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時代的解脫觀
一 緒 說
流行于世間的任何一個宗教,不論是高級或低級的,都以解脫要求爲其最終的目的;。因而各宗教在解脫的追求上,確實足有他們的共同性的,至于各宗教的解脫不同的地方,那只不過是形式而巳。唯當在此還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各宗教雖同有解脫的要求,但以解脫爲終極目標的,不得不說高級宗教最爲顯著,一般低級宗教,雖有解脫傾向,但還沒有明顯的表露出來,亦未積極的熱烈的從事解脫的追求,所以嚴格說來,不得稱爲追求解脫的宗教。
每個宗教既都主張如何求得解脫,是則不但東方宗教有這解脫思想,西方宗教同樣有這解脫思想。最明顯的如基督教,就是站在解脫主義上的一個宗教,對此現在已經無人懷疑。至于他所追求的解脫是否窒兄”自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特宗教家有解脫的要求,就是哲學家亦有解脫的思想。如希臘的畢達歌拉斯及柏拉圖,都是主有解脫的名哲學家。從解脫思想方面去觀察,不難發現世界各地到處有這思想的流行。但這思想最發達而又可以說爲發祥地的,不得不說是宗教哲學搖籃的印度,因像印度這樣認真爲解脫而努力不懈的,敢說在別個地方是很少見到的。
印度解脫思想的發達,對印度思想稍有理解的,沒有一個不承認的。正因這一思想在印度極爲發達,所以就産生種種不同的派別,對這各種不同派別的解脫思想,吾人如把它予以綜合觀察,不特可以發現他們思想的對立,並可發現世界各種解脫觀的型態,在印度解脫思想中無不具有。所以真正想了解解脫思想的學者,不得不從印度這一思想著手。對于印度解脫思想有了正確的了解,不但可以把握印度思想的真髓,而且可以理解世界一切解脫思想的特色。否則的話,對于世界各地所有的解脫思想固然無所認識,對于印度所有的各種解脫思想亦無由了解其中心。
作爲解脫思想發祥地的印度,此一思想的發生可說相當的早,大約在奧義書以後的時代,解脫思想已經成爲印度一切思想的主要軌迹,無論任何一個思想的開展,沒有不沾上濃厚的解脫思想色彩,原因印度一般思想家,到了梵書時代的末期,對于自我本質的尋求,已經漸漸的明顯起來,認爲自我本質就是不生不滅的靈體,且以發現這個靈體爲他們的終極目標,于是解脫思想就由此而開展起來,並且熱烈的論究如何獲得解脫的這一大問題,設若解脫大事不得解決,生命將永遠的陌溺在苦痛深淵中。所以不得不密切的予以論究,以期早日獲得生命的解脫。
大聖佛陀所創立的佛教,不論流行于印度或在中國的廣大開展,盡管有了很多不同派別的産生,但作爲各宗派的一貫思想,不得不說是在于涅槃解脫,如有那個教派不追求解脫,其他各佛教學者,不會承認他是佛教徒的。因爲涅槃解脫是每個佛弟子究竟歸宿,唯有得到了涅槃解脫,才可說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如果沒有到達這一崇高的目標,那就仍然在佛法門外,亦即還在生死中飄流,所以凡爲佛教的宗派學者,沒有不論說如何以求得涅槃解脫的,亦即唯有在這樣一貫的思想下,才能使佛教統一起來,不致與佛教以外的其他印度教派思想合流!
佛法所以特別重視涅槃解脫的追求,實因吾佛體認了現實生命爲一切苦痛的根源,而且無始以來就是此如的,假定在這一生命過程中,沒有使這生命獲得解脫,苦痛生命還要繼續而來,並且沒有巳時的,所以要想生命不再繼續而來,不再受諸生死的熱惱,不再受諸痛苦的逼迫,唯有求得徹底的自由解脫。雖說這是印度各派學者共同的要求,但真能完成身心的究竟解放,不得不說唯有佛法才能做到。因爲大聖佛陀就是獲得身心無累自在,才爲衆生開顯這一法門的,所以從佛修學的行者,必須得到無系無縛的無累自在,才算完成學佛的能事!
