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P3

  ..续本文上一页论说:“菩萨入胎不起贪爱”。这个不起贪爱,我在该论语体释中解释道:“不特淫欲的贪爱,就是父母的亲爱,生命的自体爱,也都不起的”。所以这个思想,同于大众部而异于有部。

  人类有情受生,依诸经所说,在母胎中,要经羯刺蓝(凝滑位),额部昙(疱位),闭尸(血肉位),健南(坚肉位),钵罗奢怯(支节位)的五位,才能完成有情生命形态,才能于母胎中渐渐长大,才能到达一定时期而出胎。然最后身菩萨的受生,是否也须经过这些阶段?一论说到这个,就又发现部派不同的意见。

  学派对这不同意见,是从菩萨不同身份而来。以菩萨为异生的有部,谓诸异生受生,都要经这五个阶段,没有一个可例外的,最后身菩萨既定异生,如说不经五位,足没有道理的。唯菩萨有不同于异生的,据施设论第二说:“菩萨住母胎中,而能不染胎藏诸垢,无血肉垢,无杂秽垢,乃至余诸不净垢等,而悉不染”。这当然是难能可贵,而为异生做不到的。一看,就知这说法,已高调了菩萨资格。如依婆沙论说,菩萨还不能做到这点,所以说:“菩萨生身,犹有种种便利不净”。观此,菩萨的人间性,格外被显露出来,是以必然要经五位。大众系不从此说为然,谓菩萨早成圣者,不可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菩萨,菩萨是顿成诸根,而不须经过这些阶段的,于是成诤。

  新生命在母胎中,经过法定的时期,就要出胎,这是谁都知道的。普通有情,由于业力的因缘,从产道出,这是一般的常识。然而菩萨的降生,特别是最后身菩萨的降生,是否也是如此,不免成了问题。大众系学者,本其一贯的立场,从超人间的观点论说这个,谓“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生”。意思是说,菩萨清净之身,不容从产道出的。这在原始圣典中,是可找到根据的,不是大众学者的创说。长含大本经说:“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不但昆婆尸菩萨如此,其他诸佛,在作最后身菩萨出生时,亦足如此。依经说,这也成为诸佛常法,所以大众学者,视此为诸最后身菩萨诞生的必然状态,不可有所改变的。

  有部出发于人木的观点,认为菩萨既受生于人间,当如普通人诞生的状态一样,所谓示现于人,便同人法,那里会有从右胁生的道理

  事实,在这人间,从没有见过,亦没有听过,有不从产道出的。如被认为有部所传的施设论,对于菩萨出生,曾有种种说明,但就没有说到从右胁生的这事。证知有部是不承认这一说法的。还有传于钖兰而自认为是上座部的学者,同样不以右胁而生为一事实,只可说是喻显菩萨的清净而已。且从古经典中去看,关于人间释尊的诞生,根本找不到所谓从右胁生的明文,充其量只是说到菩萨的降生,没有一般人们那样的不净。至于佛初生时,有种种的瑞相,并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则是各学派一致承认,并未见到有何诤论。

  大众系的菩萨观,既崇高而伟大,以之望于阿罗汉,又是怎样的

  据大众学者说:已得决定道而入圣者位的菩萨,从智慧方面说,是与罗汉相等的,因罗汉也是悟入圣道而见真理的,但菩萨所以名为菩萨,在其悲心与愿力,亦即以此超胜于二乘。有部学者,只承认菩萨悲愿胜于二乘,而不承认菩萨智慧与声闻相等,因为菩萨是异生,还没有悟证真理,何能及于二乘

  但声闻只求自己问题解决,根本没有度生的悲愿,而菩萨具有度生的无尽悲愿,这当然不是声闻行者所能及的了。后代大乘佛法,对这亦有异议:如唯识说,初地菩萨,智慧超过二乘;而中观说,六地前的菩萨,只可说是功德,胜于声闻、缘觉,智慧亦胜二乘,要到远行地后。可见这在大小乘中都有异说。

  菩萨于因中修行,时间不是短暂的,南传说为四只千劫,北传说为三只百劫,在这悠长的时间中,为欲说明菩萨修行的进度,将菩萨道分为若干阶段,可说是必然要来的理论,所以在大众系的思想发展中,逐渐乃有十地等的阶位建立。“今存梵本大事,属大众系说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萨十地”之文,与般若经之十地近” (见印度之佛教大乘佛教导源章)。依此可以知道,后代大乘佛法,所说菩萨位次,亦是从大众系的思想演化而来。这在有部系,未见有此建立,因为他以菩萨为异生,当然没有位次可言。不过,菩萨到了某种程度,给子一个适当位次,我们认为毋宁是妥当的,所以大众系的这一思想,可说是佛法中的进步思想,是值得吾人予以重视的!

  最后再说一个问题,作为菩萨观总结的,就是菩萨的断惑如何。从有部所说“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的论题来看,可以想像他是主张诸惑顿断的,即要到菩提树下,以三十四心断一切烦恼时,才得一切种智,而见究竟真理,成为无上佛陀,在未到三十四心顿断烦恼时,不知真理消息,不得成为圣者。所谓三十四心,是指八忍、八智与九无问道、九解脱道。到达这时,既不是凡夫,也不是菩萨,已成佛了。大众学者,因认为菩萨于第二阿僧只劫已成圣者,且又建立十地阶位的差别,其断惑的过程,当然就有次第,而不得说为于一时断。因此可知:大众系与有部系的菩萨观,在这些上,都是有其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予以善为分别。

  四 结 论

  菩萨发菩提心,实践菩提大道,终成菩提妙果,这是必然的步骤,在理没有什么可诤论的,因对菩萨程度浅深观点的不同,以致发生种种不同的议论,这从上面诸多分别可以了然。总说一句:大众系的菩萨观,如其佛陀观一样,是崇高伟大的,是超人间性的;有部系的菩萨观,从共佛陀观而来,是平淡朴实的,足现实人问的。学派对这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历史上的明白事实,我们只要了解好了,则不必于中妄加分别。同时我们不妨衡量一下自己:假定自己的思想倾向于大众系的,就不妨接受大众系说;假定自己的思想倾向于有部系的,就不妨接受有部系说;如果要加抉择,那应重视人间释尊,不忘释尊的人间性。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