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聖果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思想的一大革新,盡管有部學者對這說法,有極嚴格而無情的批評,甚至對大天的人身攻擊,到達了極盡醜诋的能事!但自五事唱說以後,很多有新頭腦的佛教學者,都認爲這是佛教進步的思想,並接受這一進步思想的教說,不特未因有部痛烈的攻擊,而使這在佛教思潮中湮沒,且相反的在佛教中擴大其影響力,逐漸成爲佛教有力的思想!到了後來,就是原來反對這思想的,由于時代思潮所趨,亦不得不接受此說。所以一個有所見的思想學說,不論遇到怎樣的阻力和打擊,總是站得住的,總會有人爲之傳播的,怕的是沒有真知灼見!

  現在我們且從五事中舉出兩點來說明其在佛法中所産生的偉大影響。如染汙不染汙的兩種無知,在我們今日聽慣大乘佛法的人看來,自不覺得怎樣出奇,因爲大乘佛法如唯識,說有煩惱、所知的二障,而這二障,大乘菩薩固要俱斷,二乘行人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當知大乘唯識學所說的二障,就是大天所說的二種無知,煩惱障即染汙無知,所知障即不染汙無知。再“如隨眠與處非處的區別,就是後代大乘所說的差別知識的有漏智及平等絕對的無漏無分別智”。這樣比對說來,我們難道還不承認,大天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先驅思想嗎

  總之,以大乘佛法看大天五事,我們認爲這是佛法中的進步思想,是佛法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産生的思想!

  叁 聖果有退無退辨

  聲聞行者所證得的聖果,有初二叁四的四果差別,這是每個佛子所熟知的,雖說四果有淺深的層次,但若一旦踏上聖者階位,即舍凡夫性,則無有異議。然在學派中仍有诤論,而且诤論極爲熱烈的,是所證得的聖果,有退無退的問題,參加這一問題論戰的,有著各個不同的學派,並各提出有力的理論,是以這是值得吾人注意和探討的。因如一般所了解,所謂超凡入聖者,是極爲神聖難得的,有什麼退不退可說(\·事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在四果的各個階位上,都可論說其退不退的。不過這由學派的不同,說法自不能獲得一致,我們現在所要論說的,就是從學派的思想中,辨明聖果的有退無退。

  在論說聖果退不退中,我想還是先從大衆分別說系說起。這兩派的學者,不但對佛菩薩的崇高而偉大的聖格加以深化,就是對聲聞阿羅漢果的聖德,在某方面亦同樣的予以深化提高,這是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說明,大衆與有部,剛剛站在敵體相反的立場。如異部宗輪論中,表達大衆部的意見說:“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表達有部系的意見說:“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漠有退義”。一看,就可看出他們思想的對立。對于這個,我們必須善加分別,始能了解他們爲什麼要這樣說的所以,否則的話,那你將會感到:同樣是聖果,爲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宣說

  那個意見說得比較契合于佛意的

  不善分別了知的,常爲這問題所困!

  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經中總是說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因此,大衆學者木于斯說,堅定的認爲阿羅漢果,絕對不會再退墮的了。一個行者的退不退,主要看他有沒有顛倒妄想:諸如在凡夫位中修行,假定是個出家的,或有于修行過程中退墮還俗,假定是在家的,或有退墮下來去轉信外道等,這都是有其可能性的,因爲邪思邪念以及顛倒妄想煩惱,常常在心中沖動,合他不能安心辦道,所以慢慢即會退墮;可是證阿羅漢果的聖者,所有邪思邪念早巳撲除消滅,心中絕無顛倒妄想煩惱存在,沒有煩惱的沖動,怎麼會退墮下來?不特如此,羅漢聖者所得的聖道,已經到達了究竟圓滿,其堅固猶如金剛寶山,什麼也動搖不了它,怎麼會退

  關于這個,婆沙論中,介紹分別論者所說,曾經舉出這兩個譬喻,現在略爲說明如下:如一只玻璃瓶子,不小心被打破了,所留下的自然只是破碎片子,不能再成爲一個完整瓶子;阿羅漢聖者于金剛喻定時,破除了一切煩惱,再也不會有煩惱沖動使之退墮。又如燒木成灰,所剩下的只是余灰,不可能使之再成爲木料;阿羅漢聖者以無漏智火,焚毀身心中的一切煩惱,當然不會再起煩惱而退。婆沙原文說:“謂或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喻爲證,謂作足說:如瓶破已唯有余片不複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複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余灰不還爲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巳,不應複起諸煩惱退”。

  婆沙敘述的雖足分別論者的思想,但大衆分別說系的思想,向來是接近而一致的,不妨把它作爲大衆系的論說來看。大衆分別說者,依北傳佛教所傳,對這一見解,可說是相當肯定的;但據南傳佛教所傅,“大衆部執阿羅漢有退義,此與犢子、正量、一切有同執”。不知這是依于什麼而說的,在北傳現有的阿毗達磨文中,看不出大衆系有這思想的痕迹。

  阿羅漢無退,我們知道了,預流者有退,是依何而說

  依佛陀聖典看,大家都知道,證預流果後,一步步的向前,再經七返生死,必證阿羅漢果,且預流聖者已見道,亦爲大衆部所同意,當正見道的一刹那,斷除八十八使見惑,怎麼還會退墮

