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一 绪 说

  佛法不仅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同时还要说明解决生死的涅槃解脱。由生死而入涅槃,由系缚而得解脱,唯一无二的办法,就是如何修圣道。众生所以在世间受生死,缘于业的动力之所牵引,而所以造种种的有漏业,实由烦恼在那儿所驱使。以佛法修圣道,就是击破烦恼,不让烦恼在身心中,采取不友好的活动,以致构成非理性的行为。佛法值得我人学习,原因在他不仅告诉我们生死极可厌患,而尤在他告诉我们一套完整的解脱生死方法。

  有情生死在现实世间不断相续中,形成一股不息奔放的生命洪流,其状态犹如大海中的波浪,一个接著一个的,前后起灭不停,假定未来生命不再生起,是即显示你已趣入解脱。但未到达这个程度,吾人这一生命结束后,未来生命必还接踵而来。修学佛法的圣道,就是要在生命洪流中,筑起一道坚厚的不再有漏的高坝,生命之流自然从此截断!但这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断烦恼,因为烦恼未断,其阴影笼罩著吾人的善心善行,始终不能成为无漏。譬如小水长流那样的,终还有穿漏的一天,继续在生死中流。所以佛法行者,如何修学圣道,成为重要的一个璟节。

  烦恼对于有情影响这样重大,在未说如何修圣道前,先说一说烦恼是什么。烦恼,不管说为八万四千,或者说为如尘若沙,但最主要的不外缠与随眠两者。在有部说,此二烦恼,足一体的异名,换句话说,缠就是随眠,随眠就是缠。从它的体性看,虽则是如此,从它的功用说,亦不无宽狭之别,就是缠的范围宽于随眠。不过由于它们体性无别,二者皆是心所,皆与心识相应。有时吾人的烦恼不起,由于不相应行“得”的力量,合烦恼仍属有情,随顺有情,不离有情。是以在还没有运用无漏圣道伏断烦恼之前,烦恼总是在吾人身心中发生活动作用的。

  可是大众系的学者,作著相反的看法,认为随眠不是缠,缠亦不足随眠,二者各有它的自体。正因它们各有自体,所以为心所法的缠虽与心相应,但非心所法的随眠则不与心相应。他们视此两者的主要差别:“随眠定潜在的种子,缠是依彼而起的现行”。婆沙卷第六十对这有明显的交代说:“缠从随眠生”。是以吾人有时虽不起诸烦恼活动,但仍是个苦恼凡夫不是解脱圣者,原因就是随眠仍潜于身心内在,还没有予以断除,有时缠又依于随眠而起活动,吾人则又为烦恼所困!由此证知众生于生死中流转不息,实由随眠烦恼在作怪,怎能不依圣道予以扑灭

  二 有部系之圣道说

  世间凡夫所有时这个现实生命体,谁都知道是属有漏的,于此有漏生命体中,怎样使无漏圣道现前,实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依有部系的思想说,要使无漏圣道在有漏身心中现前,并不是怎样困难的事,因为无漏圣法,在未来诸法中,老早就已存在,所以没有现前,由于缺乏缘引,如果有缘引发,本已存在的无漏法,立刻就可现前。此可引生无漏圣法的因缘是什么

  就是通常所说的闻思修三有漏慧,从闻而思,徙思而修,如是三有漏慧具足,无漏圣法就会为之引生起来。

  不过兑道之前,在凡夫身心上,从来不曾有过无漏现行,所以虽以有漏慧为缘,引生未来无漏法来现在,但最初一念的无漏圣法,是没有其同类因的。前念是无漏道,后念亦无漏道,前后念皆是无漏,可说后念以前念为同类因。但最初一念的无漏道生起,望于其前的一念有漏心,二者不是同类,所以初生的一念无漏圣道,虽有它的相应因及俱有因,但决不承认有同类因。在此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初念无漏法,虽也有其因缘,可是像这样的因缘,与无漏种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在有部系的思想中,决不承认有无漏种子的存在。

  可是从有部分出的经量本计,亦即前说的说转部,据宗轮论叙共主张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这与有部所说异生中没有圣法的思想,完全是相反的。经部本计既认为异生位中具有圣法,可以想见他是具有无漏种子思想的,而且这个无漏种子,不是后天熏习成的,而是本来就是有的,亦即所谓本具的。所以窥基大师在异部宗轮论里,说这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不过这个法尔成就的无漏种子,只是潜然的存在,且为有漏所隐覆的,在凡夫的身心上,从来没有现行过,如欲使它发生现行的作用,还得依于佛法修学一番!

