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輪回觀

  部派時代的輪回觀

  演培法師

  一 緒 說

  吾人生命出現到這世間,不唯是這現實短短的一個時期。向前看,有其生命所自來,不是無因無緣的突空而有,向後看,有其生命所當往,不是生命結束了就成過去,當知這就是佛法所常說的生死輪回。所謂生死輪回,在時間方面說,是叁世連續而前後無間斷的;在空間方面說,是以五趣四生爲輪回的範圍。如是長時期的在範圍內輪回不息,其生命所遭遇的,雖或有時是快樂的,但畢竟是痛苦的多,所以嚴格說來,輪回世界是無限悲痛的!

  不過談到生死輪回這個問題,如追溯其思想來源,可說是印度思想所固有的,並不是吾佛所獨創的。早在奧義書的時代,印度就有了輪回說,佛陀雖接受了這個輪回思想,但論到輪回的主體,彼此卻有著很大的差距。奧義書所說的輪回,是從主體的實我出發的,就是有個實有的自我,在生死中轉來轉去,以構成生命的不息奔放。當它從前生到現世,由現生到後世,就好像一個人,時而從這屋子出去,進入那間屋子,時而從那間屋子出去,又進入另一間屋子,房屋雖有變換,其人只是一個。所以一般外道說明叁世輪回,定要建立一個常存不變的自我。

  大聖佛陀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後,以其高度智慧透視外道的輪回說,認爲生命的不息流轉,不無有它相當的理由,不過對他們所說常恒不變的自我,不但不能同意,且子徹底否定,認爲諸法在無常演化中,根本沒有這麼一個恒常自我的存在,要以它建立生死輪回,自然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生死輪回,是現實的存在,又不能不建立,于是佛就本于緣起義,建立無常的生命觀,而以“燈焰”、“流水”爲喻,顯示不同外道所說的輪回。以緣起無我建立生死相續,一般聽來自足難以理解的,但必如此,緣起流轉的思想,才能卓然成立,而有別于外道輪回說。

  只要是佛教徒,沒有不接受佛所建立的緣起流轉思想,但佛所說的生死輪回,只作原則性的提示,並沒有予以詳細論說,佛子亦只如是信受而巳。可是到了佛減度後,學者爲了建立生死輪回,覺得如沒有適當的思想理論,要想使人信受生死輪回,是個極其困難的問題,所以學派問紛紛提出這問題來探討,並且各以不同的理論來說明,部派思想的分化,可說這也是主因。要知這問題,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獲得美滿的解決,佛法才能無礙的弘化出去,假若沒有強有力的理論做基礎,要想一般人們信受佛法的輪回說,那確實是很困難的!

  佛滅後的佛弟子,所以論究這問題,不足當時印度思想界或宗教界,有人懷疑或否定生死輪回,說實在的,古代印度,除了極少數的撥無因果的順世外道,大多數的學者及民間信仰,對于生死輪回都信任的。但他們以常恒不變的自我,作爲生死輪回的主體,在理論的說明上是很容易的,一般人也是易于接受的;可是佛法是講諸行無常,緣起無我的,既不承認有我而又以爲生命無常的,試問什麼東西在輪回

  前後問又怎樣使之連系起來

  這實在是個最大的問題,如不予以合理的解決,要想勸說人們接受緣起無我的輪回說,自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因在一般看來,所謂無常,是生滅無常義。如現在的身心,是造業者的身心,這業後必感果,但感果者的身心並沒有造業,因爲造業者的身心在現在,由現在生命果報造業,而感果者的身心在未來,未來的身心並未造業,彼此在時間上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則是從前生到後生中,有什麼東西作爲橋梁,會到來世感果

  誰來負擔這個任務

  再說,造業者的身心在現在,感果者的身心在未來,現在作業的身心不感果,未來感果的身心未作業,如是自作自受之說,試問又如何能建立

  這是各派學者所要紛紛探討研究的迫切課題,而這課題是從諸行生滅無常來的。

  緣起法的生滅無常,而這生滅的滅,究是指的什麼

  各部派的學者,同樣從這滅上,著眼推求研究,看看這生滅的滅,是不是究竟徹底沒有

  如未徹底沒有,又表示些什麼

  有無其他作用

  假定作用已無,怎能感受未來果報

  假定滅後不是沒有,爲什麼要說它是滅

  這些問題盤旋在學者的腦海中,總想設法給子解決。特別是像業力說,無可否認的,在諸行無常的法則下,業力當然是屬于生滅的。可是問題來了:如是生滅無常的業力,生後即滅,不是沒有,換句話說,業力還是存在的,正因它仍然存在,才感未來各別不同的果報。

  但所存在的業力,究竟存在在那裏

  在時間方面說,是存在過去

  抑存在現在

  或存在未來?在空間方面說,存在于身心之內

  抑存于身心之外?“從這叁世的相續,業力的任持,作進一步的觀察時,這流動的生命觀,自然會覺到他的深奧難知,有加以理論說明的必要”。于是部派學者彈精竭慮的,運用種種的思辨,以求建立此l輪回說。盡管各派所提出的理論有所不同,但其內在亦有一共同的思想,就是從外形的無限差別中,推論出其內在的貫通前後的統一性,使輪回說得以鞏固的建立起來,合諸一般人們確信生死是相續不斷的。

