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P2

  ..续本文上一页虽无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诸结永尽,名有余依涅槃界,得获触证”。将有余看成烦恼的残余,得获触证涅槃的是不还果;将有余看成犹存的寿命,得获触证涅槃的是罗汉果。虽有这两种看法,但后来总以后说为多,似已忘却前说。

  二、无余涅槃:什么叫做无余依?如将有余依看成足不还果圣者所触证的,则此无余依当然是阿罗汉果所触证的。像这样的分析,明显的是将二种涅槃,分属不还果与罗汉果所得。但这是不是原始的意思,实还值得我们采究。不过无余涅槃为现生之所证得,从阿含经中所常说的“我生已尽”,亦可得到证明。增含五戒品接著有说:“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巳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可见于现生中,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确信不再受未来的生死,是为无余涅槃,并不是要到生命结束以后才得。但是后来佛教学者,认为现生所证得的是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以后才得无余涅槃。婆沙卷第三十二说:二万何无余依涅槃界

  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论中接著又说:“无余依故者,无二种依:一、无烦恼依,二、无生身依。复次,一、无染污依,二、无不染污依。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因为一个生前证得有余涅槃的圣者,到了生命结束以后,自然是入无余涅槃,享受高度自由解脱,这可说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法,涅槃是声闻最高的阿罗汉果,于现生中所证得的,此所证得的寂灭涅槃,就是身心解脱的当体。对这现生所证得的涅槃,最初约有没有残余的烦恼存在,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说得清楚一点:有残余烦恼存在的,而为三果圣者所证的,名为有余涅槃;没有残余烦恼存在的,而为罗汉圣者所证的,名为无余涅槃。后来学者思想变化,认为涅槃唯是罗汉圣者所证得的,三果圣人并不能证得涅槃。证得涅槃的罗汉,由于生前死后的差别,所以分为肉体尚存时的有余涅槃,肉体结束后入于灰身泯智的无余涅槃,可见涅槃思想亦是在发展中的。

  未得涅槃解脱,必受生死系缚,在生死海中,既有诸系缚,证入涅槃界,当就得解脱,解脱是由体证寂灭涅槃而来。众生在生死中,所以受诸系缚,感到种种不自在,实在由于烦恼从中作祟。如经中说:“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中间欲贪,是其系也”。欲想从系缚中解脱过来,并无其他特殊的办法,只要运用锋利的智慧刀,割断系缚的烦恼绳索,当下就得自由自在。经中告诉我们:佛法行者如能做到弃舍惑业所感的五取蕴身,入于无余涅槃界,得到究竟解脱,后有五蕴不复再生;永远离却五取蕴的系缚,就是真正的得到自由解脱,所以说为涅槃解脱。

  不为生死苦迫所累的解脱涅槃,就是诸法的空性,亦即所体现到的诸法寂灭,如是寂灭空性,犹如日朋天空那样的光辉皎洁,再也没有一些儿的阴影剩余。印顺论师说:“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槃”。像这样的寂灭涅槃,是不可以说为什么的。“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杂含三四、九六二经说:“寂静、清凉、真实。如是解脱,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只可说为:“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假定有人想像涅槃是怎样怎样的,那不但没有证得涅槃,亦根本没有认识涅槃。所以照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无漏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 (杂含五、一O五);这怎样可想像为无所有呢?本事经(三)也说得极为明白:“究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依于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只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但后来的部派佛教学者,对这不可施设的究竟涅槃,同样有著不同的看法,现在不妨在下略为论说。

  三 有部系的解脱说

  部派学者对于涅槃的诤论,不是诤论有没有涅槃,因为涅槃是圣智所直觉的境界,为声闻佛法行者所共同承认的,还有什么可诤论的

  然而部派所以仍有不同的说法,是论涅槃有没有它的实在别体。讨论到这问题,可以想像到的,有部系的学者,主涅槃实有的。印顺论师在性空学探源中说:“只是这种有,不是平常见闻觉知到而可说的(后代发展为真常妙有) ,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来形容它。不像有为世象之由关系性,它是超越时间性的,证不证悟它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常。世间虽有善恶无记三性,但都是有漏杂染的,在胜义的立场都不是善,而唯胜义的涅槃才是纯善的,它与相对可记性的世间善有绝大的不同,所以叫善。寂,是不动乱;世间一切动乱起灭相,到此皆风平浪静,在生灭的否定意义上,名之曰寂……涅槃体性的择灭无为,有部认为实有,是说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消极的不生,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法,有力能使有漏法灭而不生”。对这明白有所交代的,如俱舍论卷第六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常是善,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所以坚主涅槃是实有的。

