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方便,以作利有情事。

  如來現起他受用 如來是指證覺的佛陀,所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得名如來。諸佛如來所示現的身相,唯識學上說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的叁種。攝大乘論彼果智品說:“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如是法身或自性身,爲佛所自親證到的,爲佛佛所能互見的,是如來自性清淨本體,常住不變,不生不滅,離諸名相,絕諸言思,雖無色心差別相用,但爲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止。

  又說:“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如是受用身或報身,依于法身而有,法身雖是體用圓滿,但因它是無一切相,衆生所不能見,因此利益衆生的佛事,不得不現起受用身。所以知道有此受用身,是因菩薩所見的諸佛大集會,在這大集會中,爲地上菩薩所見的佛,所以稱之爲受用身。他受用身在清淨佛土中弘闡大法,令大乘菩薩受用大乘法樂。但像這樣所說的受用身,是指他受用身說。

  除此,還有佛的自受用身,這是由佛在無量劫中,修集無量福德智慧,莊嚴法性功德,最後證得大圓鏡智現起的華藏世界海永恒而圓滿的色身,恒續湛然的盡未來際的受用清淨法樂,如是清淨法樂,唯佛獨自受所用的,不特天魔外道所不能知,就是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亦所不能領受得到的,所以稱爲自受用身。如是自受用身,是一切如來的各別自體,微妙不可思議,所居是純淨土。十地菩薩都不能享受到的清淨法樂,始從自己的平等性智中,示現微妙清淨功德身,專爲教導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輪,合其斷絕疑網,受用大乘法樂。

  論中又說:“變化身者,亦依法身現起”。像釋尊在印度的八相成道就是變化身。最初從兜率天內院示現沒相,示現來到人間受生,示現享受世間五欲之樂,示現臉城出家去修行,示現到外道的地方修諸苦行,菩提樹下證等正覺而得成佛,在鹿野苑等轉大*輪,最後到拘屍那入大涅槃。此變化身,不但示現八相成道,還能生起種種變化身事,所以生起種種變化身事,目的爲了利樂一切有情,有情是有種種不同身相的,所以不得不現起種種變化身,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化度初發心的菩薩、聲聞等二乘人,並及在異生位的衆生,令其善根成熟,不生叁惡趣中,進而脫離叁界,得到生死解脫。

  自性、受用、變化叁身的身字,是體的意思,亦依的意思,或衆德聚義,有這種種意思,所以總名爲身。自性身,是佛親所證覺的,佛佛互見的,常住不變的,他受用及變化二身,隨機所見差別而有變化。這是從隨所見而推論到佛的本身以及徙他所見不同,立有叁身差別。

  十地菩薩所被機 諸佛所有的他受用身,專爲地上聖者菩薩所示現的,亦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得見。地上菩薩既有階位不同,佛就隨其諸地不同,所現起的他受用身,固然有著勝劣差別,所現起的清淨佛土,也有廣狹多少不同。如爲初地所現的是百丈身,坐在百葉蓮華上,宣說布施波羅密,爲二地所現的是千丈身,坐在千葉蓮華上,宣說持戒波羅密,爲叁地菩薩所現的是萬丈身,坐在萬葉蓮華上,宣說忍辱波羅密,乃至爲十地現百萬億丈身,坐在百萬億蓮華上,宣說智波羅密。

  所謂十地菩薩是:初證二空理的名歡喜地,遠離戒垢的名離垢地,得殊勝定的名發光地,能燒二障的名焰慧地,智功超越的名難勝地,勝智現前的名現前地,功用至極的名遠行地,衆惱不動的名不動地,得無礙智的名善慧地,蔭蔽一切的名法雲地。這個他受用身,雖是如來現起,但不是如來親自所受用的,而是登地的十地菩薩所受用的,可說這是如來所覆被的當機衆。

  如來現起的他受用身,爲什麼獨被機于十地菩薩

  因爲要到十地菩薩,才夠資格見到如來他受用身,至于地前菩薩、二乘聖者、五趣有情,是佛變化身所要化度的對象,不能見到佛的他受用身,不能聽到佛的圓頓大教,所謂“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正是指此。

  四 第八識頌

  1 有漏雜染識

  性唯無覆、五褊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本頌的頌文,已講七轉識,現續講第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爲輪回的主體,亦縛解聯系者。爲唯識的中心思想所在,可謂極爲重要。有人說:唯識講的第七識,是爲建立人生論,或是建立人生觀;唯識講的第八識,是爲建立宇宙論,或是建立宇宙觀。宇宙觀與人生觀,確爲世間一般學說,特別是哲學所要建立的,佛法對之當不忽視。從全體佛法看,佛法是不是有木體說,學者間有著不同觀點,暫且不去論究,但唯識學卻肯定第八識爲宇宙本體,原因宇宙萬有皆由第八識所變現的,沒有第八識即沒有宇宙,是則第八識在唯識學,自有其特殊重要性。

  第八識一般總稱爲阿賴耶識,這到頌文會要講到。可是第八識有其不同的意義,所以在唯識論及經典中,本其不同的意義,立有種種的名稱。現舉七種異名如下

  一、所知依,這是攝論開頭就講到的。所知,是指染淨的一切法,而這一切法的所依,就是阿賴耶識,或說染淨一切法,皆依賴耶而建立,所以賴耶又名所知依,論說“阿賴耶識說明所知依體”,就是此意。

