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無染汙依,而有不染汙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余依涅槃界,得獲觸證”。將有余看成煩惱的殘余,得獲觸證涅槃的是不還果;將有余看成猶存的壽命,得獲觸證涅槃的是羅漢果。雖有這兩種看法,但後來總以後說爲多,似已忘卻前說。
二、無余涅槃:什麼叫做無余依?如將有余依看成足不還果聖者所觸證的,則此無余依當然是阿羅漢果所觸證的。像這樣的分析,明顯的是將二種涅槃,分屬不還果與羅漢果所得。但這是不是原始的意思,實還值得我們采究。不過無余涅槃爲現生之所證得,從阿含經中所常說的“我生已盡”,亦可得到證明。增含五戒品接著有說:“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巳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余涅槃界”。可見于現生中,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確信不再受未來的生死,是爲無余涅槃,並不是要到生命結束以後才得。但是後來佛教學者,認爲現生所證得的是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以後才得無余涅槃。婆沙卷第叁十二說:二萬何無余依涅槃界
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複轉,無余依故,諸結永盡,名無余依涅槃界”。論中接著又說:“無余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二、無生身依。複次,一、無染汙依,二、無不染汙依。無余依故,諸結永盡,名無余依涅槃界”。因爲一個生前證得有余涅槃的聖者,到了生命結束以後,自然是入無余涅槃,享受高度自由解脫,這可說是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般說法,涅槃是聲聞最高的阿羅漢果,于現生中所證得的,此所證得的寂滅涅槃,就是身心解脫的當體。對這現生所證得的涅槃,最初約有沒有殘余的煩惱存在,分爲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說得清楚一點:有殘余煩惱存在的,而爲叁果聖者所證的,名爲有余涅槃;沒有殘余煩惱存在的,而爲羅漢聖者所證的,名爲無余涅槃。後來學者思想變化,認爲涅槃唯是羅漢聖者所證得的,叁果聖人並不能證得涅槃。證得涅槃的羅漢,由于生前死後的差別,所以分爲肉體尚存時的有余涅槃,肉體結束後入于灰身泯智的無余涅槃,可見涅槃思想亦是在發展中的。
未得涅槃解脫,必受生死系縛,在生死海中,既有諸系縛,證入涅槃界,當就得解脫,解脫是由體證寂滅涅槃而來。衆生在生死中,所以受諸系縛,感到種種不自在,實在由于煩惱從中作祟。如經中說:“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中間欲貪,是其系也”。欲想從系縛中解脫過來,並無其他特殊的辦法,只要運用鋒利的智慧刀,割斷系縛的煩惱繩索,當下就得自由自在。經中告訴我們:佛法行者如能做到棄舍惑業所感的五取蘊身,入于無余涅槃界,得到究竟解脫,後有五蘊不複再生;永遠離卻五取蘊的系縛,就是真正的得到自由解脫,所以說爲涅槃解脫。
不爲生死苦迫所累的解脫涅槃,就是諸法的空性,亦即所體現到的諸法寂滅,如是寂滅空性,猶如日朋天空那樣的光輝皎潔,再也沒有一些兒的陰影剩余。印順論師說:“幻化的身心永滅,惟是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像這樣的寂滅涅槃,是不可以說爲什麼的。“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像爲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雜含叁四、九六二經說:“寂靜、清涼、真實。如是解脫,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只可說爲:“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假定有人想像涅槃是怎樣怎樣的,那不但沒有證得涅槃,亦根本沒有認識涅槃。所以照摩迦以爲:“世尊所說無漏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爲邪見。試問:“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雜含五、一O五);這怎樣可想像爲無所有呢?本事經(叁)也說得極爲明白:“究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依于清淨無戲論之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只可說爲不可施設究竟涅槃”。但後來的部派佛教學者,對這不可施設的究竟涅槃,同樣有著不同的看法,現在不妨在下略爲論說。
叁 有部系的解脫說
部派學者對于涅槃的诤論,不是诤論有沒有涅槃,因爲涅槃是聖智所直覺的境界,爲聲聞佛法行者所共同承認的,還有什麼可诤論的
