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無爲觀

  部派時代的無爲觀

  演培法師

  一 緒 說

  佛法所說的問題,雖則是很多的,但扼要的歸納起來,實不外于現象界與理體界的兩類。現象界,佛法說爲有爲的事相,理體界,佛法說爲無爲的理性。從一般思想說,現象與理體,有著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系。離現象不能顯示諸法的理體,離理體不能說明諸法的事相。依佛法敵理說,有爲與無爲,同樣是有著相互關系的。不生滅的無爲,是生滅有爲的理性,離了生滅有爲,即無不生滅的無爲可得,生滅不居的有爲,是不生滅的無爲現象,離了不生滅的無爲,即無法說明生滅的有爲。

  在未說明學派對有爲無爲有怎樣不同的看法前,先對這兩個術語,作一簡單的解釋。所謂有爲,就是有所作爲的意思。經中說爲:“有所造作,名爲有爲”。印順論師在中觀論講記中說:“心念惑染相應,構成雜染,從惑起業,就生起一切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惑業所爲的”。試觀所有存在的有爲法,不論足精神的,不論是物質的,不論是色心之所派生的,無不是有因有緣而現起的,亦即各各有所造作而成的,于一切有爲法中,決無一個有爲法,是不藉造作成的,所以有爲法的定義是造作。

  惑業所爲或因緣所作的有爲法,究有什麼形態使人知道它是有爲?當然有的,這就是通常說的叁有爲相。首先要知的,就是諸有爲法,必然是無常的,亦即具有生滅形態的。經中雖每說“有爲有叁有爲相”。但生、住、滅的叁有爲相,足處中而說,有時簡單的說爲生滅二相,有時詳細的說爲生住異滅四相,不論足說叁有爲相,二有爲相,四有爲相,有著怎樣詳略的不同,而其顯示有爲法的無常演化則一。諸有爲法在作用上,所以有它不同的演化階段,可說完全是由有爲諸相推動所致。

  這麼說來,我們要想認識有爲法,並不是件怎樣的難事,只要發現萬有諸法的變化形態,不論是量的漸變或質的突變,那你就可知道這是有爲法。如以現在的話說,一切變動不居的現象,物理的也好,生理的也好,心理的也好,都屬于有爲法的範圍之內。

  無爲足有爲的理性,亦即不生不滅的寂滅性,當然不需什麼條件而生起的,亦即是無因無緣無所造作的。集論說:“無生住異滅是無爲”,正是此意。智論說:“不取相是無爲”;般若燈論說:“無爲者,是無分別義”。足都顯示無爲有異于有爲。

  再就有爲無爲對照來看,我們可以這樣說:依于因緣所成的、屬于世間的、暫有的、無常的、動態的,是有爲法;不依因緣而有的、無所依賴的、超越的、常有的、永恒的、靜態的,是無爲法。若就凡聖的認識說,亦可作這樣的講:“凡夫以虛妄分別心所了知的生滅流動的因緣法,是有爲;聖者以殊勝微妙智所了知的寂滅無生的空性,是無爲”。

  有爲無爲是佛說法的分類,而且是在哲學的立場分的,如果站在宗教的立場分,那就可以說爲有漏無漏。佛說法所以分爲有爲無爲,是在衆生現實上,指出虛妄分別的有爲法,是靠不住的,不能信任它,必須在這上面,離去虛妄分別,顯出那普遍恒常的真實性,達到寂滅無爲,才可獲得解脫,完成學佛大事。

  有爲無爲的分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已如上說。關于有爲,不是現在所要論述的論題,暫且不說。至于無爲,佛經中,只是指出它是本來如此不從因生的理體,換句話說,無爲只有一個,就是根本聖典所說的涅槃無爲或擇滅無爲,既未分別它的假實,亦未說有多少無爲。後代佛弟子,從部派時代開始,大家對這論題,有了不同看法,而且從簡單到複雜化,亦即各派學者,本于不生滅爲無爲的定義,說出多種不同的無爲,有的是大家所共同承認的,有的這派承認而爲別派所否認的,于是在學派思想中,就發生了激烈而不妥協的鬥爭!

  所謂種種無爲,就是學派中所常講到的叁種無爲及九種無爲,而九種無爲的說法,又有兩大派系的不同,對于學派思想有所認識的,大都是知道的。可是各派對這思想的分歧何在

  爲什麼會有種種不同的無爲說

  也許還有很多人不大了知。因此,現我依于學派的論典,對這略爲加以分析如下。

  二 有部系的無爲說

  在學派思想中,首先提出叁無爲說的,是西北印的說一切有部。叁無爲,就是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虛空無爲。在佛教文獻中,最初見到這叁無爲名詞的,是舍利子說(或說摩诃拘稀羅作)的集異門足論,世友造的品類足論。因這兩部論,是記載叁無爲名詞最早的論典。當學者發現這叁無爲名詞時,可以想見其思想早巳産生,原因于十二處的法處裏也有說到,不過真正提出這名詞的,是上述二論,而這二論,是有部主要論典的六足論中的兩種,所以原始的叁無爲思想,肯定的是從有部開展起來的。于此叁無爲說,除了虛空無爲,各派有不同的見解,擇滅與非擇滅二種無爲,是各派所一致承認的。

