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個道理。原因菩薩行者,在向上前進時,雖說相當的吃力,但只要不斷邁進,逐漸推翻不平等的觀念,認清所緣第八見分的真相,識透它不但不是平常所認爲的我,就是看成爲法的觀念亦錯誤,因而不再在我法上計執,平等性智就會慢慢現前,對于整個人生的看法,自然也會子以改變,不致自恃陵他的將自他對立起來。
不過,從有漏轉依到無漏位,亦即所謂平等性智相應位現前,大體要經過叁個階段:一、不論是諸凡夫,不論二乘有學,不論七地以前菩薩,當他們緣于第八識見分,抱持有個我執的觀念,其心必然是有漏的,因而在這階段,稱爲人我見相應位。二、不論是諸凡夫,不論二乘無學,不論是諸菩薩,當他們的法空智未現前時,緣于第八識時,法我執的觀念未舍,因而在這階段,稱爲法我見相應位。叁、到了見道、修這位上,法空智果現前時,緣于真俗諸法,生起平等性智,不特見、修二道位包括其中,就是最高佛果位亦攝其內,因而在這階段,稱爲平等性智相應位。前二位是有漏,第叁位是無漏。有漏位中,第一是染汙位,第二是不染位,因而總共成爲叁位。現在所講無漏清淨位,不用說,是指平等性智相應位。
極喜初心平等性 極喜是簡說,具足應雲極喜地,或說爲歡喜地,亦即所謂初地,爲踏上聖者菩薩的第一階位。這時,“其內心中所得的歡喜,是從來所沒有得過的,是歡喜中的最勝歡喜”,亦即到達歡喜的最高峰,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形容,所以稱爲極喜地。
前講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時,是在入歡喜地的初心,所謂“發起初心歡喜地”,現說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時,同樣是在入歡喜地的初心,所以說爲“極喜初心平等性”。這末說來,可見六七二識,是在同一時候轉依。原因在修行過程中,第七識本身,沒有聞思加行的功用,單憑自己的力量,不能得到轉依,因它本身力量太過薄弱,但六七二識的關系極爲密切,第六不僅是第七所發之識,且亦以第七爲所依根,所以在資糧位和加行位上,唯有運用強有力的意識,修習聞思修叁慧的功行,來推動第七識向上進步,而第六意識所修生法二空觀智,一旦發生相當的力量,給子第六意識上所有分別我法二執,一個極其沈痛的襲擊,使分別我法二執軟化下來,不再頑強的堅執不舍,到了進入極喜地初心時,正式得到見道,契證二空真理,將第六意識所有的分別二執,子以徹底的撲滅,證得無漏體性的妙觀察智,進而以之再影響第七識發生變化,使第七識俱生我法二執,不再發生現行活動,第七識也就慢慢轉成平等性智,其體成爲無漏。不過這時所轉的,還足下品平等性智。在此成爲問題的,就是第七識上除去什麼執障而轉成平等性智的
答:
無功用行我恒摧 行者入于見道,雖得平等性智,但還屬于下品,俱生我執猶仍不時現行,尚未得到純淨無漏,因而必得再從初地開始,繼續不斷的向前進修,務期在登地後的修學過程中,運用意識修生空觀智,才能逐漸的子以摧毀。由于俱生我執的非常頑強,從初地到七地的這個階段,雖說智力也在不斷的強化中,但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摧毀無始的俱生我執。因在這階段所修觀行,還是屬于有功用行,不是任運而自然的,所以當行者入觀時,無漏智現前,使我執的執障,受到相當控製,不起活動作用,但一出了觀時,無漏智不能相續,有漏心又複生起,其我執的執障,自亦隨之而生,證知有功用行的無漏觀智,不能相續不斷的現前。必須登上第八不動地,其時所用的觀行,自然的發生作用,不加絲毫的造作,無漏的生空觀智,也就恒時無間斷的現行,有力去摧毀俱生我執,所以說“無功用行我恒摧”。到了這時,俱生我執永伏不起,其智也就轉爲中品平等性智。
我執雖已恒時爲之摧毀,然而俱生法執,仍然屹立不動,因而到了第八地後,仍得繼續運用第六意識,進修生空觀智與法空觀智,來克伏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上的俱生法執,使其不再發生現行活動。此中應該分別說明的:第六意識相應的俱生法執,在地地中雖已漸伏,、但真正的令其永伏,不再發生現行作用,要到第八地後,至意識相應的俱生法執種子,雖地地中漸斷,但要真正斷盡,要到金剛無間道時,亦即在成無上正覺的前一刹那。而第七末那識相應的俱生法執,不說無功用行的八地菩薩,仍然對它沒有一點辦法,因爲它的現行作用,在地地中或伏或起,直到金剛道時,法空智果現前,方能永伏其現行活動作用。至末那識所相應的俱生法執種子,亦如意識相應的俱生法執種子,要到金剛無間道時,亦即在成無上正覺的前一刹那,方能達到頓斷的目的。到了這時候,第七末那識成爲純淨的無漏,其智是就轉爲上品平等性智,而且做到無窮無盡的長時相續。
染汙的第七末那,到了清淨位上時,轉成無漏的淨識,爲什麼稱爲平等性智?要知末那在因位中,妄執有實我實法,于是在人我上分自分他,在一切法上分彼分此,甚至分疆立界的呈現無限差別,不能做到一律平等,現在既然永除我法二執,轉染汙識成清淨智,以此智慧觀諸自他有情及一切法,自然都是平等無差別的。現據唯識論典,將之納爲二類平等,說明平等性智所以得名平等性智:
