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思想的一大革新,尽管有部学者对这说法,有极严格而无情的批评,甚至对大天的人身攻击,到达了极尽丑诋的能事!但自五事唱说以后,很多有新头脑的佛教学者,都认为这是佛教进步的思想,并接受这一进步思想的教说,不特未因有部痛烈的攻击,而使这在佛教思潮中湮没,且相反的在佛教中扩大其影响力,逐渐成为佛教有力的思想!到了后来,就是原来反对这思想的,由于时代思潮所趋,亦不得不接受此说。所以一个有所见的思想学说,不论遇到怎样的阻力和打击,总是站得住的,总会有人为之传播的,怕的是没有真知灼见!

  现在我们且从五事中举出两点来说明其在佛法中所产生的伟大影响。如染污不染污的两种无知,在我们今日听惯大乘佛法的人看来,自不觉得怎样出奇,因为大乘佛法如唯识,说有烦恼、所知的二障,而这二障,大乘菩萨固要俱断,二乘行人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当知大乘唯识学所说的二障,就是大天所说的二种无知,烦恼障即染污无知,所知障即不染污无知。再“如随眠与处非处的区别,就是后代大乘所说的差别知识的有漏智及平等绝对的无漏无分别智”。这样比对说来,我们难道还不承认,大天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先驱思想吗

  总之,以大乘佛法看大天五事,我们认为这是佛法中的进步思想,是佛法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思想!

  三 圣果有退无退辨

  声闻行者所证得的圣果,有初二三四的四果差别,这是每个佛子所熟知的,虽说四果有浅深的层次,但若一旦踏上圣者阶位,即舍凡夫性,则无有异议。然在学派中仍有诤论,而且诤论极为热烈的,是所证得的圣果,有退无退的问题,参加这一问题论战的,有著各个不同的学派,并各提出有力的理论,是以这是值得吾人注意和探讨的。因如一般所了解,所谓超凡入圣者,是极为神圣难得的,有什么退不退可说(\·事实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在四果的各个阶位上,都可论说其退不退的。不过这由学派的不同,说法自不能获得一致,我们现在所要论说的,就是从学派的思想中,辨明圣果的有退无退。

  在论说圣果退不退中,我想还是先从大众分别说系说起。这两派的学者,不但对佛菩萨的崇高而伟大的圣格加以深化,就是对声闻阿罗汉果的圣德,在某方面亦同样的予以深化提高,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大众与有部,刚刚站在敌体相反的立场。如异部宗轮论中,表达大众部的意见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表达有部系的意见说:“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漠有退义”。一看,就可看出他们思想的对立。对于这个,我们必须善加分别,始能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的所以,否则的话,那你将会感到:同样是圣果,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宣说

  那个意见说得比较契合于佛意的

  不善分别了知的,常为这问题所困!

  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经中总是说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此,大众学者木于斯说,坚定的认为阿罗汉果,绝对不会再退堕的了。一个行者的退不退,主要看他有没有颠倒妄想:诸如在凡夫位中修行,假定是个出家的,或有于修行过程中退堕还俗,假定是在家的,或有退堕下来去转信外道等,这都是有其可能性的,因为邪思邪念以及颠倒妄想烦恼,常常在心中冲动,合他不能安心办道,所以慢慢即会退堕;可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所有邪思邪念早巳扑除消灭,心中绝无颠倒妄想烦恼存在,没有烦恼的冲动,怎么会退堕下来?不特如此,罗汉圣者所得的圣道,已经到达了究竟圆满,其坚固犹如金刚宝山,什么也动摇不了它,怎么会退

  关于这个,婆沙论中,介绍分别论者所说,曾经举出这两个譬喻,现在略为说明如下:如一只玻璃瓶子,不小心被打破了,所留下的自然只是破碎片子,不能再成为一个完整瓶子;阿罗汉圣者于金刚喻定时,破除了一切烦恼,再也不会有烦恼冲动使之退堕。又如烧木成灰,所剩下的只是余灰,不可能使之再成为木料;阿罗汉圣者以无漏智火,焚毁身心中的一切烦恼,当然不会再起烦恼而退。婆沙原文说:“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谓作足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片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唯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巳,不应复起诸烦恼退”。

  婆沙叙述的虽足分别论者的思想,但大众分别说系的思想,向来是接近而一致的,不妨把它作为大众系的论说来看。大众分别说者,依北传佛教所传,对这一见解,可说是相当肯定的;但据南传佛教所傅,“大众部执阿罗汉有退义,此与犊子、正量、一切有同执”。不知这是依于什么而说的,在北传现有的阿毗达磨文中,看不出大众系有这思想的痕迹。

  阿罗汉无退,我们知道了,预流者有退,是依何而说

  依佛陀圣典看,大家都知道,证预流果后,一步步的向前,再经七返生死,必证阿罗汉果,且预流圣者已见道,亦为大众部所同意,当正见道的一刹那,断除八十八使见惑,怎么还会退堕

