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的建設

  西藏佛教的建設

  作者:法尊法師

  談到建設佛教,須以正法爲主,法有完美的組織,僧品自能依之而起正行。先覺常說:“人能弘道,非疲乏弘人”。《俱舍論》亦說:“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照這幾句話看來,法雖是一百二十分的完美,假若沒有人去研究,則必沒有人能了解,若無人能了解,則必沒有人能講說,若無人能解能說,則亦必沒有人去修行,假若無人去修行,則必定更沒有人能證得了。故單是教法組織的完美還不夠用,尚須依待著能主持正法的人呢。這種能主持正法的人,可分兩類:一是正信護持的,二是正確正行住持的。其護持者,在有帝王勢力的時代,如來原是托付給具有正信的國王宰臣長者居士等,當今民衆國家之時,即是各界具有正信的偉人同居士們了。其正解正行的住持者,大概就是身披如來幢相舍俗離家的出家人了。在家者我且不談。出家者又可分二類:一、一己或少數散住者,此種出家人,若是久親知識,多聞教誨,少事少業,閑住林薮或邊際臥具而修習斷證,實爲佛教之最勝莊嚴,亦即戒律所說具足多聞安住林薮爲最樂者也。此種出家人多是住持證的正法,亦非此處之所欲廣說者。二、多衆共住之出家,俗語常說“人多心不齊”,若有多數人共住,則須有一共同遵守之完美組織及其規約,倘不然者,則必囂囂終日你來我去的,虛棄光陰而已。西藏之寺院,住數千人的不算奇,絕非我內地之寺院所能比。故其組織方法,亦與內地寺院之組織稍異。

  一、西藏寺僧之組織

  西藏佛教原始初興之寺院及僧伽的組織,與現在各地所保存者相比,略有不同。如現在拉薩之大小二昭寺,及桑耶寺等,在藏人雖說是原來之狀式,但在傳記上也說彼等諸處或曾遭回祿而重建,或年久頹廢而整葺,其對于原來之式樣,自然有所變遷。至于原始之僧衆組織,則非我之所知。故我今對于寺僧之組織,唯當就現在之所共見者,概而言之。

  (一)西藏寺院之組織:寺院建築方面,實無決定之軌式,若依律中所述,似應正房爲大殿,與殿相對者爲大門,從門之兩帝,乃至大殿之兩帝,環以相稱之僧房,其院中心爲一方正之大坍墀,猶如內地寶華山慧居寺之建法,唯彼寺大殿之對面爲大壇而非大門與律載不合耳。西藏西康之中等寺院(除哲蚌等)多如是也。其最大之寺院如哲蚌色拉寺等,建築又迥然不同,多系就適中之處,建築一總殿,爲全寺僧衆早課誦經之所,此殿之旁除煮茶之廚房等外,多無他種僧房環繞也。然此大寺必分爲若幹中部份,名曰“劄倉”,每一中部份又必分爲許多之小部份,名曰“康村”,每一中部份,必另有一大殿,爲彼部份僧衆中午誦經這所。每之小部份,亦必另有一大殿,此殿則多以僧房環繞,中間砌成一方面正坍墀,如律中所述之形式也。又彼大寺之每一中部份,必有一講經辯論之場所也。如哲蚌寺分四中部份,色拉寺分叁中部份,格登寺分二中部份,其小部份則各有多少不一,余未暇作詳細記載,故今亦多不能憶及。其寺院系統之組織者,則康藏各地各派各寺所,皆必流屬于大寺之下,自寺之出家者,皆必須往大寺中住過而回寺,乃爲合乎僧格,頗如日本國中本寺支寺之製度也。又彼大寺中之小部份,多系由其家鄉地界而分,例如金川一帶之出家人到西藏叁寺時,必須住于甲絨康村(一小部分之名)方保無糾诤,其打箭爐以西乃至木娘地方之出家人,則必須住木娘康村,道孚盧霍甘孜瞻化一帶之出家人,則又必須住于諸窩康村也。其能管理此等僧衆之職事人員等如下科明。

  (二)西藏僧衆之組織:此可更分二類,一、寺內之職事等之組織,二、寺外大喇嘛之組織。初者,總轄全寺之僧衆者,又有二類,一、管理全體之財産者,名曰幾緒,義爲總管,即代全體僧伽營謀生活計者也,此有正副二人,並多數之助理員,除保管財産而外,對于僧衆之威儀等事,似全不問聞也。二、管理全體之威儀者,名曰義鄂,義爲首領,即視查糾正僧衆之行動威儀,而對于全體之産業雖亦有幹涉之權,然多不過問也。于全寺之中要算此人權位最大。上自堪布下至清衆,人人見而回避,絕無與彼並行對沖之規理也。此有正副二人,輔助多人。管理寺院全體之事者,唯此二類。其大殿舉經之維那,唯領衆誦經而已矣。管轄中部份者,可分叁類,一、堪布,二、當家,叁、糾察。堪布,義即住持,對于一中部份僧衆之學職,負專責教授管理權,對于威儀及財産,亦有過問之責任也。若依切實而論,全寺之僧教育實操于堪布之手,因爲僧衆之辯論場中,要以堪布爲主,堪布對于彼內之僧衆監督察視,其僧衆之學識及威儀等,有正不正時,皆由堪布教授誡之,即與政府接洽寺內之一切事宜,亦以堪布爲主體,故此職位,非有真實之學識者莫能任,西藏大寺之堪布,除有特殊之因緣者外,皆以格什而任之也。每中部份堪布一人,其助理人數無定。第二當家者,即代中部份之僧衆,管理所有之財産而經營其生源及支配其用途者也,此職對于僧衆之學識等皆不過問,途中相遇亦僅互相敬重回避而已。每一中部份中,當家有數人,輔理有多人也。叁、糾察,藏名曰格果,義爲策善。即整理僧衆之威儀皆令其調伏敦善者也。此于殿內及辯論場中,監視僧衆之威儀,對于學識與財産,則無若何之責任權位,故全寺及中部份之當家與糾察,非必須格什有學問者,即普通僧人亦能任之也。在中部份中,其余尚有維那等職事,然彼並無重大之職權,故今不及細贅也。管轄每小部份者,亦分二類,一、管財産者,二、管僧衆之威儀者,初亦名當家,即管理一小部份之財物也,今有當補明者,其一大寺院之財産,大約可分叁類,一、屬全寺僧衆所共有者,即歸總管而管理之,二、屬一中部份僧衆所共有者,則歸當家等而管理之,其小部份僧衆所共有之財産,則歸小部份內當家而管理也。第二管威儀者,名曰康村格梗,義爲本部份內本年新來者之指導師也。此二種職事,多系由來寺之年限而任,然有數康村亦另有他種之選任法也。又此康村內之出家人,于任遇康村格梗之後,方入老學衆,對于本部份大小事宜會議時,乃有參加建議評批之權,初來者非但不能議評且無參入之資格也。其余散碎職事難以屢數。

