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分期觀
一 一般學者的分期
自從敵主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後,佛教就在不斷的發展和不斷的變遷中,而且這在各區域各時代都是如此的。現在就從印度方面,對這略加考察,不過印度佛教的分期,在學者間,是有各種不同說法的,這裏我且提出叁種不同的說法來談一談。
佛教在印度的流行,從印度佛教史去看,約有一千六百年這麼久的時間,依於一般學者的分期,是把它分爲叁期來敘述的:一、原始佛教的時期;二、部派佛教的時期;一二、大乘佛教的時期。這一分期法,很多學者都是這樣說的,因此,不得不略分別如下:
一、原始佛教的時期,大約指從佛陀創立佛教起,直至佛滅百年左右。部派佛教分裂的時期,據北傳一向所傳,是佛滅百十六年,亦即阿育王在位的時代。在這以前,都可稱爲原始佛教時期。不過有人更將這個時期,分爲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兩個階段:謂以佛爲主體,或以佛爲中心,再加上親從佛陀出家的直接弟子間所有的佛教,可以稱爲根本佛教。如從時間方面來說,即從佛成道後,直至第一次結集的完成,是爲根本佛教時期。其後,到部派分裂爲止,是爲原始佛教,雖說這已可以視爲根本佛教的變遷,但這時期的佛教,不論在理論上、在製度上以及在任何方面,大體還能保持佛世時的原始狀態,所以稱之爲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的時期,這是指分化了的佛教說的。謂到佛滅百年左右,佛教在社會上流行,由於時代的變遷,有的已不能適應。我們知道,凡是不能適應時代的,就將爲時代所揚棄。佛教原是覺者宗教,就其思想理論來說,本是最能適應時代思潮的,可是由於一般守舊學者的不善運用,反而漸漸的與社會脫節。有心傳持佛教者,感於佛教的危機,乃擺脫傳統的束縛,而作新的時代適應,於是佛教思想開始分化,而有不同學派互相對立。思想一旦分化,要再保持二兀,自是做不到的,因而接二連叁的形成各個思想集團,於是思想紛陳,異說蠭起,學派林立。其時,從根本二部的分裂,至大乘佛教的興起,皆爲部派佛教的開展期,所以稱爲部派佛教。
叁、大乘佛教的時期,這一時期很長,即佛滅四五百年起,至佛教在印度滅亡止,都包括在這時期內。原來,佛教的思想,到部派時代,雖已發展到極爲圓熟和精密,但因太過重於義理之學的解釋和組織,反而失去原始佛教所有的活潑精神,以致與佛教所應度化的廣大人群,發生脫節的現象,不能保持密切的接觸。諸位知道,一個宗教,如不能接近群衆,勢必爲群衆所遺忘,而失去它存在的價值。在此情況之下,有些大心之士,欲從形式化了的部派佛教中跳出來,采取不離自由的立場,擬複活原始佛教固有的精神,以期適應新的時代思潮而起的,是即大乘佛教運動。這一運動發生以役,佛教乃以新的姿態流行社會,且以積極利他爲唯二剛提,所以稱爲大乘佛教。
叁 太虛大師的分期
上面的分期說,是一般的學者,對印度佛教分期的大體說法,當然有它的意義,但近代我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對印度佛教的流行,也有一分期的說明,且同樣的分爲叁個時期。表面看來,雖似沒有多大出入,但其實質,是不完全盡同的。一般的分期,聲聞佛教,含有兩個時期,大乘佛教,只有一個時期;大師的分期,剛剛與這相反,而且某一時期,足以某一思想,作爲時代主流來說明的。因而每一時期的佛法,都可能有另一時期佛法的潛行,很難嚴格的予以劃分,不得已,只好以思想的主流,作爲分期的張木。一、小行大隱的時期;二、大主小從的時期;叁、密主顯從的時期。爲使諸位了解,特作簡要說明。
一、小行大隱的時期,這是指初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說。在這時期中,印度佛教最盛行的,則莫過於小乘佛法。這裏所謂小乘;當然是包含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而言。史實告訴我們,印度初期佛法,盡管是在不斷發展變遷中,但從沒有跳出小乘佛法的範圍,所以大師說爲小乘盛行的時期。但在這期間,有沒有大乘佛法流行於世
有的,不但佛滅後有大乘佛法,甚至佛世時的大弟子,如逐佛轉*輪將的舍利弗,爲教壯烈犧牲的目鍵連,感化粗擴邊民的富樓那等,都十足的表現了大乘佛法的思想行爲,所以在此期間有大乘佛法的流行,可謂毫無問題。不過由於小乘的盛極一時,大乘還未能公開流行,只定潛隱在小乘佛法從後,暗暗的在流行而已,所以稱爲小行大隱的時期。
二、大主小從的時期,這是指次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說的。佛法經過前一時期的弘傳,大乘漸漸乃從潛隱暗流中躍出,公開的向社會發揚,並且獲得廣大群衆的信受,因而大乘得以成爲這一時代佛法的主流。高樹大乘法幢的,不管是傳說中的馬嗚也好,抑或定史實上的龍樹也好,但自大乘公開流行以後,始終即在高揚和發展中,則爲曆史的事實。流行的大乘佛法,雖有畢竟空與勝義有兩大思想的激蕩,但無礙於彼此的盛行和弘傳,所以大師稱爲大乘盛行時期。雖則大乘是在這樣光大高揚,但並不是沒有小乘佛法的流行,不過在前盛極一時的小乘,到了這個時期,已漸退於次要和從屬的地位,不複如前握有佛教的領導權,所以稱爲大主小從的時期。
