僧只劫的菩萨,大众学者固然认为他是圣者,南方论事传说,亦说案达罗学派,主张佛于过去生中,在遇迦叶佛的时侯,已经到达正性离生的阶段,亦即舍凡夫性而成为圣者,北传同样有这说法,如说“值迦叶佛时,得决定道”,就是指此。所谓得决定道,就是已见真理,可见这思想,不是大众系所独有的。本来,菩萨在不绝努力中修行的结果,其地位的逐渐向上推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到了某一阶段,成为断惑的圣者,当然也是可能的。所以大众系等所说,在理论上,有它相当的根据,在事实上,有其必然的趋势,如再以后代大乘佛法来看,更可看出大众系思想的进步,无怪这一系的思想,在佛法中,逐渐成为大乘佛法思想的先驱。

  有部系的学者,无论怎样,不同意这看法。据他们的意见,菩萨是个特殊发心者,这是没有问题的,在菩萨的修行过程中,其境界不断的向上进展,这也没有什么可疑的。然而他们修行工夫,不论到了怎样程度,但在未成正觉以前,都还是个凡夫,不能视为超人。因在菩萨的身心中,有时仍不免生起烦恼的,假定不是这样,那后来的降魔成道,岂不变为毫无意义

  这不仅有部是这样坚定的主张,相传雪山部也含有这样相同的思想。不过亦有说雪山部承认菩萨非异生的,究竟谁是谁非,现在很难断定。然有部系始终将菩萨视为凡夫,这从有部的论典中,可以明白看出的。菩萨是凡是圣,在学派思想中,展开了第一回合的序幕战。

  思想战的序幕一经揭开,接著自然还有更多论战。如欲、恚、害的三想,在菩萨的身心中,是否还会生起

  不用说,这由菩萨资格的不同,对之乃有不同的看法。异部宗轮论叙述大众部的意见说:“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因真正得到圣道的菩萨,以慈悲的眼光,看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觉得他们可怜可愍,时刻存著济拔众生的心,解脱他们的痛苦,给与他们的快乐,怎好还会对众生生起这些不良的心理

  再说,众生为烦恼支配,自己作不得主,做出种种错事,已经痛苦不堪,具有悲心的菩萨,怎忍对之再生嗔恚加以迫害

  合其苦上加苦

  如果真的还对众生起嗔害心,那里还够资格称做菩萨

  所以大众学者认为,得决定道的圣者菩萨,绝对不对众生起此三想。

  说一切有系,因为认定菩萨,始终是个凡夫,所以极自然的主张,菩萨有时不免仍起欲望,起恚害心,不但三只百劫中的菩萨如此,就是最后身的菩萨,亦还不免要起这样的念头,所以他引契经证明说:“我未证得三菩提时,虽起欲寻、恚寻、害寻而不放逸”。或有这样责难说:菩萨既还生起这样的三想,那与凡夫又有什么差别?当知佛说“而不放逸”的这话,是即显示菩萨与凡夫的不同。凡夫生起这些恶想,就随顺这些恶想发展下去,做出种种非理非法的事情;菩萨不然,当这些恶念生起时,立刻就以所修的道力,子从严密的控制,决不使之继续态放,是为菩萨最大特色。因这三恶想,是极难调的,菩萨能控制它们,自然是很难得的。

  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生于无数的有情类,以种种不同的身份,作种种不同的孜化,有时自亦不免于恶趣中受生。然于此成为问题的,就是菩萨于种种恶趣现身,是由业力的牵引子抑由愿力的驱使

  不用说,这在学派中,有不同的说明,而观点的纷歧,还是从凡圣不同而来。

  有部学者,以菩萨为几夫,凡夫菩萨,生于恶趣,特别足生于畜生,可说是平常的,而且是基于业力堕入恶趣的,既不是由于自己修持的进步到达那里,更不是由于什么愿力的驱使。尽管如此,但与普通恶趣有情,显然有著很大差别:第一,菩萨所生恶趣,不是最极痛苦的无间地狱;第二,菩萨纵在恶趣,亦不放弃菩提行的修学,始终不忘自己的本愿和初心。随业堕入恶趣的凡夫,在恶趣中,浑浑沌沌的,迷迷惑惑的,只有受苦的份兄,根本不知什么叫做向上,怎能与菩萨相提并论

  然则菩萨到什么阶段,才不随业而堕入恶趣

  依有部意见说,到百劫修相好的忍位,菩萨才有把握,不再生于恶趣,这与所说小乘行者“忍不堕恶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婆沙对这更进一步说:未修妙相业的菩萨,因为未得五种胜事,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要得五种胜事的菩萨,才够资格叫做真实菩萨。如说:“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

  大众系的看法,与有部系不同,菩萨在未入决定位,说他由业力而堕入恶趣,这是对的,得决定道后的圣者菩萨,亦说是由业力的结果,那就不免不成话说。因体见诸法真理的菩萨,决不会起烦恼造业,由业力牵引而入恶趣。但这不是说圣者菩萨不入恶趣,不过为了济度众生,由愿力的驱使,不得不到恶趣里去。异部宗轮论说:“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就是此意。菩萨入恶趣中,不是去受苦的,而是去度生的,只要见到有缘众生可度,随时可入恶趣予以救度,一旦化缘已毕,随时可以离开,不像由业力而堕入的有情,一定要待业报尽了才能离苦。总之,圣者菩萨出入恶趣,是有其自由意志的,决不受任何业力的束缚。

  在北傅佛教,只知这是大众系的思想,但南传佛教,据论事告诉我们,案达罗学派,亦有这思想,而且将这范围扩大,不仅局…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