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涅槃的触证,是为非学非无学涅槃。分别论者“说涅槃有三种:谓学者常是学,无学者常是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此说与犊子说极为相近。有部对这说法,当然是不同意,因为相即是体,不论怎么说,一法绝对不可说有三种体的,怎么可说涅槃三种便有三相
所以有部坚定的认为:涅槃但应说为非学非无学,不可说为学及无学。婆沙三三叙有部说:“谓于此论无倒义中,但应说言涅槃唯是非学非无学,性相常住无变易坡”。不过在思想发展中,涅槃内容的扩大,亦不无有其理由。
四 上座系的解脱说
讲了有部系的解脱后,接著应讲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脱说。但因他们传来的思想理论不多,没有相当可靠的资料以为叙说,且上座系的解脱说,近于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脱说,所以现在就来看上座系对这问题的说法。大众分别说系的见解,虽有点近于上座系,但不能说不稍有出入。印顺论师说:“大众分别说系侧重在理性空义,譬喻者却在常识法相的不生上面说明涅槃非有。重事相而忽略理性,虽主张无体,反而接近了萨婆多部”。虽这样说,但因譬喻者认为择灭非实有,不能不说他与有部还是不同调的。
上座学者如何宣说涅槃无体
他们所说涅槃,是约未来世的烦恼及生死大苦的毕竟不生而安立的。顺正理论卷第十七介绍他的意见说:“汝宗(上座譬喻师)唯说烦恼所依相续转变,名烦恼种,及说烦恼毕竟不生,名为涅槃”。又说:“以修道力,能灭未生未来随眠及生种子,由种灭故,合未来世惑苦不生,名为涅槃”。又说:“由得对洽,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这都明显的指出涅槃并没有另外一个什么自体,而是烦恼及苦不生的当下,就是圣者所要证得的涅槃,如认为有个实体涅槃为圣者所证,那是错误而不合理的。
关于这熙,印顺论师有很好的解释说:“烦恼决定不生曰涅槃。所说的烦恼,不像有部的三世实有,是在有情六处中的烦恼功能。现在智慧现前,使烦恼功能不再潜动,决定不再生起烦恼,身心得到清净,叫做得涅槃。所以,譬喻者说的涅槃,专在烦恼的不生上安立,不是另有实体可得。后来,大乘常用破瓶的譬喻说明这思想:如说破瓶,是在完整瓶上的否定上说,不是另有一种叫“破”的实在东西。所以经部说的择灭非实有,纯粹从消极面,在事相的否定上说,几乎没有接触到理性。他们思想与大乘空宗的距离,就在这一点”。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但为佛法宗纲的四谛说,明显的说有一个灭谛,而谛的通常解释,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是则有灭,不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且佛亦常说:“此是灭,汝应证”。涅槃如真体性非有,岂不与这些所说相违?且有部说涅槃有体又如何通
顺正理论卷第十七表示他的意见说:“我(譬喻者)亦不说全无涅槃,但应如我所说而有。如说此声有先非有,有后非有;不可非有说为有故,有义得成。说有无为,应知亦尔。有虽非有而可称叹,故诸灾横毕竟非有名为涅槃。此于一切有非有中,最为殊胜,为合众生深生欣乐,故应称叹”。这可说是佛陀显示最高境界的方便。
众生的生死是现实的存在,谁都无法可予以否认的,但生死大苦寂灭后所体验到的涅槃,如亦认为有它的实体,那就没有真正的证觉到涅槃,因为涅槃是空寂的,有什么涅槃体可说
印顺论师对这又说:“涅槃是依现实生死之否定而建立的;从生死实事之有,到涅槃之减,经过的这同事情不能说没有。等到生死不起,一切归无,当然不会再有涅槃的实体。总之,涅槃本是在否定烦恼生死之实事上建立的,它是湛然常寂的理性,在自己内心澄寂的直觉上所体验到的境地”。像这样所说的涅槃,虽还没有完全接近于寂灭空义,但说涅槃无有实体,确已难得。
经部譬喻师说涅槃体非有,举经中佛说的譬喻道:如灯熄灭,只不过是灯焰的落谢,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实物在。如是,佛说心得解脱,亦不过唯是诸蕴减,除了诸蕴永减,更无实体所有。所以经说苦灭的这句话,是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说离苦以外更无别的实体可得;一说离苦以外另有一个实在自体。同样是说苦灭,为何有此二义
顺正理论卷第十七说:“佛观所化意乐不同,故说如是二种灭义。谓或有处说无别体,如向所引二种契经;或复有处说有别体,如契经说定有无生”。这末看来,涅槃体性的有或非有,都是佛的说法方便,而实无有涅槃体陆。
顺正理论卷第十七复举“有余师说:无实涅槃,非因果故,如秃角等。诸实有者因果为证,涅槃既非因果性摄,故定无有能证有因,是故涅槃定非实有”。从现实世间看,不论那样实有的事物,都可找出它的因果关系,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因果性。但龟毛鬼角等,因为是虚无的,当然说不出它的因果性。否定现实生死而建立的涅槃,没有它的实体可得,自亦无法说出它的因果,所以涅槃不是实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设或有时说到涅槃是有,但亦不过是属假有,不能当作实有自体看,如见到说涅槃有,就以为是实有,那就是不了解涅槃的大错特错!