  一、擇滅無爲:具足的說,應該叫做擇力所得滅,現簡單的稱爲擇滅。擇是智慧的別名,亦即智慧的力用,意即運用智慧的力用,于諸法上加以抉擇,看看那些是要除滅的,那些是要保留的,應保留的則保留,應除減的則除滅,從除滅煩惱系縛而得寂滅,名爲擇滅。如對四谛的抉擇,了知苦集二谛,是屬有爲有漏法,道谛是屬有爲無漏法,減谛是屬無爲無漏法,從而滅除煩惱系縛的有漏,證得不生不滅的寂滅無爲之體,名爲擇滅無爲。

  在此有個問題需要提出來采究的,就是離煩惱系縛而得的寂滅,所得的,究竟是一個寂滅,還是有很多寂滅

  這在學派中,由于觀點不同,亦有很大诤論。順正理論說:“有作是言,諸可斷法,同一擇滅;對法者言,隨系事別”。本此可知,對這問題,明顯的有兩派不同的看法。

  有作是言,順正理論,沒有爲我們指出是那一學派,古德說是正量部的思想,如寶疏及神泰,就是這樣講的,當今印順論師,從理上去推測,認爲是大衆分別說系的主張。究竟是屬那一學派,現在姑且不去管它,但有這派是不成問題的。依于這派的說法,諸可斷法燼管是很多的,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但將這個一百六十九個所斷法斷了,所得的寂滅只是一個,絕對不可說有很多的。如現代人常說,真理只有一個。假定斷一所斷法就得一寂滅真理,則與真理唯一的思想相沖突,很難使人信受。他們從這立場出發,堅決主張“諸可斷法,同一擇滅”。

  對法者言,這明顯的是指一切有部,因他們常自稱爲對法論師。依于有部學者的看法,剛剛與上相反,就是離系所得的擇滅是衆多的。說得明白一點,離一個系縛,就得一擇滅。所離的系縛有多少,所得的擇滅亦那麼多。如所離的系縛有無量無邊,那所得的擇滅亦無量無邊,不會缺少一個的。他們采取這個說法,最大的理由,就是佛法行者修學聖道,目的在于斷惑證滅,假定擇滅只有一個,則在見道位上斷惑證滅,一切問題可謂已全解決,爲什麼還要繼續修道

  修道的目的與功用又是爲的什麼

  豈不是徒勞無功

  由于擇減足衆多的,見這位上所得的擇滅,只是屬于見道所有的,要得修道位上的擇滅,就得繼續的修學聖道,而這聖道的修學,才有功用與意義。

  如以四谛來說,誰都知道,每一谛下都有它所系的煩惱,所以斷了苦谛下的煩惱時,只得苦谛下的擇滅,要得其余叁谛下的擇滅,還得再修聖道去斷除他們所系的煩惱。假如擇滅只有一個,在斷苦谛下的煩惱而得苦谛下的擇滅時,亦應斷除其余叁谛所系的煩惱而得其余叁谛下的擇滅。事實不是這樣的,不能不承認擇滅是衆多的,所以有部堅定的主張擇滅各各差別,其數無量的。由這可以看出:“有部學者,不但是有爲的多元實在論者,在無爲法上還是多元實在論者”,爲其思想的特色。

  擇滅是多元或二兀的兩大思想流的對立,在學派中似乎沒有調和的余地,就是一元論者不承認多元論者的說法,而多元論者亦不容許二兀論者的存在。其實這兩種說法,不是絕對不能會通的。如廣大的虛空,雖是一味無差別的,但隨器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虛空相。如器皿是方的,就顯現爲方空,如器皿是圓的,就顯現爲圓空。虛空本身雖無差別,由于器皿不同,不妨有種種空相。擇滅,從究竟說雖是一個,隨系事別不妨說有不同。這樣,就把二兀與多元的兩派思想融會貫通起來,沒有說不過去的。如果執著任何一面,都有無法解決的難題。假使定執擇滅是多元的,到了行者真正證得擇滅涅槃,那裏還有什麼差別可得?當知真理只有一個,若于此外另有一個真理,是即顯示其真理的不究竟。假使定執擇滅是二兀的,那就應該一解脫一切解脫,以後的修證是就成爲不必要的了。但從行者的修證過程看,修道位上的修學聖道,不可少的,所以非一。

  其次所要論究的一個問題,就是離系所得的擇減,爲是有實自體的

  抑是無實自體的

  這在有部與經部,同樣發生思想上的論诤。實有論者的一切有部及犢子部,認爲擇滅無爲的自體,當下是有的。不過這不是凡夫所體認到的,而是聖者各別內證的境界,唯有到澄悟的時候,方能直覺的體驗,而且唯有證悟的聖者內自體會,至于同證悟者之間,亦只彼此內心的默契,要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爲離言。雖是自體實有而離言,但亦不妨總相的方便假說。如說涅槃無爲,是超越時間性而常恒的,是遠離雜染而純善的,是泯除動亂而寂靜的,是斷除系縛而自在的,當然不能用世間的語言來說明。

  俱舍論第六卷對這曾有介紹說:“此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分別內證,而可方便總相說言:足常是善,別有實物名爲擇滅,亦名離系”。寂滅無爲是有,而且是常是善,是部派學者所一致承認的。如不承認有寂滅無爲,修學佛法還有什麼意義

  但這是假是實,是就有了不同意見。印順論師說:“有部認爲實有,是說涅槃離系,有漏法不生,不單是消極的不生,是另有擇滅無爲的實法,有力能使有漏法滅而不生” 。

  可是經部譬喻師,卻不同意有部的意見,立木于常識法相不…

《部派時代的無爲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