叁、密主顯從的時期,這是指後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說的。大乘空有兩大思想的出現,雖各有其獨特的立場,但在次五百年,是並行不悖的,未見有任何大的沖突,可是到了佛滅千年左右,傳承空有兩大體系的學者,不複再如過去的融洽無間,而發生互相破斥,互相對立的現象,加以大乘的高度隆盛,使佛法普徧到民間去,爲期更能適應廣大的人群,於是有些佛法弘傳者,就將印度社會所有通俗的宗教信仰,都融攝到佛法中來,使佛法的面目爲之一變,這就是密教發生的來源,如龍智菩薩就是弘揚密教的大師。中觀、唯識是屬顯教大乘,雖不能說這時沒有顯敵大乘的流行,但望於密教大乘的盛行弘通,無疑是已居次要地位,且是依附密敵而行,所以大師稱爲密主顯從的時期。
大師所分的叁期佛教,在時間上,雖都以五百年爲一期,但卻「是佛滅後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唯吾人來說明這叁期時,當然不能機械式的,認爲某期唯有某類佛法的流行。事實,除了密教真正是後期的産物,所謂大小乘佛法,始終在印度流行的。如小乘佛法,直可說是與印度佛教共存亡,不特初二期中有聲聞佛法,就是第叁期中同樣有聲聞佛法,不用說,顯敵大乘也是如此的。所以有不同的分期,只是就其主流劃分而已。原來,思想這東西,時時在演變,任何一種思想,在無常法則支配下,決不能永遠保持爲時代的主流。佛法在世間,其思想流行,當亦不能逃出這個定律,所以大師特就佛法流行的主流,將印度佛教分爲叁大時期。
叁 印順導師的分期
最後,我要向讀者介紹的,是當代印公導師的分期法。這一分期法,可說是本印度佛教幾經五期的流變,或說是循佛教曆史法則的進展,計分五期來說明的,與上兩類分期說,是都不盡相同的。所謂五期:一、聲聞爲木之解脫同歸;二、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叁、菩薩爲木之大小綜合;四、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五、如來爲本之梵佛一體。印度佛教所經這五期的流變,導師說正好像人的一生經過,如入最初是誕生,然後循著童年、少壯、漸衰,直向老死的途徑邁進,終於使這人在人世消逝。回顧印度佛教的創立,以至在印度的滅亡,正好確是如此。現在按照五期次第,略爲分別說明如下:
一、聲聞爲木之解脫同歸,這相當於前面所說的根本佛教時期。即從佛陀立佛教起,直至佛入涅槃爲止。這是佛陀住世說法的時期,亦即佛陀親自領導的時期。雖則佛陀本身,處處表現悲智大乘的精神,但爲適應時代思潮,以及社會人群根性,大聖所進行的教化,並未能直暢木懷的,敷揚積極利人濟世的法門,只是宣示個己解脫爲主。因而從佛出家的,聽聞佛陀法吾的,一般聲聞弟子,也就本於佛陀的開示去行,而以求得生命解脫爲滿足,並無意於取法佛陀,佛陀隨順聲聞乘者,乃以解脫同歸爲本,即不但聲聞聖者是以獲得解脫爲究竟,即如來本身亦以獲得究竟解脫爲主,如所說的:叁乘同坐解脫床,叁乘同得一解脫,即此思想的表現,是爲第一期聲聞爲本的佛法。
二、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這相當於前面說的部派佛教時期。所謂聲聞分流,換句話說,就是聲聞佛教分裂。世間任何一個學團,要想永遠保持一統,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佛法流布世間,自亦不能例外。所以到佛滅後,佛弟子失去領導中心,彼此間不期然的,有了思想的分歧。而思想分化的原因,雖說是有多種多樣,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傾向菩薩的思想,於僧團中勃發起來。雖進步的聲聞學者,已有大乘思想的勃起,但保守的聲聞行人,仍固守著聲聞的本位,不同意佛法向大乘菩薩道進展。印度之佛教說:「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實爲急於己利(聲聞)與重於爲人(菩薩)兩大思想之激蕩」。其時,從佛滅以迄佛元四百年爲止,是爲第二期聲聞分流的佛法
叁、菩薩爲本之大小綜合,這可說是大乘佛教開始公開流行時期。傾向菩薩的思想,自在僧團中勃起,不是任何保守勢力,所能遏阻這一思想流的,所以不久,大乘思想,即成佛教核心思想,而且公開的推動,普徧的發揚起來,不用說,這時期的佛法,足以菩薩爲木的。不過初期流行的大乘佛法,雖以菩薩思想爲主流,但並未輕視小乘,亦從不否定小乘,不特如此,且是含容小乘的,可說是大小乘佛法綜合的時代,與後期大乘極力排斥小乘,其精神是有顯著差別的。在這期間,有位偉大聖者,爲我人所不應忽視的,就是龍樹菩薩。他可說足這一時代佛法的中心領導者,不但高樹大乘旗幟是他,綜合大小乘佛法的也是他。時在佛元四百年至七百年,是爲第叁期綜合的佛法。
四、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這可說是大乘佛教分裂並行的時期。人類思想,不論是聖是凡,總是不斷向前演進的,足以…
《印度佛教的分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