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的時候,遣人告訴阿阇世王,正值阿阇世王午睡,侍從的人,不敢通報。阿難尊者等他不到,就踴身虛空,現許多神變,然後以叁昧火自己焚身,落下來的舍利,如雨點一樣,他因當地人對舍利爭取,甚至可以動起刀兵來。所以他入滅的地方,正當恒河的上空使恒河兩岸的信徒,都可以有得到舍利的機會。阿阇世王,一覺醒來,才得到這消息,趕快奔到恒河邊,但已不見阿難尊者蹤影,不禁號啕大哭,幾乎悶絕。不得而已,只有禮拜贊歎,拾取舍利,歸國造塔供養。阿難尊者的感人之深,于此也可以想見了。
第十位尊者名“羅侯羅”。譯成國語名覆障,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
羅侯羅是釋迦世尊的兒子,他爲什麼叫覆障呢?覆是蓋覆的覆,障是障礙的障,阻礙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在十七歲的時候,因遊觀四門,見生老病死,爲著自己脫離苦海,也爲著救度他人脫離苦海,早已存著出家修行,追求真理的志願,他與耶輸陀羅的結婚,以及生子,皆是被他的父王所迫,沒有辦法的舉動。因爲淨飯大王想盡了方法,要使太子放棄出家的志願,譬如爲他建築叁時殿,以備他冷、熱、不冷不熱的時候起居。增加美女,供他娛樂。但是這些,太子都不把他放在眼睛裏,他日夜所企求的唯有出家。淨飯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談老實話了。他說:你要出家,我不留你,但你不能眼看著我絕後,至少你要爲我生下一個孫子來,以備將來,紹繼王位,我對祖宗的責任也好有個交代。這在淨飯王心眼兒裏,以爲兒子不是可以一說就生的,不過借此以爲留難他的方法罷了,可是身爲太子的釋迦牟尼佛,對于父王的這一點願心,一方面加以原諒,一方面他以爲生兒子也不是一件多大的難事。因此默默應允了父王的請求。回到宮裏,指著耶輸陀羅夫人的肚子說:卻後六年,當生貴子。同時耶輸陀羅夫人也有一種特異的感覺,感覺到似乎有了身孕,釋迦牟尼佛不久也就出家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娶妻生子的名目,但始終是清淨,而無一毫染汙的,卻後六年,果然羅侯羅降生,淨飯王與耶輸陀羅翁媳倆,也因此解除了無比的寂寞與悲哀。然而因爲羅侯羅未入胎以前,障礙了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同時羅侯羅在過去世,曾經因頑皮而閉塞了一個老鼠洞,使老鼠六天不見光亮,不得飲食。所以他很多次數感到住在母胎裏六年的果報,因這兩個原因,所以叫覆障。
羅侯羅出生以後,雖然是淨飯王和耶輸陀羅夫人的安心丸。但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畢竟與人不同。他以爲人世間富貴榮華的炫赫,夫妻兒女的團聚,都等於戲臺上的戲劇,粉墨登場,鑼鼓喧天,喝采叫好,像煞有意思。及至戲劇終了,看戲的人紛紛作鳥獸散。戲臺上一片漆黑,熱鬧與冷落頓時就是兩個境界。我們看吧!一個大人物,在臺上的時候,有薪俸可拿,有大房子的配給,有現成的汽車可坐,小兒女上學,總以汽車接送。一下了臺,甚至一口氣不來,樹倒猢狲散,什麼都沒有了,門前冷落車馬稀,那種落寞淒慘,真是夠他妻兒的難受。釋迦牟尼佛,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他不願意他的兒子,享受那如石火電光一樣,不長久的榮華。等到羅侯羅九歲的時候,就派遣目連到王宮裏,把他接到身邊,叫舍利弗爲他剃度出家,當小沙彌。羅侯羅是淨飯王和耶輸陀羅夫人的第二生命,羅侯羅的出家,當然很費了目連尊者的一番唇舌。因爲世間的恩愛,難舍難分。所以後來,淨飯王經過世尊的教化證了初果,耶輸陀羅索性也出了家,當了尼姑,在法華會上和他的兒子,一同受記作佛。這在釋迦世尊,算是以智慧劍斬斷世間生死根本的情愛,而給予他們的真生命。羅侯羅以小王太子的身份出家,淨飯王愛憐孫子幼小,恐怕他受不了那出家的孤寂。所以在釋迦種族中,選了不少的王孫公子跟他一道兒出家。羅侯羅也自以爲是世尊的兒子,很頑皮而不受教化。但他也是乘願而來,輔揚世尊的大化的,所以骨子裏,他的用心很好,因此釋迦世尊稱贊他說:羅侯羅密行,唯我能知之。密行就是暗地裏的修行,人不曉得,所以叫密行第一。
今天再講第十一位尊者“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譯成國語叫“牛司”。十大弟子中是受天供養第一。
牛司的牛,是牛馬的牛,司是口旁加上,官廳裏稱上級官爲上司的司。司者,倒嚼的意思。牛的吃草,都是很快的把他咽下去,吃完了然後伏在地下,很安閑的把那吃下去的草,一口一口的吐出來,慢慢的細嚼,這在我們叫他做倒嚼。憍梵波提尊者,因爲他過去生中,曾經輕弄過沙門,指沙門爲牛,因此他就五百世墮落爲牛。因爲五百世墮落爲牛,他雖然罪業滿了,轉生爲人,但他那倒嚼的習氣,一下子除不了。因此他不管有人沒人,他的那張嘴巴,上下唇是要常常的去搬動,所以大家趕著他叫牛司,以爲取笑。同時也就以牛司出名而埋沒了真的姓名。