一、觀諸自他有情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在這現實世間,所以分自分他,造成各種不同階級,顯示彼此壁壘森嚴,甚至鬥爭得你死我活,各爲自己的利益打算,完全由吾人內心執著有個我,從自我爲中心出發,把自我以外的看成他人,再就自他的校量中,將自我總是看得很高,將他人總是看得卑下,于是形成了人類的不平等,正因人類産生種種不平等的現象,也就爲人類帶來了無窮苦惱和料紛。聖者菩薩修生空觀斷除我執,徹底觀達自他平等,不特認爲人與人間沒有差別,就是一切衆生間亦沒有差別,因而大慈大悲,自然恒共相應,不會再對他人及諸衆生有所敵視或輕蔑,而且發現他人痛苦時,就好像自己痛苦一樣,要平等的拔除他們所有的痛苦,然後內心才能有所自安,見到他人沒有快樂時,就好像自己沒有快樂,要平等的給與他們各種快樂,然後內心才會感到愉快,是爲自他平等。本此說來,可知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完全是建基于人我平等上的,如果沒有這一人我平等的觀念,大慈悲心絕對不會生起的。
二、觀達一切諸法平等、無住涅槃之所建立:在這現實世間,所以分疆立界,認爲這法不是那法,那法不是這法,終日在諸法中,妄分高低勝劣,自己滿意的法,就想占爲已有,自己不滿意的法,就想排除出去,于是不斷的爲法爭奪,也就爲人類造成許多問題,病根還不是由于我人的執著諸法實有。聖者菩薩修法空觀智,了達一切諸法原是如幻如化的,根本沒有什麼染淨勝劣的差別,當然諸法悉皆是平等的。觀一切染法的如幻如化,了知沒有什麼可怖畏與厭患的,由是雖經常的住在生死世間,但不爲世間生死所染,仍然成就種種的淨法功德;因觀一切淨法的如幻如化,認爲沒有什麼可貪愛與染著的,由是雖經常的住于寂滅涅槃,但不爲寂滅涅槃所限,仍然照常的度化各類有情。所以大乘菩薩所證的涅槃,經中稱爲無住涅槃,莊嚴論說不住涅槃。
聲聞緣覺的二乘行人,站在唯識學派的立場說,以生空觀智,通達我空,破除我執,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因沒有法空智的關系,不能悟入法空真如,法執也就無法打破,于是以爲生死是染汙法,會染汙吾人的自心,因而對之深深厭患,恨不得立刻眺出生死,認爲涅槃是清淨法,會使吾人得到解脫,于是對之深深祈求,恨不得立刻入涅槃宮。由于內心有這祈厭觀念,所以念念不忘涅槃的急證,只要自己獲得身心解脫就好,所以不能長期的安住在世間,如法的度化一切有情。雖說他們同樣的可以得到涅槃,但所得的只是無余涅槃,不得稱爲無住涅槃。既不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化度有情,當然失去了像佛菩薩所有的大慈大悲。于諸有情無大慈悲,于一切的染淨諸法,妄起欣求厭患分別,所以雖得無我智,因不了諸法平等,不得名爲平等。二乘之所以不及菩薩,被佛斥爲焦牙敗種,原因可說全在于此。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應觀一切法的平等無差別,方不致于墮入二乘。
佛地經中,說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現在將之引證于下:一、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二、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叁、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四、弘濟大慈平等;五、無待大悲平等;六、隨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七、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這十種平等相,是十地的修果,而且每一地中,都略說平等性,如何修習圓滿,唯有一一地中,所證平等法性,修習得到圓滿,而後佛地所成就的平等性智,始得究竟圓滿無缺。經中在以偈頌別顯平等性智相貌說:“普遍真如智,修習證圓滿”。意謂于初地時,得到平等無分別智,觀到真如等一切平等,但並沒有完成,還得一地一地的修習,使之展轉展轉的增勝,展轉展轉的得到清淨,直到最高的佛地,證得圓滿究竟清淨,同時證到法界一切理事平等,始爲平等性智的究竟圓滿成就。所以嚴格說來,七識雖在因中轉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才得究竟。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明平等性智的妙用。菩薩證得諸法畢竟平等的究竟真理,洞悉人法沒有勝如的差別,了解自他是不二的,于是爲大悲心之所驅使,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化衆生,以此爲基本的動力,再以大無畏的積極精神,充實自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進而隨順所應度化的機宜,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及各種不同的國土,以發展無所不度的大慈悲心,以充實往來不息的無限本懷,以圓成幻化所作的佛事。所以菩薩行者,不但在因中果敢勇毅的舍己爲人,就是到最高佛果亦不忘如何度生。可見佛菩薩的度生,不是暫時而永久的,亦即徹始徹終的,盡未來際的,常無間斷的,運用…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