然而部派所以仍有不同的說法,是論涅槃有沒有它的實在別體。討論到這問題,可以想像到的,有部系的學者,主涅槃實有的。印順論師在性空學探源中說:“只是這種有,不是平常見聞覺知到而可說的(後代發展爲真常妙有) ,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來形容它。不像有爲世象之由關系性,它是超越時間性的,證不證悟它都是本來如此的,所以叫常。世間雖有善惡無記叁性,但都是有漏雜染的,在勝義的立場都不是善,而唯勝義的涅槃才是純善的,它與相對可記性的世間善有絕大的不同,所以叫善。寂,是不動亂;世間一切動亂起滅相,到此皆風平浪靜,在生滅的否定意義上,名之曰寂……涅槃體性的擇滅無爲,有部認爲實有,是說涅槃離系,有漏法不生,不單是消極的不生,是另有擇滅無爲的實法,有力能使有漏法滅而不生”。對這明白有所交代的,如俱舍論卷第六說:“此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各別內證,但可方便總相說言:是常是善,別有實物名爲擇滅,亦名離系”。所以堅主涅槃是實有的。
有部雖主涅槃有實自體,但從他派生出來的經部,卻說一切無爲皆非實有,涅槃既然是屬無爲,當亦是屬非實有的,因如色受等的別有實物,在涅槃界中,根本是無所有的。這個說法,有部當然不會同意的,因若涅槃真的都無有體的話,佛在經中爲什麼說一切有爲無爲法中,從此涅槃爲最第一
要知任何一法必有其體才可安立共名,假定無體怎麼可立法名
怎麼可說爲無爲中最爲殊勝?在這現實世間明白的見到諸法自相,展轉互相相望方可說有勝劣,從來沒有見說于死角空花中,彼此展轉相望安立勝劣,因爲死角空花根本是沒有的,怎樣可以安立它的勝劣差別
如是像這樣的分析起來,我們決定認爲別有涅槃。一般說爲法之所以爲法,由于它的能持自柑,涅槃能夠任持它的自相,當亦可以說名爲法,而且這法在余法中,其體是最極殊勝的,所以涅槃有體實是應無可疑的。同時佛在經中曾這樣說:“苾刍當知,定有無生,此若無者,生死衆苦,應無盡期,由有無生,乃至廣說”。經中說的無生,就是指的涅槃,而這涅槃是決定有的,由于定有這個涅槃,佛法行者契入涅槃,生死衆苦就可永息,假定沒有實在涅槃,那就永遠的漂流于叁有生死海中,那就永遠沒有辦法突破生死衆苦的包圍,如是還要修學佛法做什麼
涅槃是離染汙煩惱而證得的,亦是佛在經中所常說的。如是離染涅槃,于諸法中最爲殊勝,沒有那法可以與之相比的,所以應如色受等法的實有,其義決定得以成立。假定如經部學者所說涅槃體非有的話,怎麼會合所度化的衆生,對于生死生起厭離,對于涅槃生起欣求?要知非有中沒有勝劣可以相比的,還有什麼欣厭可得
涅槃爲聖者之所證得的,如果有人起顛倒見撥無涅槃,佛法將之斥爲邪見妄說,假定真如有些人所說涅槃是非有的話,那些撥無涅槃者說無涅槃,不但不可說爲錯誤的倒解,應該認爲這是正見才對,怎麼可以斥爲邪見妄說
所以說涅槃無的這句話是不能成立的。再說,行者緣于滅谛境的時候,生起滅靜妙離等見,依佛法向來所說,這是屬于正見,如果涅槃是無,行者起靜等見,不是如實的了解滅谛,豈不成爲倒見
因不是非有中有靜不靜,如無有體的石女兒,既不可以說它勇敢,亦不可以說它怯弱。現實世間所見到的,病沒有了別有調適,諸苦惱無別有安樂,如是亦應有爲差別,于非有位中別有無爲。又若涅槃真的無有實體,怎麼可以說是聖谛所攝
因爲無體的東西,說它是妄固然不可以,說它是谛亦是要不得,無體怎可名谛名妄于是以不能不承認涅槃實有其體的。
涅槃雖然不如色受等有體可得,亦複不如眼耳等有用可得,但它有它不同的體用,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色等或眼等的體用,依自相續的身心而有,是極粗顯而易于了知的,所以一般人們了知什麼是體,什麼是用。可是涅槃的體用,不是依于相續的身心有,是極幽隱而難以了知的,普通人決不可能體會,必須要具精勤勝觀行者,修所成慧正現在前的時候,方能證得涅槃的真實體用。由于這是自己所親切體驗到的,所以到了出觀以後,很自然的這樣說道:奮哉!奇哉!涅槃原來是這樣的滅靜妙離。假定涅槃沒有真實體用,其觀行者出觀,怎會說出這話?
同時應知相即是體,涅槃既有滅靜妙離的四相,其體是有當然成立,如說涅槃真實無體,怎麼會有滅等四相?承認有滅靜等四相,就不能不承認涅槃有體,這可說是最淺顯的道理,任何人都能想像得知的。如青黃赤白等的顔色,爲諸盲者之所不見的,可是不能因爲盲者不見,就說明眼的人亦不見色,假定有人這樣講的話,必爲智者之所取笑。進一步說,不論佛法行者知與不知,只要承認涅槃可名爲有,就得承認涅槃自體不是沒有,因爲離有實物,所謂有之爲有,是不能成立的。這末這來,涅槃有其真實自體,不容吾人有所懷疑的。
有部雖由依身的有無而分兩種涅槃,且說涅槃是有其真實自體的,但從有部分出的犢子部,依于婆沙論卷第二的介紹,則說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的叁種涅槃。他們這樣將有學所得離系及異生所得的離系(非學非無學的有漏法),亦說爲涅槃,這無異是將涅槃的內容加以擴大,與有部所說的涅槃自有出入。婆沙叁叁說:“有作是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如犢子部。彼作是說:涅槃自性有叁種相:一、學,二、無學,叁、非學非無學”。如有學聖者斷其所斷的煩惱,獲得涅槃的觸證,是爲有學涅槃。若無學聖者將所當斷的煩惱斷盡,獲得涅槃的觸證,是爲無學涅槃。設諸異生有漏得諸結斷而離系,得獲…
《部派時代的解脫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