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位上的行者所修加行,雖亦能正觀察諸法,但因還是屬于有漏的,同時又還沒有能夠離相,未得實證諸法的真實義,所以妙觀察智不能現前,入于初地以梭,不特體悟諸法真如妙理的無漏根本智生起,就是觀察萬有諸法差別相的後得智亦現前,所以開始發起妙觀察智,這智定與無漏六識及遍行等相應而起,名爲妙觀察智心品。
俱生猶自現纏眠 入初地時,雖斷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但出觀位的時候,由于有漏識的依然生起,還不能做到無漏的一味相續,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猶仍不時的現前,所以說“俱生猶自現纏眠”。缰就二執二障的現行說的,就是它們的功用現起時,還有一股相當的力量,纏縛著聖位上的聖者有情,使他們仍然感到有點不大自然。眠就二執二障的種子說的,就是它們潛在的力能,隨逐衆生眠伏在藏識中,隨時隨刻會發生現行活動。基于以上理由,所以稱爲隨眠。登地的菩薩,爲什麼還如此
原因在于初登聖位的菩薩,所有無漏的觀行智力,未能深入而還很薄弱,有漏無漏仍然相互間雜的生起,所以俱生二執的種子猶自眠伏不動,俱生二執的現行猶自現起未滅,未能得到真正純無漏的境界。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意識于入初歡喜地時,雖已開始得到轉依,但還沒有達于圓滿,原因就是俱生二執種現,猶還相間而得現起活動。但是不論什麼事,只要繼續向前進,總會達到更理想的成績,所以登地以上的菩薩,不是停止在所得的位次,但在自己的本位,仍積極的修真如觀,經過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就可到達化染爲淨,從漏無漏的相間,到達純一不雜的無漏,轉下品的妙觀察智,成爲中品的妙觀察智。
遠行地後純無漏 這是正明意識的轉依。行者在不斷的修真如觀中,從二地到七地的這個階段,所修的還是有相有功用行。所謂有相,即對諸法作有相觀。因爲行者這時的修行,對諸有爲相深深厭惡,不能安住在無相思惟中。所謂有功用行,就是在修觀行中,不是任運自然的,而是要加功用行,才能于所修的得到相應。到第七遠行地時,工夫進了一步,成爲無相有功用行的後邊,強而有力的俱生我執,逐漸的子以摧毀,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爲中品妙觀察智。此中所謂無相,即對諸法作無相觀。第六現前地的菩薩,雖也能作無相觀,但還沒有到達純粹無相的地步。悟入第七遠行地的聖者,不特能作無相觀,且能長期的無間的安住無相觀中,但還是有功用行,未能在無相住中,舍棄有加行的功用。因爲如此,所以稱爲無相有功用行。再由遠行地繼續向前進,進一步踏入第八地的無功用行,經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空地,直至等覺金剛心的這一階段,由于我法二空觀智的更爲加強,俱生法執亦子斷除,于是中品妙觀察智轉爲上品妙觀察智。
從這個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遠行地實爲轉依的重要關鍵;向前它可承上有相有功用行,而達無相有功用行,善修無相觀行,長時無問的安住于無相上,到了無相的邊際,其觀智的工夫,遠遠的超過世間二乘道,二乘是遠不及遠行地菩薩的。向後它可啓下無相無功用行,雖還不能做到像八地菩薩那樣的任運現起無功用住,但第八地無分別智的任運相續,畢竟還是由于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而來,沒有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怎麼會有第八地的無相無功用行?八地菩薩的無分別智,既然能任運相續而起,一切煩惱永不能動,方得名爲純無漏道。不過由于耽著無相的寂滅,雖諸煩惱不能傾動,但還不能無功用行的去饒益利樂有情而已。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是說明果德。所謂觀察,就是指的妙觀察智,意顯此智善能觀察萬有諸法的差別,善能運轉利用無礙的辯才,善能覺悟一切的有情,善能利樂一切的衆生,共功用的殊勝,真是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一切有情,可說完全由于運用這個智慧,假定沒有這個智慧,化導衆生是很難的,所以名爲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業用,大體有叁大特點:一、圓,圓是圓滿的意思。謂到第八不動地後,第六意識轉成純一清淨的無漏妙觀察智,其體具足一切功德,無欠無余的成爲最極圓滿的。一一、明,明是光明的意思。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光輝燦爛的,能夠明照一切的一切。叁、淨,淨是清淨的意思。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無漏清淨的,任何一個染法,都不與之相應。好像中秋夜晚的月亮,體圓明增離垢,照臨大地格外來得分明。當知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照臨叁千大幹世界,不但明顯的地方可以照到,就是幽暗的地方亦可照到,真是所謂無有一處不照矚的,所以稱爲照大幹。
佛經中所說的叁千大幹世界是這樣的:一個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叫做一個小世界,等于現在所說的一個太陽系。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大幹世界。在大幹世界上加上叁千兩宇,表示大幹世界是從小千、中千、大幹叁種之所合成的,而這叁千大幹世界,就是一佛所化國土。諸佛是無量無邊的,大幹世界當亦是無量無邊的。就佛的度生功能言,不只可度一個世界的衆生,而是可度無邊世界的衆生,但因各個佛的度生因緣不同,所以經中但說一佛化度一個大幹世界。