他爲什麼叫受天供養第一呢?因爲他那倒嚼的習氣,同道們看到他都很好笑,有時趕著戲弄他。佛教是講因果與威儀的,他今生戲弄他人,來生你就要受著這果報。同時在大衆會下,嘻皮笑臉,有失威儀,太不像話。而且他已證得阿羅漢果,有六神通。所以釋迦世尊就打發他到某一天上,屍利沙花園裏去居住,因此他不要托缽乞化,受天上天衆的供養。釋迦世尊在地上曾經率領一千多師兄弟遊行教化,遇到荒年化不到米飯,吃了叁個月的馬麥。馬麥就是大麥,是馬吃的東西,所以叫馬麥。以世尊的福報,尚且吃這個苦頭,他卻安居天上,受天人供養,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第十二位尊者的法號是:“賓頭盧,頗羅墮”。
賓頭盧,譯成國語是不動,頗羅墮是利根。上叁字是名,下面叁個字是姓。
名在前面,姓在後頭,據蓮池大師說:“這位尊者同族有十八人,他的名字放在前面,以表示與其余的族人不同。其實姓名的倒置,是外國人常有的事,外國人的名姓,不一定和中國人的名姓,有什麼字派班輩的拘束。
這位尊者,在一般大寺廟十八羅漢的塑像裏,相貌非常清瘦,白而長的眉毛,長度過了膝頭。在律藏裏關于這位尊者,有一段故事式的記載說:有一位樹提長者,以栴檀木雕刻成一個吃飯的缽,放置在一根很高的刹杆兒的頂上。遍告在場的各位尊者說:誰能以神通力將栴檀木缽取下,我就贈送給誰。賓頭盧尊者奮身騰空取下。可是老師釋迦牟尼佛大不以爲然。因爲這在已證阿羅漢果位的羅漢,自是一種遊戲叁昧。但未證聖果的凡夫太多了,在凡夫眼界裏,這是妖異惑衆的舉動,反而要引起一般人的謗毀。所以釋迦世尊將賓頭盧尊者呵斥一番,並且勒令他不許入滅,留身在人間,受人供養,以種福田。五代時,吳越王錢镠,笃信佛法,曾設千僧大齋,把首席的位置空著,等待聖者,白發長眉的賓頭盧尊者,果然淩空而來,接受供養。
還有法苑珠林,卷二十七,曾引四分律,說了一個有關賓頭盧尊者的故事。四分律說:賓頭盧羅漢,本是拘睒彌國,優填王的臣下,他老早皈依了世尊座下爲在家弟子。由于他的精勤苦行,感動了優填王。優填王本身也是笃信佛教的,所以很同情他,幹脆的就放他出家,讓他專心壹志的修行,而且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果。優填王從此以後對他更加禮敬。賓頭盧尊者,住的地方離城二十余裏,優填王常常帶著隨員,出城去向他參禮。賓頭盧尊者以佛法之禮相見,不迎送,不還禮,對于那些俗不可耐的隨員,當然更沒有什麼招待。在優填王本人,因爲是笃信佛教,知道聖僧的可貴,心理上倒不感覺得什麼。可是那些隨員中有不少的大官兒在內,其中不信佛教的一般人,就鼓動唇舌,搬弄是非。說賓頭盧本來是王的臣子,雖然出了家,還不是一個窮和尚,這般傲慢無禮,對于一國之君,都不看在眼睛裏。這種無法無天,無父無君的人,早就應該殺卻,還尊敬他做什麼?優填王以國王的身分,信心沒有徹底,自尊心當然是有的。因此受不起群小的蠱惑,懷恨于心。有一天又帶領群臣出城參禮賓頭盧尊者。一進寺門,就見到尊者走下禅床,笑臉相迎。優填王很生氣的對尊者說:大德原來難動,今天爲什麼避席相迎?尊者答複他說:王過去懷信心而來,故以佛禮相待;今天王懷惡心而來,若不遠迎,必當見殺,增加王的罪惡!優填王滿心慚愧,驚歎他的未蔔先知。向尊者說:善哉!弟子愚笨,妄受小人之言,不識凡聖,請求尊者,允許我的忏悔!尊者說:可爾!但得免地獄之罪,然失國之慘,仍不能逃避。後來沒有多少時,與鄰國交兵,優填王戰敗,身被俘虜,被拘禁了十二年,這是什麼理由,這裏姑且不說。
現在講到第十叁位尊者“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譯成國語是“黑光”。他爲什麼叫黑光呢?據說這位尊者的相貌很難看,面容漆黑,但黑而有光,就相貌上立的一個名字,所以叫黑光。這位尊者因爲相貌的醜陋,曾經鬧出很大的笑話,我來講給各位聽聽:原始佛教徒的生活,是托缽乞化,並且只在中午以前,乞化一次,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這本來是將佛弟子生活上的要求,減到最低的程度,以爲人間世因生活問題而起鬥爭的惡習,作一個消極的示範。這種簡樸生活,連釋迦世尊自己亦不例外。金剛經開頭不是說嗎:“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們讀過這一段經文,可以認識佛及弟子們的生活,質樸而嚴肅,而且不肯浪費一點時間。所以佛在世時,佛弟子得道者很多。近百年來,出家佛教徒,與一般人一樣,受到生活居處的逼迫,那裏還有工夫去修行辦道,所以僧徒在質的方面,難免不愈趨愈下。
迦留陀夷尊者,因佛陀的感化,舍俗出家了。但他生成的一付怪相,使人看到就害怕。每逢他到信徒家去化飯,人家分明是肯布施的,但一看到他那付怪相,多是嚇得轉身就跑,甚至緊閉大門,不敢再見。可是迦留陀夷尊者,塊頭大,肚皮更大,因常常化不到飯,未免忍饑,忍不…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