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合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能牽引第八識在五趣中,感受一期相續不斷的苦樂總報體。如造殺業多的,能引地獄的總報,盜業多的,能引餓鬼的總報,淫業多的,能引畜生的總報,十善業多的,能感人類及欲界天的總報,十善業多而又再加定業多的,就感色無色界天的總報。引業所感的總報,“如生爲人類,人與人是一樣平等的。人類的壽命,根身的構造,感官的認識,對于自然的享受等,都不致相同。從這引業所感的業果說,人類主要的本質是平等的”。沒有誰勝誰不如的差別,更沒有非法的階級存在。
滿業是業的究竟,爲缺乏推理作用而又不能發潤的前五識相應思所造的善惡業,雖說如此,但亦由六識之所引起的,因爲不同引業之思的強而有力,所以其所造成的業力非常微薄,但這微薄的業力,熏成了業種以後,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就能招感填滿五趣總報的別報。如同生于人類,有六根完具的,有六根殘缺的,有壽命長的,有壽命短的,有大富貴的,有極貧窮的,有眷屬美滿的,有眷屬乖違的,有相好莊嚴的,有面貌醜陋的,有才能高超的,有才能低下的,有知識廣博的,有知識簡單的。總之,人類有著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從現實世間可明白發現,當知皆是由于滿業之所使然。
不但人類如此,就是同樣的生到天上,亦有輻報的優劣不同,或是同樣的生到叁惡趣,亦有苦樂的輕重不同。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還不是由于所造的滿業而來。
再以人趣來說:吾人同樣的由引業而生到人類,可是由于滿業的關系,使得吾人的遭遇大有不同。原因某人的所以得大財富,是由過去的好施而來,某人的所以非常貧窮,是由過去的鄙吝而來,某人的所以容色妹好,是由過去的貞潔而來,某人的所以諸根醜陋,是由過去的性蕩而來。諸如此類的差別不同,在這世間亦可說是隨處皆見。叁逗種差別,不但不全是過去業所規定的,更多是由于衆生共業所限製,自己現業所造成。從引業所感的果報說,如生爲人類,此生即沒有徹底變革的可能。由于共業及現生業如此的,即大有改進的余地,不善的,當從善業的精進中變革他;善的,當使他增長爲更完善的。佛法重業感不落于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所以佛法的業力說,決不是一般的定命論。
經中對這引、滿二業曾舉喻說:引業好像畫師先畫好一個人身的輪廓,滿業則猶如在輪廓的人身上,用彩色慢慢的子以填滿。由引業而感的總報,如所畫的人像已經成功,由滿業而感的別報,如畫像中的彩色已經填滿。填滿的彩色美觀不美觀,要看填者的技藝高不高明來決定,所感的別報是不是理想,要看有情的造業爲善爲惡,甚至善惡二業若多若少來決定。
能招,是說引滿二業,能招感總別二報。業力牽又是什麼意思?意顯有情在五趣中生死輪回,感受總別不同的果報,完全是由意識動身發語所造成的引、滿二業之所牽引的。業力牽引你上天堂,你不得不上天堂,業力牽引你入地獄,你不得不入地獄。由此可知造作善惡業的意識,在生死輪回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不但創造有漏業是如此,就是運用意識修習無漏正道,亦可轉凡人聖,轉識成智,得二轉依果。假定是修念佛行而求生淨土的,亦可由此淨業,引生極樂淨土。有什麼業,得什麼果,在因果律說,是決定了的,沒有絲毫懷疑的余地。所以吾人的動身發語,起心動念,定要特別小心留意,決不可隨便的忽視,致造成不可挽救而落于罪惡深淵的重大業力!當知佛法所說的業果,是世間的明白事實,不容任何人否認的引、滿二業在善、惡、無記的叁業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因爲是與善、惡心所俱起的。至于無記業,不但對于自他沒有損益,就是對于二世亦無損益,所以不能招感來生的果報。雖則同樣是善、惡業,但又必定勢力強的,才能引生未來果報,如果是贏劣的諸業,因爲沒有勝用的關系,自亦不能爲主攝植習氣引生後果。這末說來,可見五識雖亦由善或煩惱俱起造作諸業,但沒有引、滿余生的功用。
2 無漏清淨識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意識的有漏雜染態,已于前二頌中說明,現在續明意識的無漏清淨態,看看它是怎樣得到轉依的,怎樣成爲純無漏的,轉依所得的是什麼智
依于因果律說:修世間的有漏業,就感五趣的果報,修出世的無漏智,當得出世的聖果。一切聖果的所以不克取證,是由意識的一向順生死流、,而意識所以一向順生死流,實由我法二執的從中作祟。而我法二執又各有俱生與分別的兩類,略明如下。
所謂俱生我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內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敵及邪分別,便能任運自然而轉。但這又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以爲是實自我,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績存在的。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相,于上幻起我的錯覺,妄執以爲是實自我,雖也是從無始來就存在的,但容有少時暫停不起。這兩種俱生我執,既是任運而起的,亦是最極做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要到修道位上,修殊勝的生空觀,方能逐漸的除滅。