八地以上的菩薩,于相及土皆已得到高度的自在,能夠示現種種的身形,度化各類不同的衆生,到佛的最高果位,一切功德皆已圓滿,一切智慧皆已成就,所有威力悉皆無邊,所轉成的妙觀察智,圓滿遍照大幹世界,固然不成問題,說法度諸衆生疑惑,使皆得到一切利樂,自更不成問題。接著所要說明的,就是妙觀察智所要觀察的,究竟是觀一些什麼
現據成唯識論,略說叁點如下:
一、行者在長時期的修智過程中,一旦得到無漏智的現前,直接親證平等不二的諸法真如,是爲觀察諸法自相。自相,是真如法性的木有狀態,不與其他東西發生任何牽涉關系。親證了諸法真實性後,又複體認千差萬別的諸法共相,原來彼此有著極爲深切的關系,不如諸法自相那樣的單純。以較通俗的話說: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堅爲自相,水以濕爲自相,火以熱爲自相,風以動爲自相,色以變礙爲自相,受以領納爲自相,想以取像爲自相,行以造作爲自相,識以了別爲自相,慧以知爲自相。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真可說是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諸法亦有共相:如說無常性,這是遍攝一切有爲法的,就是任何一個有爲法,沒有不是生滅無常的,所以無常是一切有爲法的共相。又如說一色法,這是遍攝顯色形色的一切色的,亦即凡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的色法,沒有不包括在色中的,所以色法是一切顯形色的共相。對于這些自相共相,認識得清清楚楚的,是妙觀察智的功用。成唯識論說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正是指此。
二、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一切無量的定門,一切所發生的功德珍寶。如以一心攝觀無量事相,統歸于一真如理,或以極少的文字,攝持衆多的意義,並且使之不散不失,是爲總持的意義。修習禅定的行者,從不斷的修學練習中,得到心一境性的不向外馳散,是名爲定,如何得彼禅定,亦不是簡單的,定要有其門入,其作禅定之因的,是爲定門。修學總持及修習定,必然都會發生無量珍寶,絕對不是空無所得的,但這所得的珍寶,不是世間所重的財寶,而是出世的行者,所極重視的功德法財。如由定所得的各種神通,由總持所得的四無礙辯,皆是出世的功德法財。成唯識論說的“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正是指此。
叁、妙觀察智統攝如上一切,得到四無礙解及諸神通,于是不但具有無量慧辯,而且亦具無邊威力,所以能在大衆法會中,現起無邊的作用,如爲大衆宣說妙法,示現各種教授教誡,斷諸衆生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方便善巧無有違失。因得妙觀察智的佛菩薩:不是無關痛癢的說說,而是將所得的實際經驗,無保留的告訴衆生,衆生得到實際經驗的入指點,自然獲得廣大利樂。成唯識論說的“于大衆會現無邊用,說法斷疑有情獲益”,正是指此。
叁 第七識頌
1 有漏雜染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
第六意識已經講完,現績講第七末那識。末那是印度話,中國譯之爲意。以思量爲它的性相,這到下面會要講到。由于它爲第六識所依,所以特地名爲意根,但亦可以名爲意識。唯與第六意識不同的,因第六意識的得名,是約依意根生起說的,就是依意之識名爲意識,乃是所謂依主釋。但第七末那名爲意識,是約意即是識說的,不論是識的業用和識的自體都即是意,與第六意之識的意識,當然有著極大的不同,此是所謂持業釋。例如藏識,識就是第八識體一般。第六與第七兩識得名的差別,原因在此。
經論中把第七名意不名意識者,大概約有下列幾種原因:一、恐與第六意識相互混淆;二、末那雖同時也可以名心,也可以名識,但積聚的心義,了別的識義,不及第八識和前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爲任何識所不及;叁、末那是第六識的近所依,就是第六識從于所依之根名意識,好像前五識依于眼等根,從它的所依名限識等,而所依根之意,即是第七末那識。由于有這一二個原因,所以第七特名爲意。
關于第七識生起所應具備的緣,在頌文中也沒有說到,現在特先略爲說明,依照唯識論中所說,末那生起所須具備的緣,在諸識中是最少的,只要根本依,作意及自種子的叁緣,若加等無間緣的開導依,就成四緣而生。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實就是第七識的所依,因爲第七依于第八才得生起的。瑜伽論五一說:“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不特如此,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又爲第七識的所緣,因爲第七識緣于第八識見分而執爲我的,對法論卷二說:叁思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唯識叁十頌更簡單的說爲:“依彼緣于彼”。頌中的兩個彼字,都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關于第七識所相應的受,在…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