  这在有部学者听来,当然会感到很惊奇。依大众部的意见说:证初果的圣者,虽巳断迷理惑,但还有迷事的思惑在,对于诸法的事相,在见诸法真理后,不一定能完全认识,因为有此烦恼,如稍有所冲动,即会退堕下来。或者有说:初果虽有事惑,但因已得圣道,以此圣道之力,抑制烦恼街动,想来不致有退,大众学者对于初果已得圣道,并不否认,因为不得圣道,根本不能证果,但其所得圣道,共力量是很脆弱的,不能遭遇一点挫折,假使稍受一点打击,就会因此而退。初果有退,二果与三果有退,例此可知,毋须再加以说明了。大众系之所以这样主张,在他看来,有了这些烦恼在那里活动,一旦遇到强有力的逆缘,使其不能安心修学前进时,即会退堕,所以前三果是有退的。

  跟著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初果既然有退,还会不会再造一切恶业

  异部宗轮论表达大众部的意见说:“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问”。五无间业,大众认为,预流圣者,是绝对不会再造的了,但一般的十恶业,有时仍不免要作的。有部对此予以责难说:初果圣者所得四证净中,有一戒证净,戒是防非止恶的,怎么还会作十恶业?如初果圣者还作十恶,那岂不是凡圣不分

  再说,若初果圣者应作一切恶,就不应说其已得戒证净,若承认其已得戒证净,就不应说彼还作一切恶!大众学者为了成立自己的主张,对这个问题当然要善加解答,所以说:初果得戒证净,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佛在经中,确曾这样说过。但要知道初果所得的戒证净,是约道共我说的,而道共戒的发生防非止恶的力用,是在入无漏观时,但初果圣者,不能长时期的安住于无漏观中,入无漏观时,固可运用其道共戒的力量,制止十恶业的造作,但一旦出定不修无漏观时,道共戒不随心转而失去其力量,在某种情况下,自不免还可作十恶业。这一说法,贸然看来,似亦有其充分理由,但凡圣皆能造一切恶,不免如有部所说,有凡圣不分的过失,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不过,“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这思想,在学派中,除了大众分别说系而外,于佛灭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化地部,亦有这主张,如异部宗轮论说:“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这是化地部本宗同义说的,可见大众系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有部系的思想。

  经部学者对圣果退不退的看法,与大众部又略不同,即不但阿罗汉不会有退,就是初须陀冱亦不有退,可以说有退的,唯是中间的一来与不还二果。为什么这样分别

  光记解释道:“经部意说:预流、阿罗汉,唯圣慧断必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容有退,无漏道断亦不退也”。光记的这一解释,是依顺正理论而来。如彼论六十八说:“然经主意作如是言:阿罗汉果亦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引经证言: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初后二果但由圣慧断惑而证,故无退理”。根据这个说明,所谓退不退的关键,完全是看你的圣果,足由世俗道得?抑由圣慧证得?圣慧证得的,绝对没有退的道理,世俗道得的,即容有退的可能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得先予以解决,即有漏道有没有断惑的功能

  依成实论说:“世俗道中,无断结故”。且从经部本身思想去看,亦不承认有漏道有断惑之义。这样,怎么可说以有漏道得证中间二果子有人解释这个难题说:有漏道,断惑的功能虽没有,伏惑的力用是有的,约其伏彼烦恼,说证中间二果。正因中间二果,是由伏惑所得,不是拔除烦恼根本所证,所以在某种情形下,是容可退其果的,假定是由无漏圣道,拔除其烦恼的根本,不特不容其退,如果更进一步,以无漏道,断除其余所未断的烦恼,即可证得究竟阿罗汉果。这是就次第证果说的,假定是超越的二三果,在经部师说来,亦无有退失的。圆晖法师的颂疏,曾有这样的意见。

  经部预流无退说,其思想同于有部,彼此间没有诤论;阿罗汉无退说,同于大众,异于有部,于是就展开了论战。为了成立自己的理论,经部特从教理两方面,显示自己的说有所本。杂含卷八说:“若比丘得阿罗汉,我不为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稳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佛说不放逸行,旨在策励行人,继续不断进修,因为任何事情,在未达圆满前,必然不进则退,有学声闻行者,既未到无学位,当然要修不放逸行,假定稍为大意疏忽,对自己总是不利的,所以佛特为他们说不放逸行。至于罗汉圣者,一切所作已办,任何一个举动,都能如法加律,还要为说不放逸行做什么

  就从这点,也就证明阿罗汉是不退的了。

  对佛弟子论说,以圣教为证,本即可以了,但为使自己的理论,更强有力的站得住,特再从理上来说明。罗汉圣者是否漏尽,这是一个先决问题:假定承认阿罗汉果…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