  至于经量末计,说法又有不同。顺正理论卷第六八引其说:“此心心所,虽为无漏种,而体非无漏。犹如木等非火等性,谓如此间木为火性,地为金性,而不可说木是火性,地是金性。如是异生心及心所,虽是无漏种而体非无漏”。如木是火的种子,但不能说木就是火的自性。为什么

  要知木中虽有火,但要钻的工夫到家,火才会从木中冒出,可以证知。木与火是如此,地与金亦复然。所以心心所法,有无漏种固不错,但并非就是无漏,必要假以修行的力量,断除染污的惑染,才能完成无漏道。如乳转变为酪,但乳不是酪,酪亦不是乳,其理是一样的。

  行者所修的圣道,是有为还是无为,在学派问亦足有诤论的。但在有部学者,肯定的认为圣道是有为的,不过是无漏有为而已。如其对于四谛的分析:苦集二谛属于有漏有为,道谛属于无漏有为,灭谛则属无漏无为。所谓有为是有所造作义,圣道必须修习,才能达到圆满,证明有所修为的道谛,是有为法。如是有为的道谛,为什么又说为无漏子因为行者所修的种种道,不论是属于那一种的,不但不会与诸烦恼随顺增长,而且正是对治烦恼予以彻底扑灭的,当然不是有漏而为无漏。所以无漏圣道的修学者,果能将烦恼予以扑灭,就不会再在三有中漂流!

  要想断惑证真,必有赖于修道,但所谓修道者,主要是观四谛,将这观行成功,就断一切见惑,而证入于见道。但是对此四谛的现观,是渐观抑顿观,学者间同样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学者坚决的主张四谛渐现观,就是次第现前如实观察上下界中的四圣谛理。经中曾说:“若人见世间集即灭无见,见世间灭即灭有见。当知集灭二相各异”。同时行者对四圣谛决定分别:什么是苦

  什么是苦因

  什么是苦灭

  什么是苦灭道

  既是这样的决定分别,证知足次第现观,不足一时顿现观的。假定于一心中顿观四谛,怎么会得如是决定分别

  佛曾说有一部转*轮经,而是每个佛弟子所共同读诵的,就曾清楚的说现观中别观四谛。如苦圣谛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又集圣谛亦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共减圣谛亦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还有道谛亦足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像这样的渐次现观四圣谛理,行者虽不能知日日所要涤除的有漏,但若真正能够这样常常的修习,终归会有得尽诸漏的一天。所以有部认为自己所说的渐现观,足不违于如来教理的。

  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二说:“如足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察”。经过足这样的:如先缘于欲界的苦圣谛境,有苦法忍及苦法智的生起,如足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上二界的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所以名为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所以得为类名。缘欲界及上二界的苦谛,有这样的四心生起,缘其余的集灭道三谛,同样的各有这样的四心生起。总说一句,缘一一谛,有四心生,所以次第有十六心,而这是渐次现观的,不是同时顿观的。

  佛在善授经中对一个长者说:“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这更证明了渐现观是最契合于圣教的。当知行者对于四谛的观察,如观苦圣谛,定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苦之所以为苦的真相,然后才可进一步的现观集谛,如对苦谛没有现观成功,决不容许就去现观集谛的,乃至对于减圣谛的现观,同样是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灭圣谛究竟是怎么一同事,然后才可进一步的现观道谛,如对灭谛没有现观成功,当亦不容就去现观道谛。同时经中佛亲口说:“渐次见谛,如人登梯,次第而上”。又有经说:“利智慧人渐舍诸恶,如链金师能离身垢”。

  如上所引各个圣教,分明显示渐现观的,几为佛子不可不信,设有以为这些经典,不是我们所读诵的,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敌证,在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要知我们所引的圣教,不但不违其余的教典,亦复不违诸法的法性,所以对这圣教不可诽拨,应当诚谛接受读诵此经。以圣教及正理证成渐现观,固然不无它的道理,但为什么如是次第的现观四谛

  三这是就四谛的粗细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观,渐次乃至道谛最细,所以后观。如学射箭,最初必然的先习射粗大的东西,学习纯熟了,然后就可射细小如毛端了,所以如是次第现观”。

  有部既是这样的主张渐次现观,对于大众部所说的顿现观,不能没有一个合理的交代。在有部看来,大众者说顿,于道理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因所谓谛现观,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见、缘、事的三种现观的。什么叫做见现观

  正理六三说:“唯无漏慧于诸谛境,如实觉了名见现观,是即由见分明显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以见现观说,一定是渐观诸谛相貌的差别,因为一见,在道理上,不容有多行相的,随于它们的自相,一一谛中,佛陀清楚的说是各各见的。正理六三引契经说:“正见云何

  谓圣出世无漏无取,广说乃至。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一见理无非一行相,故必无有别相谛中,随其自相俱时见理”。从这看来,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属于渐现观,绝对不得说为顿现观。假定有人认为以一非我行相顿观四谛,那就不应说这是无漏慧,因无漏慧于诸谛中,一一别观方得名为见谛。设或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说以非我行相思惟苦等,不应当说以苦等行相思惟苦…

《部派时代的修道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