所謂分別我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內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別,方得生起作用,且唯是第六意識所有的。但這同樣有兩種:就是緣邪教所說的五蘊相,本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別以爲是我;或緣邪教所說的影像,更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別以爲是我,這兩種分別我執,因是虛妄分別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入初見道的時候,見到無我的真理,立刻就知其我不可得,我的妄執也就除滅。
所謂俱生法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內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便能任運自然而起。但這亦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對這我相緣得更爲精細,實際與上所說的俱生我執,大體是相似的,不過不了解賴耶是相似繼續不斷的緣生如幻的假法,而妄以爲它是具有固定軌格的法體。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續存在的。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六人、十八界等相,不知這是心識之所變現的,而在上面生起實法的觀念,妄執以爲是實有法。這兩種俱生法執,既是任運現起的,亦是最極微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定要到初地至十地的修道位上,修殊勝的法空觀,方能逐漸的斷除。
所謂分別法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內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別,方得生起作用,且這亦唯第六意識所有。但這同樣的有兩種:就是有的緣小乘教法所說的蘊、處、界等的諸相,不知它的假有無實,而意識妄想分別以爲是實在法;有的是緣外道所說神我等的影相,不知它的根本不可得,而意識妄想分別以爲是實在法。這兩種分別法執,因是虛妄分別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登地入于初見道時,見到諸法的真理,了知諸法不可得,法的妄執立刻除滅。
有了如上的我法二執存在,自然就形成兩大障礙來。這話怎講?謂由我執爲主體,就有煩惱障礙涅槃的煩惱障現前;若由法執爲主體,就有覆蔽前境障礙菩提的所知障生起。這二執二障,可說是向無上佛道前進的最大絆腳石,亦是轉凡成聖的最大障礙,如不撲滅這二執二障的阻力,不但使你不能向覺道安然前進,要想轉凡成聖亦是不可能的。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定要斷除這二執二障!
發起初心歡喜地 要想斷除二執二障,必須修習我法二空觀智,但能修習這個觀智的,唯有第六意識可以擔任,因爲第六意識確有負起返入聖流的能力。怎樣著手修習
最初徙觀行位修生空觀,到達七信位的這個階段,其觀行發生相當的力量,漸次能伏分別我執,令其不再生起妄執,不過還未做到盡伏;一旦進入八信位後,開始修法空觀,經過十住、十行、十同向的叁賢位,到了加行道的階段,觀力增強能夠降伏盡淨,從此可以使他不再現行。
行者在加行位上,繼續修四尋思觀,抉擇諸法法性谛理,到了加行究竟時,就舍差別的事相,實證平等的真如,入于見道而證初歡喜地,成爲聖者菩薩。但這不是簡單所得的,而是經過多劫的勤修,現在始得斷除分別障種。證得一分真實轉依,親自體悟真如妙理,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對于自己的將來成佛,已經得到無畏的決定忍可。其時內心中的歡喜,真是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名爲歡喜地,又名爲極喜地。于此地中,具有入地心、住地心、出地心的叁心。所謂初心,是指初入歡喜地的一念心,就在這個初入心位,就能斷除分別我法二執。到這時,一心求證的真如,已由根本無分別智體證到。
菩薩行者在未登地以前,不論怎樣修行,因爲是以有漏第六識而修,其有漏的聞思修慧,雖能發生一股力量,漸伏分別所起二障,總還是個異生性,居于凡夫的地位,定要到世第一後心,運用高度的智慧,徹底斷除異生性,而完成了聖人性,始得入于聖者位。小乘在見道位的時候,固亦證悟了諸法真理,但他們所證的只是生空理,對于法空理還未體驗到,可是菩薩所證到的,不特是生空理,就是法空理,亦明確見到,所以遠遠超勝于二乘。小乘證得生空理後,只能成就自利行,並不能從事利他,而菩薩證得了生法二空理,因爲自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不特成就自利行,且積極的去完成利他行,這當然又不是小乘聖者所及的。正因如此,所以生大歡喜。地是可踐履的意思,其性極爲仁厚,不論受到怎樣的壓力,都不會有不愉快的表現。又名能持,意顯到了初地這個階段,有個特殊的力量,能持無量的功德。亦名能載,如大地的能夠荷載一切,意顯初歡喜地的菩薩,有股雄厚的力量,能荷無量的法門。複名生成,意顯登地以後,能夠生成無量因果。更名可依,意謂此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
地前加…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