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只有偷偷的夜晚出去乞化。那時的晚上不像現在有電燈,在黑暗中乞化,人家看不清楚,卻能滿足了他的食欲。可是不幸得很,有一天晚上,天濃雲密布,夜黑如漆,尊者敲敲人家的門,口稱乞食。門打開了,來了一個大肚皮的少婦,裝滿了一碗飯和菜,正在向尊者的缽裏傾倒的時候,天空裏一個閃電,照得天地通明。那少婦在電光下,頓然見到尊者的一付怪相,呀的一聲嚇倒了。驚動了翁姑丈夫,以燈光一照,少婦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再看看大門外站著一個怪難看的沙門。尊者向他們道歉,並說明原委。那時印度的人,雖然對佛弟子相當恭敬,但性命交關的事,也就不免惡聲相向。而且那個少婦,擡進房裏去,不久就小産了。左鄰右舍,彼此相傳,因此知道的更多了。尤其是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在傳說當中,好事的人,不免再加以炫染,參雜了許多不道德的舉動在裏面。
第二天,阿難等一大群師兄弟上街化飯,過去布施的人,今天都變了,大家都相應不理,害得大家挨餓挨罵。他們于是乎從罵的語言中,加以研究,偵探。等到知道了實在,大家一齊來禀白世尊,要求懲辦這害群之馬。世尊慈悲,也不過予迦留陀夷,一頓呵斥。但同時製定了一條戒條,就是比丘夜晚不許乞化。雖然如此,還經過了很多的時間,這場風波才告平息,迦留陀夷尊者午飯的問題,只好由其他師兄弟代化了。
再講十四位尊者,這位尊者的法名是“摩诃劫賓那”。
摩诃是中國話的大,劫賓那譯成國語是房宿(宿,讀秀,下同)。十六大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房,就是房屋的房,宿,是天上星宿的宿,房宿,我國舊有的傳說,天上有最出名的二十八個星宿,現在流行的曆本上,依然有他們的名字,如畢星、角星、亢星等。房宿就是二十八個星宿當中的一個。他的父母,因結婚多年,不生兒子,天天祈禱這個房宿,後來居然生下了尊者,因此取名房宿。
這位尊者是祈禱天上的星宿而生,而他的特別技能也是知星宿第一。所謂知星宿第一者,就是通達天上的天文學。按天文學是一種專門學問,現在懂得天文學的人很多。可是現在的通達天文,有天文儀器,對于日月的運行,星鬥的布列、時間、空間的距離,都用儀器去觀察、測量。古時候的天文學家,完全憑自己的天才,靠一只眼睛,用長時間去觀察,這樣得來的天文學,可不是容易的事。如唐朝有位一行禅師,他是密宗的大師,同時也精通天文。佛祖通載十叁卷上說:“昔洛下闳造太初曆,記曰:八百年後當差一日,必有聖人出世糾正之。今年期差滿,而一行推大衍數,以糾數家之謬,闳之言爲不誣矣。”一行禅師的著述有:大衍曆五十二卷,及易論等十一種五十六卷。這是他對社會國家無比的供獻。劫賓那尊者,是怎樣的通曉星宿,沒事迹流傳,我也只能說到這裏爲止。
以下講到第十五位尊者“薄拘羅”。薄拘羅譯成國語是善容,十六弟子中是壽命第一。
這位尊者與迦留陀夷,確好是相反的。迦留陀夷的相貌,非常之難看;這位尊者卻長得好看,所以叫善容。他初生的時候有五種不死,後來活到一百六十歲,他的壽命堅固、長久,所以是壽命第一。
佛教的一切,都是講因果的,壽命的長短,當然也不能例外。這位尊者,多生多劫持不殺戒。因他的不殺,而不使他人短壽,不使牛羊犬豕等畜生的短壽,所以他已經有九十一劫不曾受過夭亡的惡報。而且都是善終。以尊者的這一生來說罷:他初生下來的時候,家裏發生一種怪異現象,他的母親以爲不吉祥,把這初生的嬰兒,放到熬東西的盤裏,但熬他不死。再把他放到鍋裏,又煮他不死。沒奈何他,只好把他送到河裏去,聽他去自生自滅,可是水又淹他不死。被大魚吞下去,被魚人撈去,將刀剖魚,他在魚肚子裏,依舊活著。他經過了這五種大難,不曾得死,所以是壽命堅固,活到一百六十歲,可算是壽命長久。因此可以說他,是不折不扣的壽命第一。這些話在我們聽了,或者疑惑是神話。可是當今名聞中國佛教界的虛雲長老,生下來就是一個肉團子,是拿刀剖出來的,他現在已活到一百一十七八歲,這是有他老人家的年譜,可以作爲鐵證的。
金剛經上說:“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的理論,在佛教可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類只知道講營養,講醫藥,以求身體的健康、壽命的長久、眷屬的團聚。戰爭的時候,怎樣的防空,怎樣的疏散,以避免死亡。可是絕不肯不殺害物命,以造長生不死的善因。佛經上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這就是果報不可思議。禅宗的祖師也說:“隨緣消舊業,慎勿造新殃”。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應當警覺的。向下講到第十六位尊者“阿冕樓馱”。
阿冕樓陀,又名阿那律陀,或阿泥樓豆,譯成國語是無貧、無滅、如意的叁個意思。十六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無貧,就是不貧窮,因爲尊者在過去世中,曾經遇到荒年。每逢荒年我們都知道飲食是最難得到的寶物,得到則生,得不到則死。誰也不肯在這年頭兒,把吃的東西,無條件的送給人。可是阿那律陀尊者卻不然,他在那饑荒的時候,曾經將僅有的一頓高糧米飯,供養一位已得聖果的辟支佛。因這一點善因,在九十一劫以來,感到財富充足,不受貧窮的困苦,也就是福報不滅。因爲有福報,所以所求如意,因此他的名字,含有無貧、不滅、如意的叁個意思。
