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支。所以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覺是屬于智慧的作用,謂學道的人,五根五力,既然堅固,已入正位,對于這七種覺慧,可以分分隨意運用。一擇法覺支者,觀察諸法,能夠善于覺了,揀別其真僞故。二精進覺支者,修道法時,對于無益的苦行,謬誤不正的行爲,都能覺了故。叁喜覺支者,得到法的喜樂時,善能覺察,不生顛倒。四除覺支者,斷除諸煩惱,然能覺察真僞,不會損失真正善根。五舍覺支者,舍棄所念著的境界,過去既過去,永不追憶。六定覺支者,禅定修成,善能識別真僞,即使是正當禅定,亦不生愛著。七念覺支者,念即明記不忘之意,修出世道的人,要常常注意定慧均等。如果心沈沒而暗昧的時候,應當記住,這應該要利用擇法,精進,喜的叁種覺支,使心清明;假如心識浮動,應當記住,這應該利用除覺支、舍覺支,和定覺支的叁種,使心識靜定澄明。所以念覺支的作用,是調和動靜二者,使他不沈不浮,而適合中道的。
什麼是八聖道分呢?一正見。二正思維。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聖者正也,所以八聖道亦名八正道。由于前面擇法的力量,身心皆趨入正道,所以叫八正道。一正見者,由于覺支的功用,所得的真覺,純依智慧,合乎谛理,沒有錯謬。二正思惟者,見谛理時,與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步步趨入涅槃正路。叁正語者,修行人至此,不惟心無邪思,更以無漏智,不發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的四惡語。而以和合語、軟語、真實語、誠谛語,起諸正用。四正業者,以無漏智,除滅、殺盜淫的叁種身業,安住于清淨身業。五正命者,命就是生命,生命的存在,須要飲食維持。佛的製度,惟以乞食爲正命。如果以種田、做生意,或醫蔔星象來維持生活,那就叫做邪命。修道的人由于無漏正智的抉擇,遠離邪命,所以叫正命。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更加策勵勤行精進,趨入涅槃。七正念者,以無漏智、分明憶念正道法和助道法,心不動失。八正定者,以無漏智,正住于真理,決定不移。這八種法,爲什麼皆叫正呢?因爲以七覺支所發生的無漏正智爲中心,不依于偏邪,所以叫正。由于八法,能引修行人至于涅槃,所以叫道。以上是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道品,但經文裏沒有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加入,所以末後有一句如是等法,等就是等于四念處等十二法。
毗婆沙論和大智度論,用一個譬喻說明叁十七道品的次敘很清楚。兩部論上說:四念處如種子。四正勤如栽植。四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七覺支如開華。八聖道如結果。八正道,差不多在佛經上常常見到,往往因時間關系,礙于名相的繁瑣,都避免不講。現在因爲不受時間的束縛,所以把他略略的講一講。各位聽過一次,如在其他經上看到,都是同樣的講法。經上又說: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上文說:極樂世界,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叁十七種道品。所以說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表示如果那些音聲,僅足以娛耳取樂,那就毫無價值。因爲音聲中能演暢出叁十七道品,使衆生聽到這音聲,皆能憶念佛法僧叁寶,所以這是有益的音聲,自不同于凡響,而且顯出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
佛法僧是爲叁寶,叁寶有住持,別相,同相的叁種不同。住持叁寶者,木雕、泥塑、銅鐵鑄成,或彩色紙畫的佛像,是爲佛寶。現前所流通的經卷是法寶。出家比丘僧尼,能共同修持,和合無诤,是爲僧寶。別相叁寶者,因爲佛法僧有大小乘的不同,名相功用上也各有其分別:如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是佛寶的不同。大小乘各各有他的教理行果,是法寶的不同。叁賢十聖、四向四果、緣覺、獨覺,階位各別,是僧寶的不同。這又名出世間的叁寶。同相叁寶,又名一體叁寶。我們的心性本體,靈明洞徹,原具有覺照諸法的功用,是爲自性佛寶。性體中具有恒沙性德,一一皆足爲我們修行的軌則,是爲自性法寶。性體中該攝性相,融和事理,是爲自性僧寶。因爲佛者覺也,覺悟就是佛,迷就是衆生。佛所說的言教,皆能爲我們修行的規矩法則,所以稱爲法寶。僧寶的僧,應當加上一個伽字叫僧伽,譯成國語叫和合,是出家衆,結合修行的團體名稱。這叁種意思,皆在我們一心中具足,故又稱爲自性叁寶。我們現所崇奉的叁寶,當以住持叁寶爲准則。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或藥師佛,阿彌陀佛的遺像爲佛寶。現前存在與流行的經律論叁藏爲法寶。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以及舍利弗,須菩提等,諸阿羅漢爲僧寶。現在的出家二衆,假如能和合修行,或依佛法自修,更用以化導群衆的,也足以作僧寶的代表。現有在家信徒們,提倡皈依自性叁寶,不需要以出家僧尼爲師,這是數典忘祖,不合理的妄作,滅亡佛法的先趨,要不得的。你如不信,請你一讀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皈依叁寶品。大乘心地觀經報恩品,你就知道了。
佛法僧叁,皆稱爲寶者,佛是兩足尊,福慧雙足。法是離欲尊,僧是衆中尊。依佛法僧修行,則出叁界生死,世間珍寶,無與爲比,故名爲寶。經上又說: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一段經文,是恐怕人以爲極樂世界,既有畜生道的鳥類,何以配得上稱爲極樂呢?因此釋迦世尊自動的召呼舍利弗而告訴他的所以然。那末!極樂世界,既然沒有叁惡道的名稱,這些畜生道的鳥兒,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皆是阿彌陀佛,欲令佛法的流通,迎合衆生的意趣,以神通力變化而有的。于此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陀的慈悲,比父母對于子女的教養,還要體貼入微。
各位聽衆!上面關于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的話,我還想補充一點!