上座譬喻者又这样说: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依皆永弃舍,寂静美妙,乃至涅槃。如是言说,极为甚深难见,若因难见难了,而就以为涅槃实有,岂能契合佛陀慈意
所以应认涅槃是非实有,不可执为有涅槃体。诸如此类的说法,上座譬喻者很多,现在不去详谈。从大众部分出的一说部,不但认为涅槃是假名的,就是生死亦是假名无实的。此很合乎经中说的“生死如幻如化,涅槃亦复如幻如化”之义。至大众部分出的说出世部,认为通达二空之智的圣道,为所通达的二空之理的道果,皆是非颠倒非虚妄的实有,则又近于萨婆多部的思想。
五 结 论
涅槃解脱,为佛法行者的宗尚,亦为最后的归宿,只要真切的依佛法所指示的去行,谁都可以到达涅槃解脱的这一境地。印顺论师说:“然如幻众生,修如幻行,不取著一切而得身心解脱的涅槃,这涅槃即如幻如化的”。像这样如幻如化的涅槃解脱,就是毕竟空性的悟入,既不能想像它怎样,又不能宣说它怎样,唯有行者以正观的直觉,廓然的洞见他,悟入诸法空寂性。到了这个时候,虽说法法清净,法法本然,而实境智一如,能所双泯,有无俱寂,甚至一切戏论皆息,超越一切名相差别。
涅槃解脱的本来面目是如此,可是到了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对这竟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如婆沙卷第三十二的介绍: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有自性,无余依涅槃界无自性;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有漏,无余依涅槃界是无漏;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有为,无余依涅槃界是无为;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善,无余依涅槃界是无记;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这非道果,无余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道果,无余依涅槃界非道果;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谛摄,无余依涅槃界非谛摄;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无学,无余依涅槃界是非学非无学等,真是有各式各样的说法。
虽有这样多种多样的说法,但在部派学者中,除上所说涅槃有无自体两大派的论诤,还有涅槃是否有相的激烈论辩。印顺论师说:“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有相,他们说:智必有境,涅槃灭尽妙离的谛理,既是无漏智慧的所缘境,当然是有相的。虽然契经中以“无相”两个字来形容涅槃,当能缘智上浮现起“无相”的概念,无相还是成了相,为智的所缘。所以,尽管是缘无为,智上还是有所缘的”。顺正理论的论主,所以说“智必有境”,因为没有所缘的境界,能缘的智慧是必定不生的,如果有谁说圣智慧能见非有境界,则其颠倒是就没有再过于此的了。有部虽是这样的主张涅槃有相,但“经部师及成实论师则主张涅槃无相。如成实论第二卷说:“涅槃实相,离诸相故,不名为有”。有部说,涅槃无相,但在能缘智的缘虑下,已成为所缘相了,能缘的对象,不能说没有。成论主以为:无相,不但一般的棚不起,连无相之相也不起。成实论所说的涅槃,有著三层,意义很宽泛。前二层从法之有相及假名上说是空相,第三层所谓究竟现证、无愿无欲、能所并寂,连空相也不起,真正的得到灭尽涅槃。这涅槃,是彻底无相的”。涅槃有相无相的论辩,学者间虽相当的激烈,但以涅槃空寂说,主张无相的是较吻合佛意。
依根本佛教开示涅槃的本意说,不著有无的一切,现觉诸法空寂性,了知一切无所得,才是佛说的涅槃。假定不知涅槃的真义,或拟想涅槃为微妙的存在,或以为涅槃是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但没有触到涅槃的边际,而且落于深深的邪见中,又怎么能够达到身心无累的解脱自在?当知“佛说解脱法门,无非在众生现实的生死苦痛中,指出错误颠倒;依世间的名言假施设,引导众生。如有人不辨方向,已到家乡,不知这里就是,还想东跑西跑。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他,真是远在天边,不易到达。假使有人告诉他:你迷了方向!你不要向南方,转向北方,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你的故乡。要到达你的目的地,就得立刻掉转头来,向北方。迷路者知道了,掉转头来就是。那时候,还有什么南方与北方子佛说法,也是这样,并没有说一实法,实相中有何可说”
所以真正证得涅槃解脱,既没有实有实无的差别,亦没有有相无相的现象,诸法毕竟空,就是一切法的本来涅槃,亦即是身心无累的解脱!诸有欲求涅槃解脱者,不要在这上面作种种活计,“如在生死系缚中通达性空,这就是涅槃解脱;假使离生死而求涅槃的真实,离系缚而别求解脱,涅槃解脱即成为生死系缚了”。是以欲得涅槃解脱,请从诸法空寂性入!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