  佛法是以有情爲本說明世間的種種現象,而爲世間之本的有情,爲惑、業、苦叁的緣起鈎鎖,即由惑而造業,由業招感苦果,苦果再起惑造業,如是一個鈎鎖一個,形成如璟之無端的輪回不息。惑、業、苦叁的緣起鈎鎖,表現有情的生命現象,其間沒有恒常不變的實在自我,如誰主張有這麼一個實在自我,佛法總是不客“的予以有力的破斥,絕對不容許有這觀念存在,因爲緣起法是才生即滅的,那裏可說有個實在自我存于其間

  特別是經部學者,對當時印度思想界,凡是主張有常住思想的學派,都給子迎頭痛擊,令其說不得成立。

  佛弟子不承認有常住自我,外人因而問道:“你們不承認有恒常自我,但承不承認有生死輪回

  承認有生死輪回而不承認實在自我,你的生死輪回如何建立”

  這是外道及一般人常提出來問的問題。站在佛法的立場看,生命好像是股洪流,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猶如水流的相續不斷,所以生死輪回說,爲佛子所絕對承認的。于此一生又一生中,如何發現其一貫性,確是極爲必要的。好像一顆顆零散的珠子,用山根線把它穿起來,才不會中斷而散失。當知個別的獨立生命,亦要前後使之貫穿起來,才會不致中斷的延續下去,形成生命的狂流!

  要于生命洪流中發現其一貫性,先要知道作爲生命洪流的要素是什麼。佛說有情生命是依名色、或五蘊、或六處、或六界而有,不管怎麼說,總不出色心二大要素,亦即是依精神物質組合而爲有情生命自體,既不偏于物質,亦不偏于精神,唯有精神與物質的組合,才能構成活潑潑的生命。于此活潑潑的生命,又以情識爲其核心,有情之所以名爲有情,即是因此而來。因爲生命內在有了核心的情識,始成爲一個有感覺了知的生命。所以佛法所說的有情爲木,不特顯示出有情生命的現象,亦否認了唯物者以物爲木,或否認了唯心者以心爲本。

  二 有部系的輪回說

  有部系的學者,怎樣說明生命的前後相續,這是首先應該予以論說的。有部學者依有執受的蘊、處、界和合相續,施設有情,並且以之建立業果前後的移轉。意于和合的生命體中,有個執受體,執受著生命自體,生命才有覺受認識,若無執受即無覺了認識。如生命外在的山河大地等,是沒有執受的,自不會看成自己的生命。可是生命內在的一切物質,除了暫離肉體的毛發指爪等,不感受苦樂等,其他色根與心互相共安危的,都是有執受,而有種種覺了和認識的,亦即有關痛癢的。

  蘊、處、界所組織成的生命,橫說是和合性,堅說是相續性,所以有情生命有和合相及相續相,于此義中安立有情,始能進一步的施設有情生死業果的前後移轉。從有部的基本思想說,諸法不外兩大方面,就是法體與作用。諸法各各有其法體,雖說是很多的,但每一個法體,都各住其自性,而且恒恒時如此的,前面說的叁世實有,法體常住,是即顯示法體前後沒有變化,因諸法體恒常如此;永遠不變,二法自體既然前後不變,現在不入過去,未來不到現在,要以法體建立前後生命移轉,自然是不可能的,因爲定要有變,才能前後移轉,建立生死輪回。

  諸法法體不能擔負這個任務,于法體上所生的法的作用,是否可擔盈此從前生至後世的聯系工作

  據有部說,法的作用是刹那生滅的,生與滅,滅與生間,有著差別距離,使其生前滅後無法銜接聯系起來,從而證明一切諸法的作用,亦不能建立從前生到後世的生命移轉。在體用上都找不出一個可以前滅後生的,負此前後聯系的任務,而生死輪回是現實的存在,又不得不予以理論建立,否則的話,怎麼向信奉佛法者交代

  于是他們不得不在體用之外,另立一法來擔負前後聯系的任務,以證明生死輪回確實不是虛說的。

  依有部看,生滅作用是表現在五蘊和合上的,于此生滅五蘊中,彼此和合相續不斷。五蘊和合是約現在說,前後相續是約過未五蘊說,如現在五蘊與過去五蘊,或現在五蘊與未來五蘊,前後相似相續不斷,于此作用上建立假名我,依此假名我,建立業果的前後聯系,亦即依于假名我的和合相續,說“有世俗(假名)補特伽羅,說有移轉”。只要承認和合相續五蘊作用上有假我存在,從前生至後世的轉移,就會不成問題,因果業報的輪回說,也就建立起來。是以有部系的生死輪回說,由世俗補特伽羅所擔負的,所以生命前後移轉不成問題。

  有部的假名我·建立現在五蘊相互間的聯系,與未來過去相似相續的關系上,因而生命的前後延續不斷,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就如海水一個波浪又一波浪的向前推動,雖說前波與後波有著不同,但于岸上靜觀時,總好像只有一個波浪,實際後浪推前浪的迅速起伏不已,當知無始來的生命相續,一個接著一個,雖亦前後生命不同,但在其間隱約有個東西把它貫穿起來,輪回之說始得建立。若生命流中前後不能連接延續,以佛法的立場講,就會走上斷滅之路,那裏還能建…

《部派時代的輪回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