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總希望能夠生起,一旦以福德因緣,得到了無漏聖道,那一定是性相常住,絕對不會刹那滅的,所以他們特又說爲道不可壞。如以天臺宗常說的叁因佛性思想來看,這是了因所了的思想。了因是顯了的意思,因爲無爲常住的聖道,不是現在新得的,而是本來就有的,現在不過假藉修諸福德的因緣之力,只是以了因將無漏聖道顯了出來而已,所以道不可修,亦不可壞。
在北傳沒有而爲南傳所傅並屬于大衆系的東山住部,同樣主張道體是無爲,其思想很有點近于說假部。聖道如果是有爲的,不論是有漏,或者是無漏,只要是有爲的,必然是生滅的,既然生者必滅,聖這是有爲法,自亦歸于磨滅。大小乘經中都曾說到:“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中國一般佛法者,都知這是出于金剛經,其實在小乘經中,早就有這個說法。意思在于要佛法行者,不要執著這無漏聖道,如果有所執著,反而成爲障礙。聖道有爲說,看來似乎較合如來本意,亦是張叁乘同入無余涅槃的論說。因在佛陀的思想中,特重叁乘同一解脫,所以如說聖道有爲,豈不正好契合叁乘同一解脫之意
但自道體妩爲常住真實的思想興起後,涅槃妙有的思想,在佛法中也就一天天的發揚光大。如依小乘佛法向來所說,由于衆生具有常樂我淨的四顛倒,所以佛說無常苦無我不淨以對治之,期能證得無爲空寂的涅槃,到達這一涅槃的境界,離于一切諸相,不可分別有無。可是到後期真常大乘,則進一步的說有八顛倒,就是凡夫所執的常樂我淨固然是顛倒,二乘所修的無常苦無我不淨亦複是顛倒,必須離此八倒,才能證得涅槃。這末一來,他們所說的聖道和涅槃,不但有異于原始佛教,且亦有異于部派佛教。
與大衆系思想接近的南傳分別說系的銅铄部,似亦主張四谛頓觀的。如在解脫道論講到慧的時候,就曾談到這頓現觀的見滅得道。按照該論所說修慧的經過,首先對蘊處界法,作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到了對這諸法觀察得到善巧慧時,“從流轉門,見到識由行而來,因而丁知識是無常苦無我,當下是寂滅的。在還滅門,由行滅則識滅,更可見得識是寂滅的。所以不論是緣起的生門或滅門,都可以觀察通達它的寂滅。同時,法從緣生。沒有本有的初相;法法歸滅,沒有常住的後相。這些,都是發揮勝義空經的思想……一切法皆歸于滅,滅的當體就是空,這是如來根本教中從無常觀空的方式。這在論中叫做觀滅智,由此觀滅智,對于諸法的終當歸滅,生起了恐怖、厭惡,而欣求解脫。從觀無常苦無我,而達于正性離生,真見滅谛,刹那而頓了四谛,證得了初果。這依生滅緣起,泛觀苦無我,而歸結到見滅得道,與雜阿含所說的證道次第,大體相順。見道位中就是見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見空得道”。這不但是分別說系的共義,亦是大衆系的特有思想。從這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這一思想,與空義的關系密切,至爲明顯。所以見滅得道,或一時見谛的理論,是值得我們予以特別注意的!
最突出的,就是四谛頓現觀之說,不但大衆分別說系是這樣的主張,就是從有部分出的化地部,亦是出發于這思想,而放棄有部四谛漸現觀之說。異部宗輪論化地部本宗同義說:“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能見諸谛,要已見者能如是見”。不過他們所說的四谛頓觀,不是在加行位上所能做到的,而是要在見道位上才有這個能力。就是“行者到了見道位時,或由空行相的共相觀,或由無我行相的共相觀,一念頓觀四聖谛,遍了四谛理,不是別別的先觀苦谛,次觀集谛,再觀滅谛,後觀道谛”。由于在見道位上已能總觀見到谛理,所以進入修道位中,雖繼續的作頓現觀,但這時所觀的,是四谛的差別相。“謂行者在觀四谛時,于一刹那中了達苦谛自相時,同時亦能了達集、滅、道的叁谛自相。雖則如此,但不是任何行者都能這樣,必須是要先于見道已能總觀見谛理者,進入修道以後,由于觀智的純熟,方能對四谛的差別相加是觀見”。假定沒有總觀見谛理的行者,是還沒有辦法可以見到四谛差別的。至于見谛以後得果會不會有退,化地部的見解亦是同于大衆部的,就是“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因爲初證預流果的聖者,雖斷見惑而未斷修惑,所以可能有退,而羅漢果,煩惱斷盡,當然不會再退。
四 結 論
學佛最要緊的是怎樣的斷惑證真,以求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脫,但這要有智慧力才行,所以我們常說,真正修學佛法,必須重視智慧,如果忽略智慧,即不能達到斷惑證真完成解脫的最高目的。當然,佛法聖道的修習,的確是很多的,但主要的還足常常說的戒、定、慧一二無漏學,而且叁者必須相資,就是所謂“由戒生定,從定發慧”。叁學相資,如鼎叁足,關系密切,缺一不可,因而佛法行者,對此應等修學。但到部派時代,學派之間,對此有所傾向不同:本上座部特重戒學,有部系特重定學,大衆分別說系特重慧學。理想而言,叁學自是平等重要,不過斷惑證真,無疑智慧更爲重要。大衆系學者說:依理論言,叁學皆應修學,但欲減生死大苦,引發出世解脫樂,則非智慧不爲功,所以說“慧爲加行,能滅衆苦,亦能引樂”。戒固無力滅除衆苦,當亦不能引涅槃樂。戒尚且如此,定更不用說。大衆系說以“慧爲加行”,顯示唯有以有漏慧爲加行,方能漸漸引發無漏慧,斷煩惱,證真理,脫生死苦,得涅槃樂。反顯戒、定不能爲加行,以引生無漏慧斷惑證真。是以佛法行者,要想爲了生死而得解脫,不得不重視慧,更不得不以有漏叁慧爲加行,引發無漏妙慧。
《部派時代的修道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