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別心,爲內在的精神活動,說它爲人的本體,該不成什麼問題!不然!吾人的意識分別心,刹那刹那的生滅,其變化的迅速,不是身體所能及的,因爲身體雖亦時刻在演化中,但大體看來似沒有變化,亦即爲一般人所不怎樣覺知的,可是意識分別心的刹那改變,吾人隨時可以覺察的,怎夠資格稱爲人的本體?不特如此,吾人的意識分別心,有時想入非非的,越于人性的軌道,引導人們造出種種罪惡的行爲,毀滅生命,毀滅世界,怎可作爲人的實體?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難道一生之中,數十年的爲人,沒有它的實體

  ·當不能這樣說,其爲人的一期生命的實體,就是十理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八所顯示的,亦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爲成人的實體,不能不承認有此第八識。

  一期生命的實體,固然已爲之指出,但這一期的生命,不是結束了就沒有,而是仍有生命繼續而來,形成所謂生命長流,在生命流未截斷前,總是一生又一生的不斷流下去的,而這繼續流演的是什麼

  在粗動的六轉識中,因爲都是有間斷的,沒有一識可以成爲生命流的延續,有的只有第六與第八理證所說相繼不斷的第八阿賴耶識。

  有情生命有著它的流轉現象,除了極少數的斷滅論者不子承認,大多數的宗教家都是承認的,可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推求,生命的流轉固然是阿賴耶識,生命的還滅亦是阿賴耶識,生命的根身執持固然是阿賴耶識,生命記憶力的保持亦是阿賴耶識,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像上所說的一切都無法說明。其實,在阿賴耶緣起說建立前,小乘學派中,于間斷的六識外,早就有了一味恒在的細心說的思想,並且認爲這是生命的本質,爲業果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思想。小乘學派對這細心,雖各提出不同的解說,但到大乘唯識學,就公開的指出是第八阿賴耶。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

  大乘唯識學上所建立的阿賴耶識,不論二乘學者是怎樣的否認,總是無法子以推翻的,因有充分的理由可爲證明。賴耶既然決定是有的,它的行相及其意義是什麼,還得進一步的加以說明,以加強對于它的理解,如不明其行相及意義,要想小乘學者就此接受賴耶說,仍然是有相當困難的,所以現在特爲點出。

  浩浩叁藏不可窮 阿賴耶是印度話,中國譯爲藏,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叁義,頌文說的叁藏,就是指此。正因具有叁藏義,所以特名爲藏識。

  所謂能藏,是說此識能含藏前七轉識無量劫來所有善、惡、無記諸法漏無漏的種子,亦是能持漏無漏色心諸法的種子,令其曆劫不壞的意思。由于那些種子是其所藏的,所以稱此第八識爲能藏。譬如庫藏,能含藏一切金銀寶貝財物,望于所藏的金銀寶貝財物,說爲能藏。

  所謂所藏,是說此識爲一切雜染等法所依的處所,換句話說,就是前七轉識的現行諸法,熏其種子在此識中,令諸種子得有收藏的地方。由于轉識現行是其能熏的,所以稱此第八識爲所藏。譬如庫藏,是一切金銀寶貝財物所依止的地方,由諸寶物能覆藏庫藏,庫藏名爲所藏。

  攝大乘論講記說:“傅承護法學的玄奘門下的基測二師,對能所藏的說法,也有不同。基師約現行賴耶說:現行能執持種子,賴耶是能藏,種子是所藏。現行賴耶又受諸法的熏習,能熏的諸法是能藏,所熏的賴耶是所藏。測師約種子說:種子能生現行,種子是能藏,諸法是所藏。現行熏習種子,諸法是能藏,種子是所藏。他們從種識差別的見地,所以各取一邊,固執不通。依無著世親的見解看來,應該在種即是識的合一的見地去解說,並且也只有一重能所,本識是因性,雜染是果性”。

  所謂執藏,是說我愛執藏。原來吾人的心識活動中,有個具有情愛的第七染汙意,緣于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恒時將那見分愛執爲我,所以說爲我愛執藏。“我有整個的,一味不變的意義。衆生位上的阿賴耶識,雖不是恒常不變的無爲法,但它一類相續、恒常不斷;染末那就在這似常似一上執爲自我,生起我見。這本識是我見的執著點,所以就叫它作阿賴耶識”。

  雖說具有如上的叁藏義,但在後代唯識學,特別是護法唯識學,是以執藏爲賴耶的正義,亦即賴耶所以得名爲賴耶,全由執賴耶爲我而來,如果第七煩惱障即我愛執不現行時,阿賴耶識的名稱就失去,可見我愛執藏的過失是怎樣的重大!但“初期的唯識學,賴耶重在攝藏的種子識;後來,才轉重到執藏這一方面”。

