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的功能作用,因而此五得與前五識相應。

  善十一 是指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行舍、不放逸、不害的十一善心所。這十一個心所所以皆說爲善,因它們的自體,遠離一切的過愆穢惡,能聚集一切功德,且是白淨無瑕的,並無有遺漏的包括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如真依此實踐實行,不特隨順于諸法正理,且使自他于二世中得益,所以名之爲善。是諸善心所,雖不通于一切識、一切性、一切時,但通叁界九地的一切地,其活動的空間是很廣泛的。

  信:“信是什麼

  心淨爲性,即內心的純潔,不預存一些主觀與私見,惟是一片純潔無疵的心情。有了這樣的淨心,這才能對于覺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衆,能虛心容受”。有部注釋時代以後的各個論書,說明信的定義就是如此。雜阿毗昙心論卷二說:“于叁寶、四谛淨心,名爲信”。俱舍論卷四說:“信者,令心澄淨。有說于谛、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爲信”。大乘唯識學派,說信是善心所。成唯識論卷六舉其定義亦說:“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然信差別有叁種:一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實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于一二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叁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法”。小乘有部雖以信的行相—爲證淨及忍許,大乘唯識卻說有忍可、澄淨、希望的叁種行相,至信所信的對象,唯識與有部,同說是業、果、四谛、叁寶。

  南傳佛教、北傳有部、大乘唯識”皆說信唯是善淨的,但成實論說信又有不同。謂徙發生因講,其信有從癡生與從智生的二種:前者是信六師外道等,後者是對佛等的四證淨信。若從信性質講,其信有善、不善、無記的叁種。可是其余諸派,都說信唯是善淨的。至于外道等的邪信,是作不善心所而別立的。善淨的信心,確是極爲重要的。印順論師說:“世間的事理,如預存主見,缺乏同情,還難于恰當的理解對方,何況乎甚深的佛法子學佛法,要有淨信爲基礎,即是這樣的純潔的同情,並非盲目的信仰……佛弟子對于佛法的不斷努力,一貫的本于純潔無疵的淨信。這樣的信心現前,能使內心的一切歸于清淨,所以譬喻爲“如水清淨,自淨淨他”。這樣的純潔心情,爲修學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發展,所以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以此爲善的,可見佛法的德行,對于真理是怎樣的尊重”!

  一個人果真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不但不會爲疑網之所籠罩,且能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所信仰的事理,並對所追求的事理確信認可,所以論中說信爲欲依,能資勝解。在危難的時代中,在濁亂的人心裏,在德行的鍛鏈內,在向上的要求上,自淨淨他的信德,絕對是不可少的,如缺少了這淨信力,一切功德皆不得成。此信在有部論典中,早被算在心相應法中,而且自品類足論以來,將信說爲十大地法之一,且被說爲是善心所。至信與識相應的關系:南傳佛教說唯與第六意識相應,不與前五識相應;有部及唯識則說與叁界一切善的六識相應,與無記心不相應;舍利弗阿毗昙論所說,則與南傳所說一樣。

  慚:慚是反省自己的自覺能力,從這自覺中,發現自己過去的諸般行爲,確實是有很多不合道德的地方,于是慚恥之心不禁油然而生,認爲像我這樣人格尊嚴的人,怎麼會做出這樣錯誤的事來?于是自譴自責的不敢再行亂來,種種罪惡過非亦即由此而止。論中說這是自增上力,亦即人類的自尊自重。同時,一個真正具有蓋恥的人,不但自己不願自甘墮落,而且高度的尊重真理,對于有道有德的賢善之人,更是極端的恭敬尊重,假定我的行動不合真理,不能如德行高超的人所望,在真理面前固然擡不起頭來,在應尊崇敬重賢善人前同樣擡不起頭來,做人做到如此地步,豈不成爲極大可恥

  這可說是對治無慚的一股動力。所以要想止惡行善,如何尊重真理。如何崇敬賢善,該是爲人自覺應有的特質。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慚謂隨順正理,自法增上所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由此勢力,于諸功德及有德者,恭敬而住”。大乘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爲慚

  依自法力祟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謂依自法尊貴增上,祟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講惡行”。所謂自增上力,在此最爲重要。如一個學佛的行人,自覺自己是最增上殊勝的,由這而得信佛出家多間,假定不修頭陀行而造諸惡業,這對自己是多麼的不適當

  不適當而又仍然造惡如故,這又是多麼的沒有自慚

  人如真有這麼一念慚恥之心在抱,那裏還會造諸惡業

  愧:愧是對世間的公意重視,.亦饑尊重公共的與論。當知在這世間做人,不是你獨自一人,而是有廣大人群的,在群體的共同生活中,必有大家所應遵守的道德行爲。“大家認爲這樣做是合理的,有益于人群的,合乎道德律的,自己就這樣去做,假使社會公共認爲這是不道德的,有害于社會的,不合乎道理的,爲了尊重社會的公論,避免世間的譏嫌,就輕拒暴惡,決不去做世人所認爲不可做的惡事,以免內心時時感到愧疚”。

