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无漏对治道生起,解决见思等诸烦恼,且这无漏治道,有股强大力量,使令烦恼毕竟不起,则就没有任何理由,更说罗汉退起烦恼。假定认为阿罗汉果,无漏对治道还未生,没有无漏对治道的生起,必然不能永拔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未永拔除,则不可称漏尽罗汉,既非漏尽罗汉,怎可称为应果

  如是反复推征,不论从那方面说,都可证明阿罗汉人,是绝对没有退的道理的。世亲论师同意经部师的说法,所以俱舍二五说:“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

  经部虽从教理两方面,证明阿罗汉果不退,但以阿罗汉果有退的右部,举经责难说:假定如你所说是无退的话,那就违背佛陀的契经,因在经中佛明说有瞿底迦阿罗汉,曾经六反退转,到了最后,恐怕还要再退,乃以刀自杀,而般于涅槃。如有颂说:“不顾于性命,见三有可畏,断除彼爱欲,瞿底般涅槃”。还有出曜经的无放逸品,亦说退罗汉果,怎么可说不退

  经部对这加以回答说:经中有处说到这个,我不是不知道,但据我的了解,这不是退失阿罗汉果,而是退失现法乐住,因时解脱阿罗汉,获得现法乐住以后,有善法欲生起,不断的希望现法乐住能够现前,所以对其有所爱著,而或退失现法乐住,所证得的阿罗汉果,不论在怎样的情形下,都不会有退的。

  了解大众及经部,所说圣果退不退后,进而再来说明有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有部的根本观点,初果是不退,后三果有退,与大众及经部是都不同的。婆沙说明这个之前,曾经这样问道:“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现在略为分别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就是证预流果的圣者,已见四圣谛的真理,亦即已见无我真理的一分,见无我理的初果圣者,是绝对不会有退的,所以婆沙说:“见无我已必无有退,故无退失预流果者”。又说:“由见道力得预流果,疟无退失见道者故”。为什么定无退失见道者

  因见道时所起的见道,经中称为速疾道,足很迅速的,不容许你有多余的时间,再起其他的心念,所以无容退失。婆沙对这更举一个很好的譬喻说:如有这么一个人,堕在山谷瀑流中,随著波浪的漂溺,要想据于此岸或彼岸,是都不可能的,何况能够出离山谷?行者证人见道,名为堕于法河,或说堕大法流,在这当儿,要想起一念有漏善心或无覆无记心,都没有余暇,况有能起染污心退

  同时,更举四种理由说:一、退要继续的生长退堕业才有可能,预流圣者已得无漏圣道,断除迷理的烦恼,不再生长退堕业力,那里会退

  二、预流圣者运用其无漏圣道,不再随顺生长的业果,何得有退

  三、预流圣者有强有力的善根,控制自己的身心,身心行为的活动,不断的在向上中,怎么会退

  四、预流圣者所修一切加行意乐,都是清净无染的,没有染污意志的扰乱,如何退堕

  他们认为,行者的退不退,与智愚有关系:众生分上,那怕是作很小的恶,由于没有智慧的照了,不能了解其罪性木空,很快的会堕落,如小小的铁团,必沉到水中去;有智慧者,那怕是作很大的恶,因运用其智慧,洞达罪自无性,反而不致堕落,如一大的铁钵,由于内在是空,则能浮于水面。是以有部学者,坚定认为已证预流果者决定不退。

  始证初果的圣者,不论从那方面说,如与阿罗汉相比,都是相差很远的,初果已得不退,为什么四果反而有退

  这是什么人都可能会生起的疑问。有部学者说,所谓阿罗汉,有两类不同:一是时解脱阿罗汉,一是不时解脱阿罗汉。要待时待处以及其他种种因缘条件的结合,才能得到究竟解脱,是为时解脱阿罗汉。如以时说,假定要到秋天因缘成熟证果,就得等到秋天,时节因缘未到,即不能得解脱。再以处说,证果的圣者,或于欲界得解脱,或要上生色无色界才得解脱,亦有一定的地点,否则,即使其他因缘成熟,也不会证果的。像这样的,是时解脱阿罗汉。不时解脱阿罗汉,不是这样的,不待时,不待处,随时随刻,人间天上,皆可得解脱的。时解脱阿罗汉,是属钝根性的,不时解脱阿罗汉,是属利根性的。所谓阿罗汉有退,是指钝根时解脱阿罗汉说的,至于利根的不时解脱阿罗汉,在有部看来,也是绝对不会退的。正理六十八说:“有余释此二差别言:以于暂时得解脱故名时解脱,后容退故;以能毕竟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后无容退故”。证知罗汉有退,不是指一切罗汉说的。