  這在有部學者聽來,當然會感到很驚奇。依大衆部的意見說:證初果的聖者,雖巳斷迷理惑,但還有迷事的思惑在,對于諸法的事相,在見諸法真理後,不一定能完全認識,因爲有此煩惱,如稍有所沖動,即會退墮下來。或者有說:初果雖有事惑,但因已得聖道,以此聖道之力,抑製煩惱街動,想來不致有退,大衆學者對于初果已得聖道,並不否認,因爲不得聖道,根本不能證果,但其所得聖道,共力量是很脆弱的,不能遭遇一點挫折,假使稍受一點打擊,就會因此而退。初果有退,二果與叁果有退,例此可知,毋須再加以說明了。大衆系之所以這樣主張,在他看來,有了這些煩惱在那裏活動,一旦遇到強有力的逆緣,使其不能安心修學前進時,即會退墮,所以前叁果是有退的。

  跟著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初果既然有退,還會不會再造一切惡業

  異部宗輪論表達大衆部的意見說:“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問”。五無間業,大衆認爲,預流聖者,是絕對不會再造的了,但一般的十惡業,有時仍不免要作的。有部對此予以責難說:初果聖者所得四證淨中,有一戒證淨,戒是防非止惡的,怎麼還會作十惡業?如初果聖者還作十惡,那豈不是凡聖不分

  再說,若初果聖者應作一切惡,就不應說其已得戒證淨,若承認其已得戒證淨,就不應說彼還作一切惡!大衆學者爲了成立自己的主張,對這個問題當然要善加解答,所以說:初果得戒證淨,這是無可否認的,因爲佛在經中,確曾這樣說過。但要知道初果所得的戒證淨,是約道共我說的,而道共戒的發生防非止惡的力用,是在入無漏觀時,但初果聖者,不能長時期的安住于無漏觀中,入無漏觀時,固可運用其道共戒的力量,製止十惡業的造作,但一旦出定不修無漏觀時,道共戒不隨心轉而失去其力量,在某種情況下,自不免還可作十惡業。這一說法,貿然看來,似亦有其充分理由,但凡聖皆能造一切惡,不免如有部所說,有凡聖不分的過失,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不過,“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這思想,在學派中,除了大衆分別說系而外,于佛滅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分出的化地部,亦有這主張,如異部宗輪論說:“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這是化地部本宗同義說的,可見大衆系的思想,已經影響了有部系的思想。

  經部學者對聖果退不退的看法,與大衆部又略不同,即不但阿羅漢不會有退,就是初須陀冱亦不有退,可以說有退的,唯是中間的一來與不還二果。爲什麼這樣分別

  光記解釋道:“經部意說:預流、阿羅漢,唯聖慧斷必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亦容有退,無漏道斷亦不退也”。光記的這一解釋,是依順正理論而來。如彼論六十八說:“然經主意作如是言:阿羅漢果亦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有退義。引經證言:聖慧斷惑名爲實斷,初後二果但由聖慧斷惑而證,故無退理”。根據這個說明,所謂退不退的關鍵,完全是看你的聖果,足由世俗道得?抑由聖慧證得?聖慧證得的,絕對沒有退的道理,世俗道得的,即容有退的可能了。

  不過,這裏有個問題,得先予以解決,即有漏道有沒有斷惑的功能

  依成實論說:“世俗道中,無斷結故”。且從經部本身思想去看,亦不承認有漏道有斷惑之義。這樣,怎麼可說以有漏道得證中間二果子有人解釋這個難題說:有漏道,斷惑的功能雖沒有,伏惑的力用是有的,約其伏彼煩惱,說證中間二果。正因中間二果,是由伏惑所得,不是拔除煩惱根本所證,所以在某種情形下,是容可退其果的,假定是由無漏聖道,拔除其煩惱的根本,不特不容其退,如果更進一步,以無漏道,斷除其余所未斷的煩惱,即可證得究竟阿羅漢果。這是就次第證果說的,假定是超越的二叁果,在經部師說來,亦無有退失的。圓晖法師的頌疏,曾有這樣的意見。

  經部預流無退說,其思想同于有部,彼此間沒有诤論;阿羅漢無退說,同于大衆,異于有部,于是就展開了論戰。爲了成立自己的理論,經部特從教理兩方面,顯示自己的說有所本。雜含卷八說:“若比丘得阿羅漢,我不爲說不放逸行,若比丘在學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穩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爲其說不放逸行”。佛說不放逸行,旨在策勵行人,繼續不斷進修,因爲任何事情,在未達圓滿前,必然不進則退,有學聲聞行者,既未到無學位,當然要修不放逸行,假定稍爲大意疏忽,對自己總是不利的,所以佛特爲他們說不放逸行。至于羅漢聖者,一切所作已辦,任何一個舉動,都能如法加律,還要爲說不放逸行做什麼

  就從這點,也就證明阿羅漢是不退的了。

  對佛弟子論說,以聖教爲證,本即可以了,但爲使自己的理論,更強有力的站得住,特再從理上來說明。羅漢聖者是否漏盡,這是一個先決問題:假定承認阿羅漢果…

《部派時代的聖果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