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要血肉身,而是托質蓮胎,蓮花化生的。也等于說:這完全是心理作用,是心去而不是肉軀去。心理是超然物外,不受時間和空間之束縛的。所以對于極樂世界,不管他的範圍大小,不要去焦慮他有人滿之患。以下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說: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阿彌陀經上,勸我們生信,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先後有四處之多,這是最後的一次。因爲前面說過:已發願者已生,今發願者今生,當發願者當生。既有如此的利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的再告訴舍利弗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對于我的指示,發生信仰的話,次一個條件,必定要發願,願意生到彼國去。真是語重心長,垂涕而道。各位聽衆!你們假如能因此而引生信仰發願,那末,我這二叁十次的演講,也就不算白費了。
也曾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問過我:楞嚴經上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爲的是此方衆生,耳根偏利。所以大勢至,念佛圓通,並未入文殊菩薩的揀選,如之何,念佛的淨土宗,普遍的叫人念佛呢?而且六方諸佛,同聲稱贊,而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師,爲什麼遍說: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惡,念佛求生何國呢?這兩個疑問中,第一個,有此懷疑的人,須要知道,耳根偏利的衆生,正宜念佛。因爲念佛的音聲,從口出而從耳入,可以統攝諸根,使得淨念相繼,正合乎以音聲作佛事的原則。況且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側重在心念而不是口念,相當于觀想念佛,而不是持名念佛。大本彌陀經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中說: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所以音聲說教,偏透此方耳根偏利的衆生;念佛則普透十方世界的衆生。因此才博得六方諸佛的同聲贊揚,而釋迦世尊亦不惜一而再,再而叁的,勸導我們信受。
至于第二點,六祖大師的說法,那是在佛教教理上叫做爲門不同。因爲禅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只要澈悟心源,當下立地成佛。而心的本體,既不是佛,亦不是衆生,所謂真如門裏,不受一塵。淨土宗的念佛,是要化衆生的染汙心而爲清淨心。所以以念佛爲方法,以生西方爲目標。所謂佛事門頭不舍一法。因此,六祖的禅宗,是透上上乘的根機而爲自力。念佛的方法,可以普及到婦人孺子而爲殊勝方便的他力。念佛的念到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打成一片,也與無佛無衆生的境界,沒有兩樣。六祖爲提倡直指單傳的禅宗,不得不對淨土稍加貶抑,同時也是對過分著相念佛的人,一劑聖藥。其他的道理尚多,只講到此地爲止。
各位聽衆!阿彌陀經上,關于以信願行叁個條件,實地修持執持名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道理,都已經講完了。並且對于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以及他所成就的是莊嚴國土,國土內所有高上的衆生,六方諸佛的出廣長舌,支持此一法門,都可算是很詳盡的報導出來。下面是釋迦世尊,與諸佛互相稱歎,以堅定衆生的信仰。所以阿彌陀經上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如我今者的“我”是釋迦世尊指的他自己,不可思議的“思”,就是用意識來想相;“議”,就是用語言來討論。功德,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莊嚴。
前面經文上不是說過嗎: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像這樣的話,前前後後,說了有四次之多。而且在六方諸佛贊揚文的以前,釋迦牟尼佛曾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于功德的上面,特加不可思議,足見前面四次的如是功德莊嚴,皆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者,乃最極稱贊的意思。以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可以用嘴巴說出來的,只是百千萬億分中之一分二分罷了。論其實在,可不是我們這世界上的一般人,所能想像或者用嘴巴說得出的。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百劫千生,大願大行所積累起來的成果,當然不是我們毫無修行的人,所可得而思議的。雖然說是不可思議,然而釋迦牟尼佛,畢竟還是用語言表達出來了。這當然是爲接引天下後世的念佛衆生,不得而已的一種說法。這又是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愍我們的苦惱,而賜予我們的一種法布施。
但是,經文裏面,都是爲稱贊阿彌陀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裏又說: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幾句經文,有兩個說法;第一、諸佛的法身,無彼此一異的分別。所以華嚴經上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因此說贊歎諸佛即是贊歎阿彌陀佛。第二、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就是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所以兩個譯本各有不同。其實說阿彌陀佛,就包括了有諸佛在內;說諸佛就包括了有阿彌陀佛在內。如果說:如我今者,稱贊阿彌陀佛,及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那文和義,兩方面,都圓滿無缺了。彌陀經上接著又說: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能爲甚難箬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意思是說:不只是我在祇樹園裏,稱贊彼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彼諸佛及阿彌陀佛,也各各在他的本國,稱贊我釋迦牟尼佛,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啊!他們各各在他的本國,而作是言,說:釋迦牟尼佛,他有偉大的堅忍力,他能做出很難而希有的舉動。爲什麼說他甚難,爲什麼說他希有,因爲娑婆世界,是一個五濁惡世,他居然能在這備具五種濁惡的娑婆國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真是難得!真是希有!
