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屬。界指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地指九地,就是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于中五趣雜居地是屬欲界,余四地是屬色界,後四地是屬無色界。欲界所以稱爲五趣雜居地,因在這界中,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的五趣有情,共同混雜而居的,不是那類有情獨住,不同上二界唯是天趣有情所居。

  眼耳身叁 是指五識中的眼識、耳識、身識的叁識,不是指五根中的眼根、耳根、身根的叁根,因這叁根與舌根、鼻根的五色根,不唯居在最初的二地,而是通于欲、色二界五地所居的,如認爲是眼耳身叁根那就錯了。

  二地居 是說如上的眼、耳、身叁識,唯可居住在五趣雜居地及離生喜樂地的二地,到了二禅以上的諸地,由于禅定工夫的愈爲深入,既沒有粗細分別的尋伺,又不再認取外在的境界,不但鼻舌二識不再發生活動作用,就是眼耳身識亦不發生活動作用。

  在此或者有人要問:五識既已完全不再現前,爲什麼還有五根的存在

  原因在于色界有情,雖已離去粗重的體質,但還有其色身的存在,爲莊嚴自己的身相,—使;身相的圓滿無缺,所以五根完整的具有,並不因識不起活動,連莊嚴身相的五根也沒有。

  欲界五趣雜居地的有情,完整的具備八個心識活動,這在人類有情的我們是知道的,可是現在成爲問題的,就是鼻舌二識爲什麼唯是欲界所系而不爲色界初禅所系?原因到了初禅以上的有情,經常在靜定中以禅悅爲食,再也不像欲界有情那樣的,要以段食維持生命的延續,而香味二境唯是屬于段食所有,他們既不受用段食,香味二境當就沒有,沒有所緣的香味二境,怎麼會有鼻舌二識

  因爲鼻舌二識是緣香味二境而發生活動的。

  總之,這句頌文是明五識活動所能到達的地方,鼻舌二識唯能在一界一地起活動作用,眼耳身叁識則能在二界二地起活動作用,是爲五識界、地系屬的差別。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這兩句頌是明五識所相應的心所。心所究作怎樣的分類?共計究有多少個心所

  在學者間當有不同的論說。但後來爲一般學者所常稱說的,在小乘是依世親俱舍論所說的四十六個心所法,在大乘是依諸唯識論所說的五十一個心所法。于此五十一個心所法中,與前五識所相應的,只有其中叁十四個,如頌文所列出的幾類。在未說明這些心所相應前,先將心所的定義略爲一說。

  心所究是指的什麼?依它的原始意義,本爲心的形容詞,並不合有所謂心所的意義。心所法說,是後起的,到阿毗達磨時代才有。我們現在所說的心所,古譯佛典譯爲心數,或譯爲心法。到奘公新譯以後,始被譯爲心所有,或譯爲心所有法。所以其後在中國弘揚俱舍以及唯識的學者,皆用心所這個名稱。

  心所是什麼東西

  ,與心的關系又是怎樣

  這是我們其次所要采究的問題。心所是存于心中而又與心結合的。入阿毗達磨論說:“心所者,與心相應,存于心中”。法集論注說:“結合心中,與心不離,故名心所”。大毗婆沙論說:“問:何故名心所

  答:是心所有故”。俱舍光記說:“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應言心所有”。成唯識論則說爲:“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名心所”。顯揚聖教論更說:“心所有法者,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

  所謂恒依心起,是說心所一定恒恒時依于心王而生起的。所謂與心相應,是說心所一定要與心王相應不離的。所謂系屬于心,是說心所一定存在心中屬于心所有的。這末說來,可以知道:心所不但是與心俱存的,亦是與心相應而存在的。因而心所法,又被稱爲心相應法,顯示心心所的關系,具有相應的意味。心所法的說法,固然存于一切部派之中,而相應的意義,在諸部派問亦大體類似,沒有什麼重大不同的說法。相應是什麼意思,留到第六識頌中“相應心所五十一”的一句,再爲詳細解說。

  八識心王所以各有它的相應心所,論中舉喻說:譬如古代統治國家的國王,絕對不是所謂孤家寡人一個,必定還有很多輔佐的大臣,協助國王治理這個國家,因而所有各部門的臣幹,不但要受國王的管轄,且要聽任國王的指揮,與國王采取一致的行動,國王出入有什麼活動,做臣子的定要追隨在國王的左右,很親密的與王相應不離。心王與心所的關系也是如此,心王假定沒有心所爲之助力,是不可能作善或作惡的,其所以造作種種的事業,可說全由心所助成,心所在精神活動中的重要可知。是以佛法行者,發心研究唯識義理,對心所的意義,不可不作一番采究,否則,精神活動的領域,不能爲你全部掌握。