  二、阿陀那,這是深密經所曾講到。欲色界的有情生命體,不用說,是由過去業力之所招感。但是作爲生理機構的五根,所以在一期生命中,得以活潑潑的存在,並且引起一種覺受,原因由于阿陀那識的執持,如阿陀那識不執受有色諸根,有隋生命立刻會崩潰,成爲一具無生機的死屍,所以阿陀那識的功能不叮或缺。

  叁、種子識,經論中亦都講到。染淨諸法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而賴耶之所以能變現一切諸法,則是由于種子識,遍能任持有漏無漏種子,假定沒有種子識的偏能任持,能生的諸法種子早就散失,那裏還能變現諸法子

  四、異熟識,這是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真異熟體,叁界五趣四生的有情總果報體,完全是由這異熟識而得。簡單的說:異熟識于善惡業種子,使之成熟,以酬于引業的有情總果報體的真異熟,所以稱爲異熟識。

  五、七,賴耶同時還可啡做心,心是種種積集的意思,有此積集的種子心識,染汙意及前六識才得生起,假定沒有它的話,諸法無有轉變現起的可能。賴耶爲諸法種子積集的處所,也因諸法的熏習,賴耶因之而存在,所以特又將它名之爲心。

  六、阿賴耶,這是第八識的自相,自相和自體的意義是差不多的,第八識所以名爲阿賴耶,就是點出賴耶的自體。關于賴耶的名義,到“浩浩叁藏不可窮”句,再爲詳細解釋,在此暫且不談。

  七、無垢識,這是轉依以後的清淨識,其體是最極清淨的,爲一切無漏法之所依止。此識從證佛果那時開始,一直盡未來際的,都是清淨無有垢穢的,所以名爲無垢識。如有偈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礙,圓鏡智相應”。煩惱所知障垢,悉皆得到永離。

  至于此識生起所應具備的條件,頌中同樣沒有說到,但依唯識學說,賴耶是依四緣生的,就是種子緣、境緣、作意緣、染淨緣,若加等無間緣,則可說爲五緣生

  性唯無覆 此明賴耶識的性別。在叁性中,第八識唯是屬于無記性,而在有覆、無覆兩類無記中,又唯屬于無覆無記性。因第八阿賴耶識,在諸心識活動中,不但沒有受到四根本惑的包圍,亦沒有受到八大隨惑的包圍,無有染汙煩惱蓋覆它,既不障于聖道,亦不蔭蔽于心,所以名爲無覆無記。無記是對有記說的:善因感可愛的果,惡因感非愛的果,如是善惡因果,各有它的自體,可以明顯的深刻的加以記別,所以稱爲有記;此識是異熟果,不能記它是善是惡,在善惡兩類中,無以記別,名爲無記。

  賴耶在叁性的類別中,所以唯是無記而且是無覆,因爲此識完全是酬引業所感招的真異熟的總報果性,不能不是無覆無記的。唯識學者對此,特舉叁大理由:

  一、是異熟性:作爲諸趣生命果報體的,絕對不可是唯善性或唯惡性,假定唯是善性或唯惡性,所謂苦樂升沈的變遷現象,就不可能出現。以人天善趣說,報體假定唯獨是善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善性,不善法沒有機會可以生起,如不善法真的不可能發生,亦即永遠的不作惡,所謂流轉就無法建立。再以叁惡趣說,報體如果唯獨是惡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惡性,善法就不可能生起,如諸善法真的不生,亦即永遠的不行善,所謂還滅亦即無由建立。成唯識論說:“異熟若是善染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爲了建立流轉還滅,作爲諸趣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不得不唯是無覆無記性。

  二、善染所依:從現實世間看,可以明白發現,不論什麼東西,彼此互相對立,必定非所依止。善染是敵體相違的,善法不能爲染法作所依止,染法不能爲善法作所依止,這是任何人所知道的。因而要想作爲善染諸法之所共依,其體不能不是中庸無記性。作爲總異熟報體的第八識,正好是無覆無記的,所以能夠統納一切善染諸法,就是善法來了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惡法來了同樣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成唯識論說:“此識是善染依故”。因而堪爲善染諸法之所共依的無記異熟識,不如敵體的善染二性,你排拒我,我排拒你,不得相互爲依。

  叁、是可熏性:講到熏習,當有能熏與所熏;能熏就是善惡法,接受其所熏的,不能不是無記,因爲任何一個強有力的法,決不容受其他一切法的。唯有中庸無記性的,始可爲所熏處,容受諸法種子,就是善法來熏時,接受善法的熏習,熏成善法的種子,染法來熏時,接受染法的熏習,熏成染法的種子。如是個性嚴格的善惡,好像極香極臭的物體,決定不能互相熏習,就是香的不接受臭的熏習以成臭,臭的不接受香的熏習以成香,唯有非香非臭的物體,才能接受香臭的熏習,成爲或香或臭。第八賴耶識是中庸無記性,所以可爲若善若惡的熏習。成唯識論說:“此識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

  五褊行 此明賴耶識的相應。諸識相應的心所,雖各有…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