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时代的解脱观
一 绪 说
流行于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不论是高级或低级的,都以解脱要求为其最终的目的;。因而各宗教在解脱的追求上,确实足有他们的共同性的,至于各宗教的解脱不同的地方,那只不过是形式而巳。唯当在此还要特别说明的,就是各宗教虽同有解脱的要求,但以解脱为终极目标的,不得不说高级宗教最为显著,一般低级宗教,虽有解脱倾向,但还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亦未积极的热烈的从事解脱的追求,所以严格说来,不得称为追求解脱的宗教。
每个宗教既都主张如何求得解脱,是则不但东方宗教有这解脱思想,西方宗教同样有这解脱思想。最明显的如基督教,就是站在解脱主义上的一个宗教,对此现在已经无人怀疑。至于他所追求的解脱是否窒兄”自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特宗教家有解脱的要求,就是哲学家亦有解脱的思想。如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及柏拉图,都是主有解脱的名哲学家。从解脱思想方面去观察,不难发现世界各地到处有这思想的流行。但这思想最发达而又可以说为发祥地的,不得不说是宗教哲学摇篮的印度,因像印度这样认真为解脱而努力不懈的,敢说在别个地方是很少见到的。
印度解脱思想的发达,对印度思想稍有理解的,没有一个不承认的。正因这一思想在印度极为发达,所以就产生种种不同的派别,对这各种不同派别的解脱思想,吾人如把它予以综合观察,不特可以发现他们思想的对立,并可发现世界各种解脱观的型态,在印度解脱思想中无不具有。所以真正想了解解脱思想的学者,不得不从印度这一思想著手。对于印度解脱思想有了正确的了解,不但可以把握印度思想的真髓,而且可以理解世界一切解脱思想的特色。否则的话,对于世界各地所有的解脱思想固然无所认识,对于印度所有的各种解脱思想亦无由了解其中心。
作为解脱思想发祥地的印度,此一思想的发生可说相当的早,大约在奥义书以后的时代,解脱思想已经成为印度一切思想的主要轨迹,无论任何一个思想的开展,没有不沾上浓厚的解脱思想色彩,原因印度一般思想家,到了梵书时代的末期,对于自我本质的寻求,已经渐渐的明显起来,认为自我本质就是不生不灭的灵体,且以发现这个灵体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于是解脱思想就由此而开展起来,并且热烈的论究如何获得解脱的这一大问题,设若解脱大事不得解决,生命将永远的陌溺在苦痛深渊中。所以不得不密切的予以论究,以期早日获得生命的解脱。
大圣佛陀所创立的佛教,不论流行于印度或在中国的广大开展,尽管有了很多不同派别的产生,但作为各宗派的一贯思想,不得不说是在于涅槃解脱,如有那个教派不追求解脱,其他各佛教学者,不会承认他是佛教徒的。因为涅槃解脱是每个佛弟子究竟归宿,唯有得到了涅槃解脱,才可说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如果没有到达这一崇高的目标,那就仍然在佛法门外,亦即还在生死中飘流,所以凡为佛教的宗派学者,没有不论说如何以求得涅槃解脱的,亦即唯有在这样一贯的思想下,才能使佛教统一起来,不致与佛教以外的其他印度教派思想合流!
佛法所以特别重视涅槃解脱的追求,实因吾佛体认了现实生命为一切苦痛的根源,而且无始以来就是此如的,假定在这一生命过程中,没有使这生命获得解脱,苦痛生命还要继续而来,并且没有巳时的,所以要想生命不再继续而来,不再受诸生死的热恼,不再受诸痛苦的逼迫,唯有求得彻底的自由解脱。虽说这是印度各派学者共同的要求,但真能完成身心的究竟解放,不得不说唯有佛法才能做到。因为大圣佛陀就是获得身心无累自在,才为众生开显这一法门的,所以从佛修学的行者,必须得到无系无缚的无累自在,才算完成学佛的能事!