  有部虽主涅槃有实自体,但从他派生出来的经部,却说一切无为皆非实有,涅槃既然是属无为,当亦是属非实有的,因如色受等的别有实物,在涅槃界中,根本是无所有的。这个说法,有部当然不会同意的,因若涅槃真的都无有体的话,佛在经中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无为法中,从此涅槃为最第一

  要知任何一法必有其体才可安立共名,假定无体怎么可立法名

  怎么可说为无为中最为殊胜?在这现实世间明白的见到诸法自相,展转互相相望方可说有胜劣,从来没有见说于死角空花中,彼此展转相望安立胜劣,因为死角空花根本是没有的,怎样可以安立它的胜劣差别

  如是像这样的分析起来,我们决定认为别有涅槃。一般说为法之所以为法,由于它的能持自柑,涅槃能够任持它的自相,当亦可以说名为法,而且这法在余法中,其体是最极殊胜的,所以涅槃有体实是应无可疑的。同时佛在经中曾这样说:“苾刍当知,定有无生,此若无者,生死众苦,应无尽期,由有无生,乃至广说”。经中说的无生,就是指的涅槃,而这涅槃是决定有的,由于定有这个涅槃,佛法行者契入涅槃,生死众苦就可永息,假定没有实在涅槃,那就永远的漂流于三有生死海中,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生死众苦的包围,如是还要修学佛法做什么

  涅槃是离染污烦恼而证得的,亦是佛在经中所常说的。如是离染涅槃,于诸法中最为殊胜,没有那法可以与之相比的,所以应如色受等法的实有,其义决定得以成立。假定如经部学者所说涅槃体非有的话,怎么会合所度化的众生,对于生死生起厌离,对于涅槃生起欣求?要知非有中没有胜劣可以相比的,还有什么欣厌可得

  涅槃为圣者之所证得的,如果有人起颠倒见拨无涅槃,佛法将之斥为邪见妄说,假定真如有些人所说涅槃是非有的话,那些拨无涅槃者说无涅槃,不但不可说为错误的倒解,应该认为这是正见才对,怎么可以斥为邪见妄说

  所以说涅槃无的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再说,行者缘于灭谛境的时候,生起灭静妙离等见,依佛法向来所说,这是属于正见,如果涅槃是无,行者起静等见,不是如实的了解灭谛,岂不成为倒见

  因不是非有中有静不静,如无有体的石女儿,既不可以说它勇敢,亦不可以说它怯弱。现实世间所见到的,病没有了别有调适,诸苦恼无别有安乐,如是亦应有为差别,于非有位中别有无为。又若涅槃真的无有实体,怎么可以说是圣谛所摄

  因为无体的东西,说它是妄固然不可以,说它是谛亦是要不得,无体怎可名谛名妄于是以不能不承认涅槃实有其体的。

  涅槃虽然不如色受等有体可得,亦复不如眼耳等有用可得,但它有它不同的体用,是我们所不可不知的。色等或眼等的体用,依自相续的身心而有,是极粗显而易于了知的,所以一般人们了知什么是体,什么是用。可是涅槃的体用,不是依于相续的身心有,是极幽隐而难以了知的,普通人决不可能体会,必须要具精勤胜观行者,修所成慧正现在前的时候,方能证得涅槃的真实体用。由于这是自己所亲切体验到的,所以到了出观以后,很自然的这样说道:奋哉!奇哉!涅槃原来是这样的灭静妙离。假定涅槃没有真实体用,其观行者出观,怎会说出这话?

  同时应知相即是体,涅槃既有灭静妙离的四相,其体是有当然成立,如说涅槃真实无体,怎么会有灭等四相?承认有灭静等四相,就不能不承认涅槃有体,这可说是最浅显的道理,任何人都能想像得知的。如青黄赤白等的颜色,为诸盲者之所不见的,可是不能因为盲者不见,就说明眼的人亦不见色,假定有人这样讲的话,必为智者之所取笑。进一步说,不论佛法行者知与不知,只要承认涅槃可名为有,就得承认涅槃自体不是没有,因为离有实物,所谓有之为有,是不能成立的。这末这来,涅槃有其真实自体,不容吾人有所怀疑的。

  有部虽由依身的有无而分两种涅槃,且说涅槃是有其真实自体的,但从有部分出的犊子部,依于婆沙论卷第二的介绍,则说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的三种涅槃。他们这样将有学所得离系及异生所得的离系(非学非无学的有漏法),亦说为涅槃,这无异是将涅槃的内容加以扩大,与有部所说的涅槃自有出入。婆沙三三说:“有作是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涅槃自性有三种相:一、学,二、无学,三、非学非无学”。如有学圣者断其所断的烦恼,获得涅槃的触证,是为有学涅槃。若无学圣者将所当断的烦恼断尽,获得涅槃的触证,是为无学涅槃。设诸异生有漏得诸结断而离系,得获…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