  二、寺外大喇嘛之組織,此寺外二字,非說其身居寺外者,是說非某寺內正式之職事,而對于全體僧衆或某一份僧衆有保護或教導之權者也。略可分二:一、轉生續任類,二、考試正任類,轉生正任者,當首推DL喇嘛及班禅大師爲代表,此師之幼年,或由前生之記別,或由他人之選找,或由神靈之簽記而舉出也,即以隆重之典禮登坐之後,則選定一位學德兼優之大喇嘛爲師長,更選數位有才學者而畏之。其每日學經讀書等事,實與通常之僧衆無異,唯生活之享受,稍爲富裕,每日有人陪同研究講辯,較余衆之順緣滿足耶。至年廿歲時,學識定成可觀,其受苾刍戒與考格什,皆在此時也。既考格什之後,對于自前生之地位權利,乃正式接受辦理。如DL喇嘛,則對于全藏之教政,皆有征問裁判整勖建興之權限,班禅大師,則對于後藏地界之一部分有如彼之實權。諸余之諾門汗呼都圖等,則對于各各之封疆內乃有如上之實權,非能遍一切藏地。故西藏本體之衆中,對于教政兩方面,唯有DL爲最高無上者也。

  考試正任類者,當以格登墀巴爲最尊貴之名位,即接受格登寺內宗喀巴大師之法座者也。此師是從普通僧衆升成,其次第謂先考格什而深娴顯教,再入舉巴而精研密法,對于舉巴之糾察言觀色等職事皆任後而升爲舉巴之堪布——此堪布在堪布中最貴重——由堪布再升爲法王——法王僅有兩位——由法王而後升爲格登墀巴也。墀巴對于全藏之佛教有管理整頓之權,對于政治雖亦可兼議,而非有實權也。其下之法王,則是閑位,于教于政皆不多問,再下之舉巴堪布,則對于舉巴之財法一切,皆有管理之實權焉。堪布以下之舉巴糾察等職事,則與大寺之糾察權位相似也。此當略說舉巴之製度,等寺院建築與五六百人之中寺相似,其中之僧衆,根爲二類,一、未在叁大寺考格什而直入舉巴者,二、考格什後而入者。初者之資格,于未入舉巴之前,先當熟依止一師學習續集密金剛大教王經典儀軌,皆能背誦爲量,再侯舉巴之人數有缺——每舉巴五百人爲量,共上下二舉巴——而考取也,即入之後,初五年中作沙彌行,承事諸苾刍,爲作授食行水等事,第六年中受苾刍戒而受他沙彌之供事也。此類以學習密部之儀軌事相等爲主,對于教理則少予研究也。先考格什而入者,初一年中威儀如沙彌殿堂功課不容或缺,唯不須承事余苾刍作沙彌之行。第二年後則同上座,諸事皆有方便,如學德超勝則可考升堪布等也。所余維那等職事,皆與余大寺之組織相同也。其余爲官有權之出家人尚多如牛毛,下亦當更略述之。

  二、西藏僧衆之生活

  言到生活二字,必是衣食住叁法之所攝,在名利二字之中,則爲財利者也,若依戒律言之,唯有乞食存活,不事積蓄,方符法淨律儀製度,故在印度錫蘭以及暹緬等處之僧衆,猶存很深重原始佛教製度之色彩也,然此種製度在地大民稀雪天冰地之境內,多有不能全盤實行者,故佛于律藏中,對于邊地之苾刍,亦多有開許之處——如寒地墊皮穿皮等——總之佛之所製,皆是人之能行之事,其不能實行者,佛亦無勉強之理也。故西藏地位,可算現在世界之高處,寒風凜雪,幾與寒帶而相比式,其衣與住,故多求其暖熱爲度,食之一種則須隨地所生産者,在家之人生活非我所欲問,故唯談出家人之生活日計,可分普通與名貴等也。

  (一)寺內普通之僧衆,皆以青稞——即米大麥——炒熟所磨之面粉爲食料,藏名曰糌耙,每日早四五鍾時,全寺僧衆集於大殿而誦經,在誦經之中間,有叁碗茶以供飲——碗與糌耙皆由自備——於初碗茶時,即可拌糌粑而作早餐,絕不准攜帶酥油及肉菜等上殿,故食糌粑之後,續飲兩杯清茶…

《西藏佛教的建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西藏佛教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