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的分期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小綜合的佛法思想,維持了一個相當時期,又從慢慢進步中開始分化,而有所謂傾向如來的思想産生。行菩薩道而成佛,木是大乘共通思想,在理是不應該有所分化的,但這裏有個問題,就是所謂成佛,其佛種,是本來具有的

  還是從無漏聞熏中來?這出入是很大的,亦爲大乘分流的基因。有些大乘者說:佛種從緣起,是於無漏聞熏中,慢慢熏習而成的;有些大乘者說:佛性是本有,即一切衆生本具如來德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彼此思想有著這樣的距離,於是分化爲性空、唯識、真常叁大流。時在佛滅七世紀至千年頃,是爲第四期菩薩分流的佛法。

  五、如來爲本之梵佛一體,這可說是佛教漸趨滅亡的時期。傾向如來木具的學者,由於融攝世俗的神秘咒術,其思想漸漸與梵我論合,而失去了佛教木來面目。如說:「真常的大乘佛教者,有意的在真常、唯心、一乘的基礎上,使佛法更梵化,更神秘。他總攝大乘空有的成果,融合了世俗的迷信、俗習……」。爲什麼會如此

  因在這個時候,正值婆羅門教複興,梵我論思想再度高揚的時代,傾向如來思想的佛法者,有意的與之攜手,所以佛陀漸與梵天同化,而佛教內部思想,乃起大大的變化,於是進入如來爲本梵佛一體的時代。時諸學者,只知追求即心即身成佛之道,根木忘掉了大乘利他的精神。結果,坐待外道的侵入而滅亡,足爲第五朔梵佛一體的佛法。

  印度佛教的興起和滅亡,從印公所分的五期流變看,使人深感到保持佛法純正的重要性。這話怎樣講

  當知佛教在印度的興起,不足偶然的,而是在反吠陀的時代思潮中,釋尊站在反吠陀的學流一面,經過一番思想的革新,以替婆羅門教而興起的。因此,佛教的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思想,可說絕對是立於敵對方面的,佛對婆羅門教的思想,確也予以無情的批判。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在當時印度思想界,真可說是「月胡秋空,繁星失照」。不幸到了佛滅千年左右,佛弟子一反大聖反吠陀的精神,不特不再痛斥婆羅門教思想的錯誤,而且盡量融攝婆羅門教的神秘思想。是以印公慨歎說:「佛教反吠陀而創始,佛教融吠陀而衰減」,這不能不說是佛教一大痛事!

  梵佛一體,爲什麼會導致佛教的滅亡

  道理很簡單:婆羅門教是印度固有的宗教,吠陀思想是印度的固有思想,亦即印度文化的根本思想,佛弟子一旦融攝它的一切,必然就要走上梵即佛,佛即梵,梵佛一體的立場,使人感到佛教與婆羅門教沒有多大差別,甚至認爲是同一思想流的東西,於是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就生起這樣一個觀念:佛教既然與固有宗教無別,我們仍信奉固有宗教好了,何必還要佛教

  這末一來,佛教漸爲人民所忘卻,終於絕迹印度社會,真是佛教最大不幸!因此,如何從流變的佛法中,掘發出佛法的本質子如何從世俗的融攝中,滌除有違佛法的不正思想

  該是今日佛法弘傳者急於要做的工作!不然,不久的將來,佛法恐又將絕迹於人類社會!

  四 從分期中看部派

  上來雖簡單的說有叁類不同的分期說,但因都屬印度全部佛法的史實,所以縱然略有出入,大體還是大同小異。如印公所說初二期的佛法,可以綜合爲「聲聞之四谛、乘」,亦即大師所說初五百年的佛法,當亦含攝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所不同者,就是有關大乘方面的分期:一般只是說爲大乘佛教,即大師的分期,亦只看出顯密大乘的差別,而印公在這方面,特就大乘流行的先後,細分叁個時期,稍爲不同諸說,如菩薩爲木之大小綜合的第叁期,乃是唯就龍樹前後所流行的大乘佛法說的,亦即特就初期流出的大乘思想而立的一期,如以叁時敵說,印公名「爲菩薩之波羅密乘」。明白指出這時期所弘揚的大乘,無疑是以聖龍樹所闡揚的「勝義畢竟空、世俗如幻有」的思想爲主的。龍樹以後到無著世親爲止的大乘佛法,大多數的學者,都說只有中觀、唯識,即所謂空、有二大思想流的對立,像西藏佛法者,即唯承認中觀、唯識學,是大乘佛法的正義,不承認有其他大乘思想的流行。可是印公從經論集出及思想遞代看,認爲這時期,是有性空、唯識、真常叁大系的思想並流的。所以在印度佛法演變中,特別立一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的時期。至於第五期的佛法,則又同於大師所說後五百年的佛法,綜合四五兩期,印公說「爲如來之陀羅尼乘」。據上分別比較說來,可以明白看出各家分期說的精神。依於這些分期,采究印度佛法,不難得其思想流變的概要,所以這是值得吾人留意和學習的。

  明白分期說以及諸說異同後,;進而要說明的,就是現在講的學派思想,是專就其中部派佛教而說,亦即是五期佛法中屬於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的思想。此時期的學派思想,向前看,是源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而來,向後看,則是啓發佛教的思想先驅,真正可說是屬承先啓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印度佛法思想流變中,也就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吾人研究印度佛教,如能了解本期思想,亦即知道它前有所木,後有所啓發。但學派思想異常複雜,而其理論亦極繁瑣,要想詳細的說明它,不但極爲不易,且複很費時間,加以中國佛法者,一向以大乘自許,對於小乘素極輕視,所以了解學派思想的很少。然其思想既是承先啓後的,我們就應切實學習,絕對不可對之忽視!

  

《印度佛教的分期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