阿那律陀尊者的今生,是斛飯王的兒子,又是王子的身份,和釋迦世尊是堂兄弟。因釋迦世尊的抛棄國王之尊,出家學道,因而成道,爲天上人間之所尊敬。他受到釋迦世尊的感化,也犧牲了王子的享受,出家修道。但他有一個歡喜睡眠的壞習氣,出了家以後,並沒有能改變。出家是勤苦的,早起晚睡,修習禅觀,聽佛說法,阿那律陀尊者因此更覺辛苦,每逢釋迦世尊說法,他都是前磕後仰的打磕睡。世尊看在眼裏,忍在心裏,積之既久,實在看他犧牲了聽法的機會太可惜了,于是乎以不客氣的態度,呵斥他說:咄!阿那律!你真是螺獅蚌蛤一類的東西,螺獅蚌蛤,一睡可以千年,但他聞不到佛的名字。阿那律挨了一頓罵,氣極了,索性成夜的不睡,拼命的用功。這一急可把一雙眼睛急瞎了,成了個廢人。世尊看到他雙眼失明,怪可憐的,對他百般的安慰。一方面叫他修一種金剛照明叁昧,准可以彌補這一個缺憾。阿那律依教奉行,天天修這叁昧。修之既久,果然證得了阿羅漢果,俱備了天眼通。而且他的天眼通,比其他的人還更特別,他拿天眼看我們這叁千大千世界,正如看手掌上托的一只蘋果。所以佛又稱贊他爲天眼第一。
講到這裏,關于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十六位大阿羅漢,講完了。我如僅僅乎講他們的姓名,似乎乏味。所以我兼帶的找出他們的一點曆史,當故事講給各位聽聽,或者比較有味,在各位聽衆,不知道以爲如何?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是結束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結文。意思是說:都像這十六位尊者一樣資格的,許許多大弟子,學在師後爲弟,解從師生爲子。這些弟子,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大家夥兒,都是輔揚 世尊作教化衆生的事業的,所以稱爲大弟子。
各位聽衆,開會,是現在社會人們的家常便飯。每一個集會,都應該有各該會議的有關人士出席,都如理事、監事、主席,或者再加上主管機關,上級機關的指導人,與新聞記者等等各式各樣的份子參加。這個會議,才算健全,也才有會議的結果。
釋迦世尊說法的法會也是這樣。法會中雖然沒有一般集會的章則條文,但參加的份子,比較起來,則更多,更複雜。發言,和通過議案,也有其自然的規矩。
釋迦世尊每一法會中參加的份子,大都是出家二衆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二衆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比丘僧尼,有時稱他們爲聲聞,緣覺,大阿羅漢,這是屬于小乘的。大乘中則有菩薩。再加上天衆,龍衆等八部神衆。阿彌陀經上,參加的份子裏面,過去所講的十六位尊者,就是比丘衆,這些比丘,又都是大阿羅漢。所以說: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等的等,是等于十六位以外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
並諸菩薩摩诃薩。
並者,和同的意思。就是說:不僅與十六位尊者相等地位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在座,還有許多菩薩也同時來參加,這許多菩薩而且都是大菩薩。諸是許多,摩诃是國語的大。什麼叫做菩薩呢?菩薩譯成國語是覺有情,覺就是教育,有情就是衆生。孟夫子曾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也就是把自己所懂的道理、經驗,展轉的拿來教化其他的人。孔夫子又說過,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這個人字在佛學裏面,就是有情,或者衆生。只是人字的範圍,不及有情和衆生的範圍來得廣大。孔夫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的以詩書禮樂教人,期望世界大同,後世尊他爲萬世師表。周文王恩澤及于死人的骨頭,他所懷念的,就是怕餓了百姓,凍了百姓,後世稱他爲仁君。像文王、孔子,在佛教裏說都可以稱他們爲菩薩。但他們的對象,只是局限于人類。而佛教裏,菩薩們的教化,都能遍及人類以外的天龍鬼神,以及地獄裏的苦惱衆生。如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一種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不只是地藏菩薩如此,是凡夠得上稱菩薩的都是如此,所以稱他們大菩薩。因爲他們的能力大,所度化的境界大,所證的理大,而其行爲則更加偉大,所以稱大。那末,彌陀法會上是些什麼菩薩參加的呢?經上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裏列舉了四位菩薩:第一位,“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譯成國語,是妙首、妙吉祥、妙德。法王子者,佛爲法王,文殊菩薩已入法正位,故稱他爲法王子。阿羅漢中,以舍利弗爲第一,菩薩衆中以文殊師利爲第一,因爲他二位在大小乘中各各都是智慧第一。
文殊師利譯成所謂妙首、妙吉祥、妙德這叁個名字,在華嚴宗裏…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