  浩浩廣大無涯貌,是形容賴耶行相的深廣無涯,而所緣是無量無邊的遍諸法界。不可窮爲不可窮盡的意思,是形容賴耶行相的極爲深細,不但無性者不能窮其底蘊,就是二乘亦不能善巧通達,能夠子以圓滿透視的,唯有一切智者的佛菩薩。因爲賴耶是萬法的根本,凡聖的源頭,一乘的行門,遍廣莫能測,淵深不可窮,當然不是凡愚所能體認的。經說:“阿賴耶識雖種種變現,而性甚深,無智之人不能覺了。譬如幻師幻作諸獸,或行或走,相似衆生都無定實;阿賴耶識亦複如是,幻作種種世間衆生而無實事,凡夫不了妄生取著”。像這樣的義理無窮,妙用無量無邊,所以特別形容此識浩浩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爲風 行相徽細的第八識,如大海一樣的有著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沒有一個種子不能爲其之所含藏,所以形容它如極深的深淵。如是浩瀚廣大,不可采測的深淵,一旦遇到根境諸緣的狂風,猛然來鼓動擊發,其識海中所含藏的諸法種子,就會與外境諸緣和合,現起七轉識現行的波浪來。波浪的是否洶湧澎湃,問題全看吹來的境風是多是少。如有一種風起,就有一個波浪發現,如有多種風起,就有千萬波濤,于大海中騰躍不絕。因波濤的生起,由于風緣的多少,所以唯識叁十頌說:“如波濤依水”。藏識猶如海水,轉識猶如波濤,吹拂的風猶如境緣。在于轉識波浪的生起,是久是暫,是多是少,全看吹來的境風以爲決定。假定諸識的具緣完全現前,七識的波浪可以同時騰躍,假定只有某一識的境緣具備,就唯某一識的波浪單獨生起,假定有兩個識或叁個識的境緣具備,就有兩個識或叁個識的波浪現前,所以唯識叁十頌說:“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其實不但五識如此,前七轉識皆是如此。

  密嚴經卷中說:“賴耶及七識,有時而頓生,猶如海波浪,風緣之所動,洄複而騰轉,無有斷絕時。識浪亦如是,境界風所擊,種種諸分別,自內而執取”。楞伽經卷一偈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此皆說明賴耶識中含藏諸法種子,爲諸轉識現起的親因緣,萬有諸法的生起,皆從此識爲根本,賴耶又名爲根本識,原因在此。不過在此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七轉識的波浪現起,是由第八識所持種子而起諸識的波浪,並不是賴耶本身現起諸識波浪,如說是賴耶本身起諸識浪,但有賴耶就是以生起諸法,還要更立諸法種子做什麼?

  藏識大海本是湛然常住的,但因境風的所轉,于是識浪如波濤一樣的剩躍起來,且其水波風浪在種現相生相熏的情況下,沒有一刻停止的時候,不知識海之中,何時始不揚波

  其實亦很簡單,只要通達心境皆空,不爲境界風動,識海自然趨于湛寂,諸識波浪自然不起。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阿賴耶識的自相已說,阿賴耶識的業用當說。業用是每個心識都有的,阿賴耶識自不例外,不特如此,而且賴耶業用,是極爲殊勝的,如沒有賴耶的殊勝業用,宇宙人生的一切都談不上。此識業用,大概類別起來有五:一、受熏;二、持種;叁、內變根身以爲正報;四、外變器界以爲依報;五、去後來先爲真異熟報體。

  受熏 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受前七轉識的熏習。前七轉識的現行活動,不是長時期的不停,而總是才生即滅的,雖則是那樣生滅不居,但它能熏成自己法種,而此阿賴耶識,接受它的熏習,所以現行活動,雖已滅入過去,但所熏成的種子,保持在賴耶識中,後來一旦遇到緣時,複從種子生起現行,是以一切過去的經驗事實,吾人皆能記憶不忘,完全由于賴耶受熏,所以我們現說賴耶爲記憶的保持者。還有吾人過去所造的善染諸業,植其勢力在阿賴耶識中,在沒有受果報前,總是曆劫不失的,現實生命果報體,由于能感的業力有盡的時候,其所感的異熟果報,自不能長期的住在世間,但因其他的業種,又趨成熟的關系,以此成熟的業力,複感余生的異熟果。像這樣的,前異熟果既盡,後異熟果複生,生生不已,展轉相續,因此生死的流轉,沒有窮盡的時候,當知皆由阿賴耶識的受彼熏習。再如出世的叁乘聖道,由于聽聞最極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熏成清淨無漏種子,而這聽聞正法所熏成的出世清淨心種,亦是由于阿賴耶識接受它的熏習,以賴耶爲所依的。假定沒有阿賴耶識的受熏,這一切的一切都談不上。

  現在所成爲問題的,就是在諸識中,爲什麼唯有賴耶能夠受熏

  依唯識說,可以接受熏習的,須具備四個條件:一、堅住性,就是始終;類相續,其性質沒有變來變去的轉易,如果轉易變動而不堅住,不能維持其所熏的種子,但能具備這個條件的,唯有性恒一類的賴耶,不但轉易變動的前七轉識不能受熏,就是聲風等的色法,亦不是受熏之處。二、無記性,就是平等無所違逆,其性是要無覆無記,方能接受熏習。如其本身是強勝的,不能容受其他的法,當然不可成爲所熏。因爲勢力強勝的法,像含有高度猛烈香氣的沈麝等香,決不能容受其他的香氣,所以善法不能接受染汙熏習,染法不能接受善法熏習。賴耶是無覆無記性的,其本身的勢力劣弱…因而善法來熏就接受善法熏習,惡法來熏就接受惡法熏習,所以是受熏處。叁、可熏性,就是自在爲主,其性不是堅密常住的。如心所法,是依心起,不能自在作主,當然不是受熏處,而無爲法,常住堅密,好像頑石一樣的不受水潤,自亦不是受熏處,所以真正可接受熏習的,唯有自在爲主而性又不堅密的阿賴耶識。四、與能熏…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