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無漏對治道生起,解決見思等諸煩惱,且這無漏治道,有股強大力量,使令煩惱畢竟不起,則就沒有任何理由,更說羅漢退起煩惱。假定認爲阿羅漢果,無漏對治道還未生,沒有無漏對治道的生起,必然不能永拔煩惱種子,煩惱種子未永拔除,則不可稱漏盡羅漢,既非漏盡羅漢,怎可稱爲應果
如是反複推征,不論從那方面說,都可證明阿羅漢人,是絕對沒有退的道理的。世親論師同意經部師的說法,所以俱舍二五說:“經部師說,從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
經部雖從教理兩方面,證明阿羅漢果不退,但以阿羅漢果有退的右部,舉經責難說:假定如你所說是無退的話,那就違背佛陀的契經,因在經中佛明說有瞿底迦阿羅漢,曾經六反退轉,到了最後,恐怕還要再退,乃以刀自殺,而般于涅槃。如有頌說:“不顧于性命,見叁有可畏,斷除彼愛欲,瞿底般涅槃”。還有出曜經的無放逸品,亦說退羅漢果,怎麼可說不退
經部對這加以回答說:經中有處說到這個,我不是不知道,但據我的了解,這不是退失阿羅漢果,而是退失現法樂住,因時解脫阿羅漢,獲得現法樂住以後,有善法欲生起,不斷的希望現法樂住能夠現前,所以對其有所愛著,而或退失現法樂住,所證得的阿羅漢果,不論在怎樣的情形下,都不會有退的。
了解大衆及經部,所說聖果退不退後,進而再來說明有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有部的根本觀點,初果是不退,後叁果有退,與大衆及經部是都不同的。婆沙說明這個之前,曾經這樣問道:“以何等故,上叁果有退非預流果耶”
爲了解答這個問題,現在略爲分別如下。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就是證預流果的聖者,已見四聖谛的真理,亦即已見無我真理的一分,見無我理的初果聖者,是絕對不會有退的,所以婆沙說:“見無我已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又說:“由見道力得預流果,瘧無退失見道者故”。爲什麼定無退失見道者
因見道時所起的見道,經中稱爲速疾道,足很迅速的,不容許你有多余的時間,再起其他的心念,所以無容退失。婆沙對這更舉一個很好的譬喻說:如有這麼一個人,墮在山谷瀑流中,隨著波浪的漂溺,要想據于此岸或彼岸,是都不可能的,何況能夠出離山谷?行者證人見道,名爲墮于法河,或說墮大法流,在這當兒,要想起一念有漏善心或無覆無記心,都沒有余暇,況有能起染汙心退
同時,更舉四種理由說:一、退要繼續的生長退墮業才有可能,預流聖者已得無漏聖道,斷除迷理的煩惱,不再生長退墮業力,那裏會退
二、預流聖者運用其無漏聖道,不再隨順生長的業果,何得有退
叁、預流聖者有強有力的善根,控製自己的身心,身心行爲的活動,不斷的在向上中,怎麼會退
四、預流聖者所修一切加行意樂,都是清淨無染的,沒有染汙意志的擾亂,如何退墮
他們認爲,行者的退不退,與智愚有關系:衆生分上,那怕是作很小的惡,由于沒有智慧的照了,不能了解其罪性木空,很快的會墮落,如小小的鐵團,必沈到水中去;有智慧者,那怕是作很大的惡,因運用其智慧,洞達罪自無性,反而不致墮落,如一大的鐵缽,由于內在是空,則能浮于水面。是以有部學者,堅定認爲已證預流果者決定不退。
始證初果的聖者,不論從那方面說,如與阿羅漢相比,都是相差很遠的,初果已得不退,爲什麼四果反而有退
這是什麼人都可能會生起的疑問。有部學者說,所謂阿羅漢,有兩類不同:一是時解脫阿羅漢,一是不時解脫阿羅漢。要待時待處以及其他種種因緣條件的結合,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是爲時解脫阿羅漢。如以時說,假定要到秋天因緣成熟證果,就得等到秋天,時節因緣未到,即不能得解脫。再以處說,證果的聖者,或于欲界得解脫,或要上生色無色界才得解脫,亦有一定的地點,否則,即使其他因緣成熟,也不會證果的。像這樣的,是時解脫阿羅漢。不時解脫阿羅漢,不是這樣的,不待時,不待處,隨時隨刻,人間天上,皆可得解脫的。時解脫阿羅漢,是屬鈍根性的,不時解脫阿羅漢,是屬利根性的。所謂阿羅漢有退,是指鈍根時解脫阿羅漢說的,至于利根的不時解脫阿羅漢,在有部看來,也是絕對不會退的。正理六十八說:“有余釋此二差別言:以于暫時得解脫故名時解脫,後容退故;以能畢竟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後無容退故”。證知羅漢有退,不是指一切羅漢說的。
然時解脫阿羅漢有退,由于什麼因緣而退