二 涅槃解脱的诠说
涅槃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寂灭,或者译为灭度,或者译为圆寂,或者单译作灭,是有多种不同译义的。但以梵文的涅槃语源说,是含有吹熄或消灭的意思。原来吾人所以受种种的苦恼,实在由于意志的欲望而来,如更深刻的说,吾人生命固然是由欲望而有,就是世界亦复是由欲望而成,所以可说欲望是人生现象最原始的活动力,没有欲望在生命内在活跃,人简直无法可以生存下去。俗语说的“人生万事不离于欲”也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欲望关系于生命生存极为重大,离开欲望,生命就失去原动
人类的欲望当然是很多的,但最原始而又最根本的,当然是食欲和性欲。个国儒家说的“食色性也”,是即显示这两种欲,是属于生命的本能,不是役天所附加的。虽说同是生命本能所具有的,但食欲尤为根本中的根本,因为人一出现到这人生舞台,直至最后离开这个人生舞台,都要依靠食欲来维持生命的,没有食欲的维持,生命;就无法生存下去。至于性欲虽说亦是本能的欲望,但在人类生命历程中,要经过一个相当时期,才会热烈的表现出来,而且一表现出来以后,就相当的猛烈,并无厌的求得其满足,因而为人类增加了难以估计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说的两种欲望,虽是生命延续的基本要素,但不能无阻碍的为人自由的获得,到了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欲望满足,自然在内心中生起极大的苦痛,相应的也就有;著种种烦恼的冲动,做出很多越轨的行为。譬如食欲,木是为求保存生命生存的一种需要,但在人类对于饮食,不但求得生命的保存,且要求富于高度营养,任意的想吃好的东西,果真每日有山珍海味,以供自己的无限享受,但没有经过好久时间,就又生起其他的欲望。所以人生永远在不断的欲望中,向著生命的前途迈进,从来郡没有停止过,所谓“欲望无穷”,“欲壑难填”,都是指这说的。
对于欲望的无限追求,不用说,是听命烦恼的指使,烦恼虽则无量无边,但为烦恼的根源,在印度思想界,特别是在佛教,认为在于无明,由于无明的盲目陆,认为自己所欲的,可以子取子求,殊不知这根本是错误了的。因为以无明无中心,领导生命向前发展,在其生命历程当中,并不能实现吾人之所求的,于是不免感到像火一样的热恼,随时随刻的感到不自在,真是所谓苦痛无边。佛在法华经中喻此三界犹如火宅,可说是恰到好处,决不是夸大其词。生命生存在这样的火宅中,试问还有什么陕乐可言
又怎么不是触处受到种种系缚
由无明烦恼领导欲望,而使人生受到种种痛苦,谁都承认,痛苦足任何人所不头尝受的,如何解脱痛苦特别是生死大苦,自然成为人类的共同要求,宗教学者适应人类的这一要求,于是解脱思想就应运而起。虽说各教派皆有他的解脱思想,但解脱后的境地,实现解脱的方法,无可否认的,在各教派间,是有不同的。佛教,特别是小乘佛教,认为吾人现实生命的根源在于迷妄,怎样的否定这迷妄,为获得自由解脱的唯一方法。假定在迷妄中寻求自由解脱,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会从迷入迷的,更在生死中浪生浪死,受到更多更大痛苦的逼迫!
所谓对于迷妄的否定,就是绝灭要求生存意志,能够如此,就可达到理想的涅槃解脱,舍此而作他求,那是没有办法达到自己所求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涅槃的本义,是吹熄或消灭的意思。如欲望的消散,苦恼的灭却,不再为欲望、苦恼之所困扰,证得了涅槃解脱,达到了自己目的,印顺论师说:“得了涅槃,就远离热恼苦痛,可知它含有清凉、快乐的意思。这清凉,不同在暑天中得到凉风那样的清凉,这快乐,也不同穿衣得暖,吃饭得饱那样的快乐;他是身心的无累、无著,是离烦恼的清凉,离生死苦的安乐”。唯有如此,始真得到解脱。
涅槃在于体证诸法的空寂性,真正的得到无累大自在的解脱,并不是如一般所说的虚无。当知脱离现实痛苦,特别是自知生死苦的永尽,才是涅槃解脱的终极。还有要知道的,就是涅槃解脱,不是生命结束以后的事,而是即在现实生命中所能体得的。印顺论师说:“现生的证得涅槃,不但能确证未来生死的解脱,对于现生,更能实现解脱的自在”。又说:“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问生死的解脱,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槃”。因在现生就能得到解脱,所以涅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确实可以亲切体验到的。
如是现生所得的涅槃解脱,不但息灭人人共感的身苦,亦复吹散人各不同的心苦,是以涅槃解脱,除了众苦尽灭,实在没有其他可说的,如以为还有个什么可说,那就不是真证解脱涅槃。佛在法句经说:“信佛陀言教,得满悦比丘,灭有为诸行,静坐安乐境”。杂含三二、九O五经说:“如来者,色、受、想、行、识、动、虑、虚诳、有为、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无后生死,不可记说”。是以吾人对于涅槃后的有无,不可去想像它。不过向来说有有余、无余二种涅槃,现略分别如下:
一、有余涅槃:什么叫做有余依
照增一阿含经五戒品说:“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为有余涅槃界”。这明显的是以不还果所得的为有余涅槃,而这所谓有余,是还有残余烦恼存在的意思,因为三果圣者所断的烦恼,只是欲界的九品思惑,残余的上一一界思惑未断,所以称为有余。烦恼木是属于精神界的捣乱份子,可是后来佛教学者,将这精神界的残余烦恼,移到生命的肉体上面,认为有余涅槃的有余,不是烦恼的残余,而是还有生命的肉体在,虽有生命的肉体在,但已确实的证得涅槃解脱,所以称为有余依涅槃界。婆沙卷第三十二说:“云何有余依涅槃界
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绩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槃界”。论中接著又说:“有余依故者,依有二种:一、烦恼依,二,生身依。此阿罗汉,虽无烦恼依,而有生身依。复次,依有二种: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罗汉,…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