  然时解脱阿罗汉有退,由于什么因缘而退

  婆沙论中说有五种因缘:一、修小乘法的人,对世间的一切,本应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简单越省麻烦越好,但容退的阿罗汉,还喜欢做世间的业务,致使自己的功行松懈下来。二、一个真修解脱的行人,严格的说来,不单世间的闲事,不要去多管,就是佛法的经论,也以少读为妙,因为好乐经论的读诵,就会妨碍自己的清修。三、喜欢为人排难解纷,断理种种与解脱不相干的杂务,真修解脱行者,不应这样做的。四、喜欢往外行脚,荒废自己修持,这同样是要不得的。五、由于身体的衰弱,长时间在卧病中,不能如法的进修。由于这五种因缘,致令其退失阿罗汉果,虽退其果,但决不会从圣退凡,这是我们所应知的。

  上来说退不退,唯就时解脱与不时解脱说,有部实际说有六种罗汉,而且论其退与不退。六阿罗汉,就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于此六者之中,不动种性,绝对没有退的道理,可以说有退的,唯是前五罗汉。所以正理六八说:“不动种性必无退理,坟唯前五容有退义”。就容退的前五来说,又有从种性退与从果位退的差别。从种性退的,是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的四种,至于最初退法阿罗汉,绝对没有从种性退的道理,因此种性居于最下,不能再有所退的丁。“从种性退的思法等四,是怎样退法的呢

  谓从堪达法而退至安住法,由安仕法而退至护法,自护法而退至思法,经思法而退至退法,名为从种性退”。从果位退的,前五罗汉,都是有可能的。所谓退果,是从无学果退至有学果,如从阿罗汉退,或退至不还果,或退至一来果,或退至预流果,是为退果。至于退法怎样退的,乃至堪达怎样退的,在顺正理论六十七末,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大乘及小乘成实论,郡说四果皆无有退,假定有退亦不过是退定而已。兹将各派所说,表示如下:

  四 结 论

  木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部派佛教学者,对于圣果观察,思想颇有出入。然从各派分别,有几点要说者:一、如依大众部说,预流者仍造一切恶,实不免有凡圣混滥之失,因据一般说来,凡圣所以有别,行为活动是否造恶,可说足个重要的原因,预流圣者既如凡人一样造恶,那还有什么差别可说

  我国向来说的“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恐怕是受大众系的影响而来。依照这个说法,在同一僧团内,有几有圣,不过凡夫肉眼,不能分别而已。有部学者作风,刚刚与这相反,凡圣的界限,严格的划分,凡是凡决不能滥圣,圣是圣决不能乱凡,彼此之间绝不容少有混乱的。

  二、经中明说,声闻只断烦恼不断习“,缘觉只能侵除少分习“,彻底扫荡烦恼、习“的唯有如来,声闻弟子有残余习“,可说是不容否认或怀疑的。虽说圣者各有圣格,但因声闻不断残习,其圣格比起如来,自然是相差很远,所以大众系对于如来,特别推崇敬仰,而为二乘圣者之所不及。在道理上讲,未尝不可这样说,可是这么一来,在佛教思想中,就逐渐的展开了抑小扬大之风,如后代大乘佛法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甚至说声闻人是焦芽败种,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尽量贬抑声闻,提高大乘身价,可说这是大众系的遗风。有部系的学者,虽同样的承认佛的殊胜,但还未过分的降低罗汉的身价,认为在解脱方面,佛与声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可言。

  三、五住烦恼中的无明住地,为真常者所常说,二障中所知障,则又为唯识所常谈,性空则依原始佛教说为烦恼、习“。当知真常大乘与唯识大乘所说无明住地与所知障,都是从声闻不断余习的思想,不断演化而来。自从这个成为独立性的烦恼,就演变为不共二乘所断障,即声闻人不断无明住地等,并不妨碍其解脱,欲成佛就必得断无圳,无明不断不得成佛。菩萨的目的在成佛,所以在修行的历程中,不但要断烦恼,同时更要断无明。上座说一切有系等不然,他们认为阿罗汉的余习,断是断了的,不过有时仍然现起,所以好像未断。在这样的思想了,当然不会有佛菩萨所断不共障的建立。大乘佛法者,讲到无明住地及所知障时,应勿忘了大众系所说声闻未断的余习。

  四、大众系是重慧的学派,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前进的,不如保守者们那样的保守,所以在佛法的流行中,大众系对于思想启发方面,具贡献的确是很大的,因共原则性的思想启发,使佛法思想日渐充实丰富起来,甚至使大乘佛教一天天的发扬起来,此功不能不归于大众系。彼虽轻声闻而贵菩萨,但当时没有菩萨僧团,而声闻僧团又极重视洁净,出家行者如发心行菩萨道,在僧团小就得遵守律制生活,然而菩萨以救众生为务,这一来,共行动便不能受声斗僧团的约束,于足清净僧团的律制,慢慢便不能保持,后来印度僧团律制的松弛,大众系似不能辞共咎!总之,学派中对于声闻圣果,有著不同的看法,是一明显事实,是值得吾人予以探究的。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