這一段經文,要分叁點來說明:第一、諸佛之所稱贊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是佛身的相好,也不是地面上的莊嚴,而是稱贊釋迦牟尼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因爲娑婆世界,人多弊惡,剛強難化,沒有強大而堅忍的毅力,絕對不能在這五濁具備的國土裏,修行成佛,所以值得稱頌,值得贊揚。
第二、諸佛贊歎釋迦世尊的話,乃出之于釋迦世尊之口,是不是世尊的僞托,僞托諸佛的贊語,來裝點自己的門面。關于這一點,古人說得好,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的胸襟,小人且不得而知,而況于十號具足的大覺世尊呢?我們是具有煩惱的苦惱子,隔了一道牆,耳朵聽不到牆外的聲音;隔了一層薄紙,眼睛看不到紙下面是什麼。娑婆以外的,六方世界,那些世界的諸佛,他們說話的聲音,我們有什麼方法能聽到?他們的色身相好,我們有什麼方法能見到?釋迦世尊,澈悟了諸法的底源,洞見十方世界。他的佛眼,山河不能障礙;他的天耳,千裏萬裏不能減少他的聽聞。圓覺經上說:叁千大千世界以外下一滴子雨,都能知其頭數。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然而佛之所以自引諸佛的贊詞,他深信在會的弟子們,對他的信仰,是堅定不移。同時也爲的是,天下後世的衆生,因爲他的稱贊阿彌陀佛,是阿彌陀經的上半部。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囑咐他們的弟子們,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也正是指的彌陀經的上半部。贊揚他所說的法,“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正是因爲他在娑婆世界的說法之難而給予他的幫助。這裏正是贊揚他在娑婆世界的成佛之難。釋迦世尊,引用他們的贊語,好像是對天下後世的衆生,更多了一重保證。這是釋迦世尊的再四叮咛,多方的誨誘。他的恩德,真是超過于我們的慈母,值得我們的感激。
第叁、這段經文裏面,有好幾個專門名詞,須要一一解釋:第一、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譯成國語是能仁寂默。能者,佛有曲順衆生機宜的善巧方便之能。因此,他對衆生有極大的恩德,所以又稱爲仁。這在佛教的術語,叫做大悲利物。寂默者,佛、雖然終日忙著度衆生而不斷的在動,然而他的內心,卻澄靜得如止水一樣,湛湛忘言,離諸戲論。這在佛教的術語,叫大智冥理。金剛經上說:“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佛世尊的度生工作,都是坐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等于無所爲而爲,所以叫做能仁寂默。第二、娑婆。依佛的說法,是虛空無盡,虛空無盡故,則世界無盡,世界無盡故,則國土無盡。這無盡的世界中,每一世界,包含了有一百億個太陽系,這在科學昌明的今日,早經有了證明而不是神話,我們所在的世界,只是百億太陽系當中的一個。而整個的百億太陽系,才是真正的一個世界。那末!與我們現在所居的太陽系有連帶關系的那許多太陽系,他的名字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譯成國語叫堪忍,堪忍,也就是能忍。因爲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人有生老病死的無常。而衆生們偏偏貪著妻子,戀著家庭,刀兵水火,風災、震災,常常予我們最大的打擊,我們卻都能忍受,不想方法出離。所以佛認爲我們是最可憐愍者,而爲我們這世界,定一個名字叫娑婆。
各位聽衆!上期講的一段經文裏,有釋迦牟尼、娑婆、五濁惡世的叁個名詞,第一、第二的兩個已經解釋過了。今天解釋第叁個五濁惡世的名詞:
什麼叫做五濁呢?經上已經告訴過我們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現在先講一個濁字。濁者渾濁。譬如一缸清水,晶瑩澄澈,上下透明,假如有人伏在缸的上面的話,他的頭面很明白的映現在水裏。如果我們拿一堆泥土,放進這清水裏,再用一根棒,在水裏亂攪一陣。那水的清潔,頓時就失去,不能再映現出人的頭面來了,這叫渾濁。
劫濁的劫,印度話叫劫波,譯成國語叫時分,也就是時間。劫濁,就是一個渾濁的時間。所以劫濁是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的綜合。由于見,煩惱,衆生,命,的四種濁,交湊在一起,昏亂複雜,使這一世界有一個很長時期的不清淨,所以叫做劫濁。
佛學裏面講的世界,是指叁千大千世界而言。叁千大千世界之中,包括了一百億個太陽系,我們腳下的這一地球,只是百…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