  尊重世間的公論,就是經中說的世間增上。要知人生在世,如做出罪惡事,在自己或不以爲意,但在別人會因此而批評你、譏笑你、僧惡你、討厭你、诃責你、遠離你,認爲你是;個滿身罪惡的人,想想看,做人做到這樣;豈不感到可愧?由于這念愧疚在內心中發生力量,不但自己不敢去做不道德的事,就是見諸暴戾的人,或是見諸造惡的人,亦不敢與他們往來接近,以免影響自己造下彌天大罪!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愧謂修習功德爲先,違癡等流,诃毀劣法,由此勢力,于罪見怖”。大乘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爲愧

  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謂依世間诃厭增上,輕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無愧,息諸惡業”。因恐愧對世間的人們,所以不這種種的惡業。

  慚愧兩字,不但一般的人們,總是混在一起解說,佛法自阿含以來,亦是常常合在一起說的。阿含在五學力、七財、七力、七妙法等中,都說到慚愧兩字。雜含卷二六說:“羞恥,恥于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慚力、是學力。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這樣的講慚愧,完全是對惡不善法的慚愧。實際二者是略有差別的,即慚重在自己的崇重賢善,愧是對于他人的輕拒暴惡。經說有二白法能救衆生,就是慚與愧,因有了慚愧心,就可斷惡修善,就可超凡人聖。

  印順論師說:“一般人的陷于重重罪惡中,善根力非常薄弱,惟有慚愧的重善輕惡,能使人戰勝罪惡,使善根顯發而日趨于增進。釋尊說:慚愧是人類不同于禽獸的地方,這可見慚愧是人類的特點,是人的所以爲人處”。所以在這世間做人,慚愧兩字應時刻的懷抱在心中,不得刹那頃的遠離!一個人如果無慚無愧,必將永遠陷于罪惡的深淵無以自拔,因它是阻礙吾人向上向善向解脫進展的!

  南傳阿兒達磨攝義論,說慚愧是共善淨心所,常與世出世間的一切善心相應。在有部的諸論典:在法蘊足論的心相應法列舉中,沒有說到慚愧;在界身足論的十大地法等列舉中,亦沒有說到慚愧;到品類足論將慚愧說爲十大善地法,其後一直就成爲大善地法心所,常與一切的善心相應。至慚愧與諸識相應的關系:南傅佛教說唯與意識相應,在五識中沒有的。可是有部及大乘唯識,說慚愧雖與叁界一切善心相應,但並不與無記心相應;至所相應的善心,不獨是意識,前五識亦有,所以慚愧是與六識皆相應的。

  無貪:無貪是不染著的意思,能對治貪著爲它的業用。不論阿含聖典,不論阿毗達磨,都把無貪說爲叁善根之一。南傳阿毗達磨,更把它說爲叁無記因之一。論典對這定義的解說,品類足論卷叁簡單的說:“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貪,是名無貪”。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六說:“雲何無貪善根?不希望名無貪善根。雲何無貪善根

  心堪忍離貪,是名無貪善根。雲何無貪善根?五欲中喜愛、適意、愛色……究竟不貪、不希望、不愛、不欲染、不重欲染、究竟不欲染,名無貪善根”。更簡單的說:“若法不希望,是名無貪法”。

  注釋時代以後的論書對此說明,雜阿毗昙心論卷二說:“于生及資生具壞貪著,名不貪”。順正理論卷一一說:“已得未得境界耽著希求相違,無愛染性,名爲無貪”。大乘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無貪

  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原來世間的一切因果事業,如外財的寶物,內財的生命,家庭的眷屬,世間的名聞,社會的利益,甚至飲食、衣服,種種美境,諸多樂事,對于生命生存,雖說有深切關系,但對它們絕對沒有絲毫染著,決不存有私心的硬要據爲已有,不特不貪一般事物,並且對之深加厭惡,認爲如果有所染著,是就成爲生死毒根,構成生死種種禍患。若能正確了知貪是生死過患,自然就會對它有所厭離,不敢再爲非作歹的做種種時罪惡事。如是就是無貪最大的力能,亦是做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受用。因爲貪欲一離,私心一去,不說對世間萬有無有染著,就是對出世涅槃等亦不取著。修學佛法到了這個程度,那有不得解脫自由之理

  作爲叁善根之;的無貪,右部在法蘊足論的心相應法列舉中,雖沒有直接的說到無貪,但因被含于善根之中,所以亦將無貪說爲心所。到品類足論,揭示無貪爲十大善地法之一,其後有部學者,皆以無貪爲大善地法的心所,常與一切的善心相應。南傳阿毗達磨,說無貪是善淨心,與世出世間的善心及有因的異熟,唯作無記心的一切相應。

  至無貪與諸識相應的關系:南傳佛致說無貪唯與意識相應,與前五識不相應。這默,可說與舍利弗阿毗昙論所說是相同的。小乘有部及大乘唯識,因說無貪常與叁界一切善心相…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