第一、什麼叫做叁惡道呢?畜生、地獄、餓鬼是叁惡道。叁惡道的對面是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的叁善道。叁善道雖然沒有超出輪回,但是福德智慧比起叁惡道來要強多了。在人天乘裏說來,人類如果造了下中上的叁品十惡,就要分別的墮落于畜生、餓鬼、地獄的叁惡道。如是因感如是果,分毫不可假借的。畜生道裏是飛禽走獸,藏于山,潛于淵,千品萬類,其名字種類,是無法統計的。他們的殘暴、凶悍、互相食啖,以強淩弱的愚癡,是十分可恨的。有一類的畜生,如牛馬豬羊雞鴨以及水族,受著比他們更凶殘的人們奴役、禁閉、屠割、烹煮。我們往往看到牛馬身系千萬斤的重負,雖然感到疲軟,但不能不背著向前跑。及至年老力衰,或身肉充實,可以供庖廚而將要或正在被捆縛屠割時,那種呻吟、流淚,或奔走叫號,期圖延一息生命的淒慘情形,又使人十分的替他們難受。餓鬼道的衆生,則九幽沈滯,動辄千百年不得轉生。年湮代遠,子孫滅絕,祭祀無人,常常感到饑餓的痛苦。如果罪業深重的,雖然碰到飲食,也會化成猛火,所以千年萬載,常時忍著饑餓。至于地獄裏的衆生,那就更苦了!八寒八熱,萬死萬生,镬湯、爐炭、劍樹刀山、地獄之苦,有非語言文字所可能形容得出的!人類所受的妻離子散,饑寒交迫,或水火刀兵,盜賊王難的苦痛,當然不及其千萬億分中的一分。所以苦莫苦于叁惡道,而娑婆世界之所以叫娑婆,正因爲有叁惡道的存在;極樂世界之所以叫極樂,正因爲無叁惡道的存在。上文釋迦牟尼佛,不是曾經告訴過舍利弗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沒有受苦的衆生,于此可見彼土是沒有叁惡道的。既沒有叁惡道,那末!那些,白鶴孔雀迦陵頻伽之鳥,從何而來的呢?因此不得不麻煩我佛世尊,苦口婆心,加一番解釋了。因爲彼極樂世界,不許有叁惡道的存在。這是阿彌陀佛的宿願,即使是叁惡道的衆生,因業果終了,或宿福的發現,也可以生到西方,但一經生到那裏,就不再是叁惡道的身形,應該隨其功行而定其品級的。所以白鶴、孔雀的存在,是阿彌陀佛的神力變化,借以演暢法音。同時池沼園林,奇葩異卉,異鳥名禽,是我們這世界上所有的。佛陀的說法,爲使極樂世界的組織,和我們的距離不遠,但比較淨化,所以有羅網、欄楯、行樹而皆七重;有樓閣池沼而皆七寶所成。亦有蓮華,但大如車輪,且四色四光。這都是方便攝引,正表示出我佛說法,苦口婆心,無微不至!
以下講到風樹演法,經上說: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世界,地面上有羅網、行樹的莊嚴,前文已經說過。然而那只是說他的行列整齊,極爲美觀。這裏補敘他不可思議的妙用。妙用的所在,就是羅網行樹,因微風的吹動,而發出微妙的音聲來,有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是凡聽到這聲音的,自然而然的皆生出懷念佛法僧叁寶的心情來。具見極樂世界,無往而不是佛法。
這裏面說風日微風,微風,是表示風的好處。假如像太平洋的臺風,那還得了。臺風一起,勢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發屋拔樹。如我們現在住的這臺灣寶島,每年都受到它好幾次的威脅,一談到臺風,總不免令人毛骨悚然,談風色變。佛經上還有一種岚毗尼風,勢能摧碎山嶽,壞諸世界。這些惡風,皆是衆生慘烈暴惡的業力所感,真是要不得。我們這世界,有時也會有一種所謂和煦的春風,雖然也可以說是美風。然而也只能生長百物,或披拂山林,作爲有閑階級的一種欣賞而已。怎能比極樂世界的微風,似有似無,不寒不熱,輕細醇和,激動著行樹、羅網,發出微妙的音聲來,使人聽著了生起懷念佛法的美感。這豈是以我們凡夫心識所可得而思議的嗎?
複次羅網行樹,因微風的吹動,發出微妙的音聲來,音聲而稱微妙,而且有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則我們這世界上所有的六律…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