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爲根本依緣,因前七轉識的任何一識生起,都是以賴耶作爲它生起的根本,沒有這一根本識爲所依止,眼識是無由得生的。七、以作意心所爲眼識生起的助緣,因作意心所具有警動性,亦是動心起念的開始,任何一個心識的生起,都要受到作意的警動,才能從種子位到達現行位,絕對不能離開作意,而得生起眼識作用。八、眼識認識客觀外在的境色,一定要有相當空間的距離,如沒有空間的距離,眼識是不能生起以見外色的,所以需要空緣爲之輔助。九、單有空間的距離,沒有光明的照射,眼識同樣無法辨別色境的青黃赤白,大小方圓,所以需要明緣輔助合識緣境。

  以此九緣配合四緣來說:眼識種子爲親因緣,所緣色境爲所緣緣,余七緣皆名增上緣,于四緣中,尚缺一等無間緣。當知九緣中所具的叁緣,是約與識同時俱起說的,在同一時間內,如離了這叁緣,識便不能起用。至于等無間緣,是約前後念說,即要前念滅了,才能引出後念,如果前念不滅,後念決不能生。如像渡獨木橋一般,前者不向前去,後者便不能進。前念心識讓出自己的位子,引導後念心識的生起,也就等于開出一條道路來,所以又名開導依。諸心心所,沒有開導依,決不能生起。由于心識活動有同時異時的差別,所以綜合其生起所需的助緣,是就不難看出必須四緣具足,缺少一緣識就不能得生。

  頌中的“八”字,是指耳識所應具備的諸緣,即于前九緣中,除去一個明緣。古德所謂“耳識唯從八”,就是此意。爲什麼除去明緣

  因在黑暗無光中,耳識同樣可以聞聲。如吾人早晨躺在床上,雖沒有任何光線出現,甚至眼睛還沒有睜開,但鍾聲一響立即聽到,可見耳識聞聲,不須假藉明緣。至于空緣,境緣、根緣、作意緣、種子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的八緣,耳識生起活動,都要全部具有,缺一亦不可的,唯此中的根緣是指耳根,境緣是指聲塵,種子緣是指耳識種子。

  頌中的“七”字,是指鼻、舌、身叁識所應具備的諸緣,即于前八緣中,再除;空緣。古德所謂“鼻舌身叁七”,就是此意。爲什麼除去空明一一緣

  因這叁識緣境,必須合近前境,方能合識取境,所以不但不須假藉空緣,就是明緣亦用不著。如在黑暗無光中,可以嗅香,可以嘗味,可以覺觸,證知不用明緣。至于根緣、境緣、作意緣、種子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的七緣,鼻舌身識生起活動,都要全部具有,缺一是不可的。爲更易于明白起見,再分別說:鼻識的七緣是鼻根、香境、鼻識種子、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舌識的七緣是舌根、味境、舌識種子、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身識的七緣是身根、觸境、身識種子、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如上所說五識所具的諸緣,若再加一等無間緣,應說眼識十緣生,耳識九緣生,鼻舌身叁識八緣生,或簡單的說爲十、九、八緣好相鄰。所謂好相鄰,是說五識生起所需的諸緣,彼此都像極爲友善,極爲相好的隔壁鄰居一樣,不論那家有了什麼事情,大家都能和洽無間的,你幫我忙,我幫你忙,互助合作的把事做好。心識諸緣的相互一致,讓識仗因托緣的無礙生起,去認識自己所當認識的客觀境界,也是如此。至諸識中沒有說到等無間緣,因這是已滅之法,雖說識的生起少不了它,但不得與諸緣俱時合力,好相鄰助,所以特地略而不說。

  合叁離二觀臺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是明五識的業用及世間只說五根不別說五識的所以。五識所緣的境界及識量、識性等,既已詳細的分析,對于五識的作用,不能不有所了知,所以現特略爲說明。

  合叁離二觀塵世 觀察塵世,是顯五識的作用。塵是五塵,亦稱五境,就是色、聲、香、味、觸的種種對象,而這種種對象,固是五根所照,亦是五識所緣。塵是不清淨的意思,世是遷流的意思。謂這遷流變化的世間,所有種種塵境都是染汙的,生存在這世間的每個有情,去緣是諸塵境時,不知它的染汙性,往往被它所迷惑,而染汙了自己的淨心,所以叫它爲塵。其範圍是很廣的,內而肉體上的扶根塵,外而山河大地、日月光明等,通可叫做塵世,吾人的眼等五識,各別能取世間色等,所以叫做觀塵世。五識所能緣到的,就是這個塵世,除了這個塵世,諸余心心所法,不相應行,無爲理體,都不是五識所能緣的。

  五識緣諸塵世境界,由于具緣多少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合取離取的不同,亦即所謂合中知離中知的差別,或是所謂至境不至境。所謂至境合中知的,是鼻舌身的叁識,所以說爲合叁,就是鼻舌身的叁識,在認取客觀境界時,必須根境相合,方能有所認識,假定根境少有距離,就不能夠觀其境界。如鼻識嗅諸香境時,一定要香氣透過空間,飄送到鼻腔的裏面,根境發生緊密的接觸,才能親切的辨別出它是好香還是惡香。如舌識嘗諸味境時,必待鹹酸的滋味,送達到舌頭上來,對送達境嘗一嘗,才能確切的辨別出它是苦還是甜。如身識覺觸拎暖諸境時,一定要拎暖的感觸,密接于肉體的身根,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它是拎還是暖。鼻舌身叁識,雖是合中知,但據小乘衆賢論師的順正理論說:叁識緣境雖賴根境的相接,但其間不無微細的差別。如一極微分爲四分:爲鼻識所依的鼻根與香境之間,相距約有叁分;爲舌識所依的舌根與味境之間,相距約有二分;爲身識所依的身根與觸境之間,相距約有一分。所以會有這樣差別的現象,完全是由叁境自體,有其粗細不同所致。