  遍行 是指作意、觸、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不但各有各的體性,並且各有各的業用。遍是周遍的意思,行是遊履的意思。就主體的心識活動說,不論那個心識的生起,一定與之同時相應俱起,所以稱爲遍一切識。因這五個心所,是諸識的根本助伴,余心所法或有不與心識相應的,但這缺一不可,缺了識即不生。不特與諸心識相應,與余心所亦相應的。就廣大的空間說,此五心所可以周遍遊履叁界九地的一切地,沒有那一地沒有它們的活動,所以稱爲遍一切地。就叁世時間說,此五心所可以周遍遊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時,沒有那個時間沒有它們的活動,所以稱爲遍一切時。就倫理價值說,此五心所可以周遍遊履善性、惡性、無記性的一切性,沒有那一性中沒有它們的活動,所以稱爲遍一切性。正因如此周遍遊履,循環往來,無有休息,所以名爲遍行。

  作意:“粗淺的說,此作意即注意,深刻的說,根境和合時,心即反應而起作用;由于心的警動,才發爲了別的認識。此心的警動、反應,即作意”。依唯識說,這作意心所,不但在現行位上,有令現行心趣于所緣境的功能作用,就是在種子位上,便能警覺令一切心種子變起現行的力量。例如衆人同宿一室,外面忽有盜賊進來,內有一人睡得不怎麼熟,警覺性亦來得特別高,此時這人自身,雖還躺在床上,已能警覺他人,使之應時而起,不致爲賊所乘。當知作意心所,就是俱此功用。小乘順正理論說:“引心心所令于所緣有所警覺,說明作意,此即世間說爲留意”。入阿毗達磨論說:“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即是引心趣境爲義,亦是憶持”。界身足論說:“心引、隨引,等隨引,現作意、已作意、當作意,警覺心”。成唯識論卷叁說:“作意謂能警心爲性,于所緣境引心爲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合趣境故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其他諸唯識論所說尚多,茲不一一具引。原來吾人對于境界的體認,有時不一定能集中精神去注意或留意,以致對于境界不能認識清楚,在這情況之下,作意開始執行它的任務,警覺心念專注到所取的境界上,認清自己所要認識的境界,不可有絲毫的大意或忽略,是爲作意唯一而又最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所以大小乘的論典,特別著重說明它的警覺性,就是警覺于心,喚起心的注意,名爲作意。

  觸:觸是觸對或接觸的意思,就是通過所依根接觸所緣境生起認識時,在心理上最初發生的一種反應作用,亦即是指一般所說的感覺。經中說爲六觸,是依感官不同的感覺以區別的。他是根境識叁和合而有的,因爲根境識叁的和合,不論觸對那一種境界,必有一種心理的反應,當知這就是觸。雜含卷八說:“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二逗時的觸,根是感官,境是對象,識是主觀認識,換句話說,通過根境與識接觸,是名爲觸。這叁和合觸,是觸的基本。可是在此成爲問題的,就是叁和合觸,亦即所謂感覺,是指根境識叁和合的當體

  還是叁和合所生的觸

  依經部學者說:叁和合的當體即觸,離了根境識叁,沒有觸的作用。成實論卷六說:“此觸不異叁事”。再者,觸因爲是識與所緣接觸的狀態,不是在識以外的觸,所以該論接著說:“識在緣中,是名觸”。依有部說:叁和合本身不能說是觸,觸是由叁和合所生起的,另有它的自體,別存于識以外。至經部說叁和合是觸,有部認爲這是假法,至從叁和合而生起的觸,是爲實法的心所之觸。順正理論卷二九說:“觸有二:一、假;二、實。所言假者,謂叁和觸……所言實者,謂心所觸”。接著又說:“經中有二種觸:一、叁事和合觸;二、叁事和合故觸。故知觸二種:一有自體,二是假名”。唯識學者的意見,如成唯識論卷叁說:“觸謂叁和分別變異,合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如有部一樣的,承認叁和之外,有觸的實自體。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說:“觸謂依叁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爲體,受所依爲業”。可見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能順生于受,爲受想思等所依,如受的緣境,不是漫無標的的,是要領納觸所緣的境相怎樣,才能生起苦樂不同的感受,亦即所謂情緒。

  受:受是領納的意思,爲吾人的情緒作用。這與前面所說的觸,有著極密切的關系。但這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抑次第生起的關系

  在學者問又有不同的論調:有部認爲是同時存在,其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經部本于叁一事和合觸,觸緣受”的經說,認爲它們只有前後次第的關系,沒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因爲受是由觸生的。經中,有的地方說到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的六受;有的地方說到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叁受。于中,眼觸所生受等的六受,是由所依根以區別受;苦受等的叁受,是由受的性質以區別受,兩者的觀點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所觸對的境界,有合自己心意的,有不合自己心意的,有無所謂合不合心意的,于是便産生快樂的,苦惱的,不苦不樂的叁種情緒,名之爲受。因爲受是從觸來的,所以俱舍卷一說爲:“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成唯識論卷叁說:“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佛法所說情緒的叁受,與現代心理…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