婆沙論中說有五種因緣:一、修小乘法的人,對世間的一切,本應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越簡單越省麻煩越好,但容退的阿羅漢,還喜歡做世間的業務,致使自己的功行松懈下來。二、一個真修解脫的行人,嚴格的說來,不單世間的閑事,不要去多管,就是佛法的經論,也以少讀爲妙,因爲好樂經論的讀誦,就會妨礙自己的清修。叁、喜歡爲人排難解紛,斷理種種與解脫不相幹的雜務,真修解脫行者,不應這樣做的。四、喜歡往外行腳,荒廢自己修持,這同樣是要不得的。五、由于身體的衰弱,長時間在臥病中,不能如法的進修。由于這五種因緣,致令其退失阿羅漢果,雖退其果,但決不會從聖退凡,這是我們所應知的。
上來說退不退,唯就時解脫與不時解脫說,有部實際說有六種羅漢,而且論其退與不退。六阿羅漢,就是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于此六者之中,不動種性,絕對沒有退的道理,可以說有退的,唯是前五羅漢。所以正理六八說:“不動種性必無退理,墳唯前五容有退義”。就容退的前五來說,又有從種性退與從果位退的差別。從種性退的,是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的四種,至于最初退法阿羅漢,絕對沒有從種性退的道理,因此種性居于最下,不能再有所退的丁。“從種性退的思法等四,是怎樣退法的呢
謂從堪達法而退至安住法,由安仕法而退至護法,自護法而退至思法,經思法而退至退法,名爲從種性退”。從果位退的,前五羅漢,都是有可能的。所謂退果,是從無學果退至有學果,如從阿羅漢退,或退至不還果,或退至一來果,或退至預流果,是爲退果。至于退法怎樣退的,乃至堪達怎樣退的,在順正理論六十七末,有詳細的說明,這裏不再贅述。
還有大乘及小乘成實論,郡說四果皆無有退,假定有退亦不過是退定而已。茲將各派所說,表示如下:
四 結 論
木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了解,部派佛教學者,對于聖果觀察,思想頗有出入。然從各派分別,有幾點要說者:一、如依大衆部說,預流者仍造一切惡,實不免有凡聖混濫之失,因據一般說來,凡聖所以有別,行爲活動是否造惡,可說足個重要的原因,預流聖者既如凡人一樣造惡,那還有什麼差別可說
我國向來說的“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恐怕是受大衆系的影響而來。依照這個說法,在同一僧團內,有幾有聖,不過凡夫肉眼,不能分別而已。有部學者作風,剛剛與這相反,凡聖的界限,嚴格的劃分,凡是凡決不能濫聖,聖是聖決不能亂凡,彼此之間絕不容少有混亂的。
二、經中明說,聲聞只斷煩惱不斷習“,緣覺只能侵除少分習“,徹底掃蕩煩惱、習“的唯有如來,聲聞弟子有殘余習“,可說是不容否認或懷疑的。雖說聖者各有聖格,但因聲聞不斷殘習,其聖格比起如來,自然是相差很遠,所以大衆系對于如來,特別推崇敬仰,而爲二乘聖者之所不及。在道理上講,未嘗不可這樣說,可是這麼一來,在佛教思想中,就逐漸的展開了抑小揚大之風,如後代大乘佛法的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甚至說聲聞人是焦芽敗種,不能荷擔如來家業,盡量貶抑聲聞,提高大乘身價,可說這是大衆系的遺風。有部系的學者,雖同樣的承認佛的殊勝,但還未過分的降低羅漢的身價,認爲在解脫方面,佛與聲聞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可言。
叁、五住煩惱中的無明住地,爲真常者所常說,二障中所知障,則又爲唯識所常談,性空則依原始佛教說爲煩惱、習“。當知真常大乘與唯識大乘所說無明住地與所知障,都是從聲聞不斷余習的思想,不斷演化而來。自從這個成爲獨立性的煩惱,就演變爲不共二乘所斷障,即聲聞人不斷無明住地等,並不妨礙其解脫,欲成佛就必得斷無圳,無明不斷不得成佛。菩薩的目的在成佛,所以在修行的曆程中,不但要斷煩惱,同時更要斷無明。上座說一切有系等不然,他們認爲阿羅漢的余習,斷是斷了的,不過有時仍然現起,所以好像未斷。在這樣的思想了,當然不會有佛菩薩所斷不共障的建立。大乘佛法者,講到無明住地及所知障時,應勿忘了大衆系所說聲聞未斷的余習。
四、大衆系是重慧的學派,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前進的,不如保守者們那樣的保守,所以在佛法的流行中,大衆系對于思想啓發方面,具貢獻的確是很大的,因共原則性的思想啓發,使佛法思想日漸充實豐富起來,甚至使大乘佛教一天天的發揚起來,此功不能不歸于大衆系。彼雖輕聲聞而貴菩薩,但當時沒有菩薩僧團,而聲聞僧團又極重視潔淨,出家行者如發心行菩薩道,在僧團小就得遵守律製生活,然而菩薩以救衆生爲務,這一來,共行動便不能受聲鬥僧團的約束,于足清淨僧團的律製,慢慢便不能保持,後來印度僧團律製的松弛,大衆系似不能辭共咎!總之,學派中對于聲聞聖果,有著不同的看法,是一明顯事實,是值得吾人予以探究的。
《部派時代的聖果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