  所謂不至境離中知的,是眼耳的二識,所以說爲離二。就是眼耳二識,在認取客觀境界時,其所依根與所緣境間,必須保持相當的空間距離,然後方能有所認識。假定根境間太過緊密接觸,反而不能觀其塵世。如眼識見諸色境時,在可見度的範圍內,不論遠近皆可得見,若境太過接近根門,如點在限內的藥水,或落在眼內的塵埃,反而不能有所體見。正因眼是離中知的,所以要有空緣與明緣,爲它取境的最大助力。如耳識緣諸聲境時,在可聽聞的範圍內,不論遠近皆可得聞,若太過于迫近耳門的音聲,如隆隆的大炮聲,震耳欲聲怎能聽聞

  可是,小乘成實論卷第四說:“耳識二種,或到故知,或不到而知。耳嗚以到故知,雷聲不到而知”。有部學者不同情此說,所以順正理論破說:“吾人對于遠近音聲的聽取,有明了不明了的差別,若至根門方聽,聽近音聲明了,聽遠昔聲亦應明了;反之,聽遠昔聲不明了,聽近昔聲亦應不明了。又聽音聲,有決了猶豫的差別,如聽較近的音聲,當下就能決了它是發自人類、畜生,或大自然界,若聽較遠的昔聲,即不免猶豫不決,不知它從什麼地方發出的昔聲。假定聲到根門方聽,聽近昔聲決了,聽遠音聲不應有所猶豫;反之,聽遠音聲有所猶豫,聽近音聲亦應無所決了。事實既非如此,可知耳根唯取不至境”。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就是頌中所說的合離,專就根境的關系而言,不是約心識的作用分別,因爲識是精神的活動,根本是不據有空間的,有什麼大小遠近離合的差別

  雖說識是依根而發的,但決不如根那樣的局處一隅,與根量同樣的大小。同時還要知道的,就是識所親緣的,唯是自識所變的相分,見相二分從來不相離的。一般不知離合之義,專就根境說的,以爲指的是識,真可說是大錯特錯!研究唯識的吾人,對這不能不有個正確認識!

  五識不但有緣境的作用,且亦有其領受的作用,如諸世間的一切苦樂,逼切到吾人的生命體時,五識同樣會感受其苦樂的,所以五識有苦樂舍叁受的相應。這在頌文中雖沒有說到,但在此不妨補充的說明。因五識緣境時,容易托境領納種種的境相:如緣順境時,就起快樂的感受,若緣逆境時,就起痛苦的感受,設緣非順非逆境界時,就起不苦不樂的舍受。

  五識不但有領受的作用,同時還有造業的作用,因爲它與信等善心所及貪等惡心所,不時發生相應的關系,亦如前說通于叁性的。所以與信等善心所相應時,就可造成善業,設若與貪等惡心所相應時,就可造成惡業。假定五識不造業的話,怎麼會有善惡可言

  又諸善惡心所要來有什麼用?不過真正的動身發語,其權操在意識的手裏,即由五識的通達外境,激動意識的決定行爲,然後動身發語的,去造或善或惡的諸業。是則五識只能間接的作諸善惡等業,因諸五識是常隨于第六識而起活動,第六識有扶助前五識發生活動的力量。

  愚者難分識與根 取境的離合,在唯識學上,肯定的是根境的離合,不是識境的離合,但是有些愚癡無智的人,因爲難分識與根的差別,誤以爲識與境的離合,其錯誤在前已指出過。現所成爲問題的,就是一般的愚者,爲什麼這樣難分根識的差別?原來對于客觀事物的照見,根識似都有它作用,于是曆來就展開了根見識見的論诤:根見家認爲能見事物的是眼根,就是眼根發生觀照的功能,于是就能見到客觀的事物;識見家認爲能見事物的,是識的功用並不是根,不過識見物時要依根生起就是。在這項論诤中,無疑的,主張識見的占絕對的優勢,不特俱舍論主同情識見家,大乘唯識學者更是站在識見這一立場。

  當知根是物質所構造成功的,雖是最極徽細的淨色,但亦只具照境的功能,就是映納客觀的影像,不但沒有知覺的作用,亦不會了別客觀的塵境。可是識就不然,它是生命體上的精神活動,不但具有知覺的功能,亦能了別客觀的塵境。二者有著這樣明顯的差別,怎麼可說根即是識

  又怎麼難以分別根識

  佛教學者所展開的根見識見的論诤,看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但如以哲學的眼光來看這論題,無異就是唯物與唯心的論诤。如主精神是由物質所派生的,認爲人們的心靈活動,不過是大腦小腦的靈活運動,亦即是由物質所産生的作用,離開了物質的肉體,別無所謂心識存在。出發于這一思想的,當然立在唯物論的陣線。依照他們的說法,吾人所有的視覺,不外是視神經的作用,亦即不外眼根的作用。這末一來,自與佛教根見家,走上同一…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