二 涅槃解脫的诠說
涅槃是印度話,中國譯爲寂滅,或者譯爲滅度,或者譯爲圓寂,或者單譯作滅,是有多種不同譯義的。但以梵文的涅槃語源說,是含有吹熄或消滅的意思。原來吾人所以受種種的苦惱,實在由于意志的欲望而來,如更深刻的說,吾人生命固然是由欲望而有,就是世界亦複是由欲望而成,所以可說欲望是人生現象最原始的活動力,沒有欲望在生命內在活躍,人簡直無法可以生存下去。俗語說的“人生萬事不離于欲”也就是這個意思。可見欲望關系于生命生存極爲重大,離開欲望,生命就失去原動
人類的欲望當然是很多的,但最原始而又最根本的,當然是食欲和性欲。個國儒家說的“食色性也”,是即顯示這兩種欲,是屬于生命的本能,不是役天所附加的。雖說同是生命本能所具有的,但食欲尤爲根本中的根本,因爲人一出現到這人生舞臺,直至最後離開這個人生舞臺,都要依靠食欲來維持生命的,沒有食欲的維持,生命;就無法生存下去。至于性欲雖說亦是本能的欲望,但在人類生命曆程中,要經過一個相當時期,才會熱烈的表現出來,而且一表現出來以後,就相當的猛烈,並無厭的求得其滿足,因而爲人類增加了難以估計的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上所說的兩種欲望,雖是生命延續的基本要素,但不能無阻礙的爲人自由的獲得,到了不能獲得所要求的欲望滿足,自然在內心中生起極大的苦痛,相應的也就有;著種種煩惱的沖動,做出很多越軌的行爲。譬如食欲,木是爲求保存生命生存的一種需要,但在人類對于飲食,不但求得生命的保存,且要求富于高度營養,任意的想吃好的東西,果真每日有山珍海味,以供自己的無限享受,但沒有經過好久時間,就又生起其他的欲望。所以人生永遠在不斷的欲望中,向著生命的前途邁進,從來郡沒有停止過,所謂“欲望無窮”,“欲壑難填”,都是指這說的。
對于欲望的無限追求,不用說,是聽命煩惱的指使,煩惱雖則無量無邊,但爲煩惱的根源,在印度思想界,特別是在佛教,認爲在于無明,由于無明的盲目陸,認爲自己所欲的,可以子取子求,殊不知這根本是錯誤了的。因爲以無明無中心,領導生命向前發展,在其生命曆程當中,並不能實現吾人之所求的,于是不免感到像火一樣的熱惱,隨時隨刻的感到不自在,真是所謂苦痛無邊。佛在法華經中喻此叁界猶如火宅,可說是恰到好處,決不是誇大其詞。生命生存在這樣的火宅中,試問還有什麼陝樂可言
又怎麼不是觸處受到種種系縛
由無明煩惱領導欲望,而使人生受到種種痛苦,誰都承認,痛苦足任何人所不頭嘗受的,如何解脫痛苦特別是生死大苦,自然成爲人類的共同要求,宗教學者適應人類的這一要求,于是解脫思想就應運而起。雖說各教派皆有他的解脫思想,但解脫後的境地,實現解脫的方法,無可否認的,在各教派間,是有不同的。佛教,特別是小乘佛教,認爲吾人現實生命的根源在于迷妄,怎樣的否定這迷妄,爲獲得自由解脫的唯一方法。假定在迷妄中尋求自由解脫,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會從迷入迷的,更在生死中浪生浪死,受到更多更大痛苦的逼迫!
所謂對于迷妄的否定,就是絕滅要求生存意志,能夠如此,就可達到理想的涅槃解脫,舍此而作他求,那是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所求的目的。正因爲如此,所以涅槃的本義,是吹熄或消滅的意思。如欲望的消散,苦惱的滅卻,不再爲欲望、苦惱之所困擾,證得了涅槃解脫,達到了自己目的,印順論師說:“得了涅槃,就遠離熱惱苦痛,可知它含有清涼、快樂的意思。這清涼,不同在暑天中得到涼風那樣的清涼,這快樂,也不同穿衣得暖,吃飯得飽那樣的快樂;他是身心的無累、無著,是離煩惱的清涼,離生死苦的安樂”。唯有如此,始真得到解脫。
涅槃在于體證諸法的空寂性,真正的得到無累大自在的解脫,並不是如一般所說的虛無。當知脫離現實痛苦,特別是自知生死苦的永盡,才是涅槃解脫的終極。還有要知道的,就是涅槃解脫,不是生命結束以後的事,而是即在現實生命中所能體得的。印順論師說:“現生的證得涅槃,不但能確證未來生死的解脫,對于現生,更能實現解脫的自在”。又說:“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問生死的解脫,無論是于人間究竟,或于“彼處”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脫,稱爲般涅槃”。因在現生就能得到解脫,所以涅槃不是虛無缥缈的,而是確實可以親切體驗到的。
如是現生所得的涅槃解脫,不但息滅人人共感的身苦,亦複吹散人各不同的心苦,是以涅槃解脫,除了衆苦盡滅,實在沒有其他可說的,如以爲還有個什麼可說,那就不是真證解脫涅槃。佛在法句經說:“信佛陀言教,得滿悅比丘,滅有爲諸行,靜坐安樂境”。雜含叁二、九O五經說:“如來者,色、受、想、行、識、動、慮、虛诳、有爲、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無後生死,不可記說”。是以吾人對于涅槃後的有無,不可去想像它。不過向來說有有余、無余二種涅槃,現略分別如下:
一、有余涅槃:什麼叫做有余依
照增一阿含經五戒品說:“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爲有余涅槃界”。這明顯的是以不還果所得的爲有余涅槃,而這所謂有余,是還有殘余煩惱存在的意思,因爲叁果聖者所斷的煩惱,只是欲界的九品思惑,殘余的上一一界思惑未斷,所以稱爲有余。煩惱木是屬于精神界的搗亂份子,可是後來佛教學者,將這精神界的殘余煩惱,移到生命的肉體上面,認爲有余涅槃的有余,不是煩惱的殘余,而是還有生命的肉體在,雖有生命的肉體在,但已確實的證得涅槃解脫,所以稱爲有余依涅槃界。婆沙卷第叁十二說:“雲何有余依涅槃界
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績轉,有余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余依涅槃界”。論中接著又說:“有余依故者,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複次,依有二種:一、染汙依,二、不染汙依。此阿羅漢,…
《部派時代的解脫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