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小综合的佛法思想,维持了一个相当时期,又从慢慢进步中开始分化,而有所谓倾向如来的思想产生。行菩萨道而成佛,木是大乘共通思想,在理是不应该有所分化的,但这裏有个问题,就是所谓成佛,其佛种,是本来具有的
还是从无漏闻熏中来?这出入是很大的,亦为大乘分流的基因。有些大乘者说:佛种从缘起,是於无漏闻熏中,慢慢熏习而成的;有些大乘者说:佛性是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彼此思想有著这样的距离,於是分化为性空、唯识、真常三大流。时在佛灭七世纪至千年顷,是为第四期菩萨分流的佛法。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这可说是佛教渐趋灭亡的时期。倾向如来木具的学者,由於融摄世俗的神秘咒术,其思想渐渐与梵我论合,而失去了佛教木来面目。如说:「真常的大乘佛教者,有意的在真常、唯心、一乘的基础上,使佛法更梵化,更神秘。他总摄大乘空有的成果,融合了世俗的迷信、俗习……」。为什么会如此
因在这个时候,正值婆罗门教复兴,梵我论思想再度高扬的时代,倾向如来思想的佛法者,有意的与之携手,所以佛陀渐与梵天同化,而佛教内部思想,乃起大大的变化,於是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的时代。时诸学者,只知追求即心即身成佛之道,根木忘掉了大乘利他的精神。结果,坐待外道的侵入而灭亡,足为第五朔梵佛一体的佛法。
印度佛教的兴起和灭亡,从印公所分的五期流变看,使人深感到保持佛法纯正的重要性。这话怎样讲
当知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不足偶然的,而是在反吠陀的时代思潮中,释尊站在反吠陀的学流一面,经过一番思想的革新,以替婆罗门教而兴起的。因此,佛教的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思想,可说绝对是立於敌对方面的,佛对婆罗门教的思想,确也予以无情的批判。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在当时印度思想界,真可说是「月胡秋空,繁星失照」。不幸到了佛灭千年左右,佛弟子一反大圣反吠陀的精神,不特不再痛斥婆罗门教思想的错误,而且尽量融摄婆罗门教的神秘思想。是以印公慨叹说:「佛教反吠陀而创始,佛教融吠陀而衰减」,这不能不说是佛教一大痛事!
梵佛一体,为什么会导致佛教的灭亡
道理很简单:婆罗门教是印度固有的宗教,吠陀思想是印度的固有思想,亦即印度文化的根本思想,佛弟子一旦融摄它的一切,必然就要走上梵即佛,佛即梵,梵佛一体的立场,使人感到佛教与婆罗门教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认为是同一思想流的东西,於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就生起这样一个观念:佛教既然与固有宗教无别,我们仍信奉固有宗教好了,何必还要佛教
这末一来,佛教渐为人民所忘却,终於绝迹印度社会,真是佛教最大不幸!因此,如何从流变的佛法中,掘发出佛法的本质子如何从世俗的融摄中,涤除有违佛法的不正思想
该是今日佛法弘传者急於要做的工作!不然,不久的将来,佛法恐又将绝迹於人类社会!
四 从分期中看部派
上来虽简单的说有三类不同的分期说,但因都属印度全部佛法的史实,所以纵然略有出入,大体还是大同小异。如印公所说初二期的佛法,可以综合为「声闻之四谛、乘」,亦即大师所说初五百年的佛法,当亦含摄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所不同者,就是有关大乘方面的分期:一般只是说为大乘佛教,即大师的分期,亦只看出显密大乘的差别,而印公在这方面,特就大乘流行的先後,细分三个时期,稍为不同诸说,如菩萨为木之大小综合的第三期,乃是唯就龙树前後所流行的大乘佛法说的,亦即特就初期流出的大乘思想而立的一期,如以三时敌说,印公名「为菩萨之波罗密乘」。明白指出这时期所弘扬的大乘,无疑是以圣龙树所阐扬的「胜义毕竟空、世俗如幻有」的思想为主的。龙树以後到无著世亲为止的大乘佛法,大多数的学者,都说只有中观、唯识,即所谓空、有二大思想流的对立,像西藏佛法者,即唯承认中观、唯识学,是大乘佛法的正义,不承认有其他大乘思想的流行。可是印公从经论集出及思想递代看,认为这时期,是有性空、唯识、真常三大系的思想并流的。所以在印度佛法演变中,特别立一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的时期。至於第五期的佛法,则又同於大师所说後五百年的佛法,综合四五两期,印公说「为如来之陀罗尼乘」。据上分别比较说来,可以明白看出各家分期说的精神。依於这些分期,采究印度佛法,不难得其思想流变的概要,所以这是值得吾人留意和学习的。
明白分期说以及诸说异同後,;进而要说明的,就是现在讲的学派思想,是专就其中部派佛教而说,亦即是五期佛法中属於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的思想。此时期的学派思想,向前看,是源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而来,向後看,则是启发佛教的思想先驱,真正可说是属承先启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印度佛法思想流变中,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吾人研究印度佛教,如能了解本期思想,亦即知道它前有所木,後有所启发。但学派思想异常复杂,而其理论亦极繁琐,要想详细的说明它,不但极为不易,且复很费时间,加以中国佛法者,一向以大乘自许,对於小乘素极轻视,所以了解学派思想的很少。然其思想既是承先启後的,我们就应切实学习,绝对不可对之忽视!
《印度佛教的分期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