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P7

  ..續本文上一頁分配成叁個用場:第一表信,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所以信爲萬德萬行之首,因此叫妙首。第二表行,文殊師利,多生多劫以來,親近,贊歎,供養一切諸佛,同時也爲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一切衆生之所親近,供養。贊歎,親近,供養,是吉祥的盛德,所以叫妙吉祥。同時文殊菩薩的利樂衆生,是冤親平等,到處人人歡喜,好像是普天同慶一樣,這是超人的行爲。而且文殊師利初生的時候,家中頓然現出很多祥瑞。如光明滿室,象生六牙,金銀滿庫等等,因這些原因,所以叫妙吉祥。第叁表智,文殊在菩薩衆中是,大智慧第一。智慧是諸佛之母,文殊憑這大智慧,過去劫中曾爲釋迦世尊的師傳,因智成德,所以叫妙德。

  過去君主時代,皇帝的長子,正位東宮,就稱太子,因爲他有紹繼王位的分兒。釋迦世尊,已證入了中道第一義谛,說法自在,而稱法王。文殊師利菩薩,已踏上了這個地步,有成佛之分,所以稱法王子。

  阿彌陀經的末尾,釋迦世尊自己說:我于此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僅僅乎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相信。所以這裏將舍利弗,文殊師利,兩個大智慧的弟子,放在前面。表示持名念佛的法門,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仰,才能遵行。以下講到第二位“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譯成國語爲無能勝。就是當來下生于此世界,繼續釋迦牟尼佛而後,說法度生的彌勒菩薩。

  阿逸多是菩薩的名,彌勒是菩薩的姓,彌勒譯成國語爲慈氏,慈悲的慈。因爲菩薩,多生多劫,修慈心叁昧,常以慈眼視一切衆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沒有能超過于他的,所以叫慈無能勝。

  在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在未成佛時,和彌勒菩薩,同時發菩提心,做師兄弟。只因彌勒菩薩,歡喜遊玩,不肯精進。而釋迦世尊卻克苦修行,辛勞備至。所以釋迦世尊,已成正覺,而彌勒菩薩的成佛,要遲于釋迦牟尼佛幾萬年。

  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化生爲傅大士,最爲武帝所尊敬。五代的時候,又曾托生在浙江的奉化,綽號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向不吐露姓名,他的個兒很大,大肚皮,大耳朵,手裏攜一個布袋,逢人就乞化。化的東西,都向布袋裏一放。他的禅機很多。他在將涅槃的時候,坐在一個破廟的廊下,端坐而化。在未化以前曾經說了幾首偈語。他說: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足見彌勒菩薩,常常的顯現在世間,只是我們肉眼不識罷了。

  “乾陀诃提菩薩”。是第叁位的菩薩。乾陀诃提,譯成國語爲不休息。佛道深遠,絕非小根小行能輕易達到目的。必須累劫勤苦,不休不息,才能上成佛道,下度衆生。

  第四位是:“常精進菩薩。”精者不雜,進者不退,專心一志,長時間的爲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努力,所以叫常精進。大寶積經上說:這位菩薩爲著度一個衆生,他能經過無量劫的時間跟著他跑。他如仍然不受教化的話,但菩薩還不肯生一念棄舍之心,這可謂精進之極了。

  彌陀法會上的菩薩,當然很多,這四位只是菩薩衆中的代表罷了。代表的菩薩講完了以後,作一個概括,所以說:“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各位聽衆!彌陀法會的聽衆!前面已經講過了十六尊者的小乘聲聞衆,四位菩薩的大乘衆。以下第叁類的聽衆是天人衆。經上說: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字的解釋是並且的意思,就是說:本法會不但有大小乘的聖人在座,並且還有天上的天衆,人間的人衆,和其他的一切衆生,都同時參加,聽此淨土法門。

  釋提桓因者,譯成國語爲能天主。等者,等于其他無量諸天大衆。俱者,聚積。大小乘,天衆,人衆,還有其他的大衆,一齊聚會在給孤獨園。

  諸天的天字,有自然的意思,和天即理也,或者天就是玉皇上帝,以及受命于天的一般講解不同。基督教的天堂,更沒有確切的論定。天所以稱自然者,天在佛教裏是六道衆生的一角,是具有生命活力,比人類福報更大的一種衆生。就是因爲天衆福報大,他們不要日月燈火,自然有光。他們的身體不須要母親懷胎十月,而是化生。他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衣服飲食住處,是自然而有,而且精妙無比。我們經常贊歎富貴人家住宅裏的陳設,稱他有如天堂,就是受的這個影響。

  佛教裏講天,有叁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居須彌山之頂。忉利,譯成國語爲叁十叁。因爲本天的構成,是當中一天,四方各八天,合起來爲叁十叁天,就平而講的。四方的叁十二天,受著居中一天的管束。釋提桓因,便是居中一天的天主,他有此福德,堪能作本天的天主,所以叫能天主。這位天主過去因信佛修福德,而感受到現在的福報,所以永遠是佛教弟子,受佛教化,擁護佛教,大小乘多數的經典裏面,都有他在座。

  無量諸天,當然是指忉利天以外的諸天,大衆是指天衆以外的人衆,或阿修羅衆,甚至連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的衆生,都在佛光照燭之中,所以說無量諸天大衆俱。以上對于彌陀法會上的聽衆,已經講完了。以下就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和那世界裏的教主,以及人民的情形了。經上說: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者告訴。長老是年高有德的尊稱。舍利弗,就是十六位尊者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當大小乘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以及無量諸天大衆,齊集在祇樹給孤獨園,聽佛說法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看到大衆雲集,由大悲心的策動,不等待任何人的請求,自動的要將這持名念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法門,傳流給天下後世的苦惱衆生,所以直接召呼舍利弗的名字,而告以以下的話。然而爲什麼只召呼舍利弗一個人呢?因爲他在大阿羅漢中,是資格最老的一個,而且他是智慧第一。持名念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非大智慧不能信仰。同時召呼了他一個人,在會大衆,當然都可以聽到的。以下是釋迦世尊的話,請各位注意!經上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是指我們這世界。西方,站在我們這世界,向太陽落的方向看去,那便是西方。過是經過,億,假定十萬爲億、一億、十億百億,一直數到十萬億,這是很大的一個數目。佛土,是佛都有他說法的地方,等于他的教區,那個教區範圍以內,便是佛的依報國土。有世界的世界,世謂時間,界謂空間,有時間上累積起來的曆史;有空間所容納的山河大地,便成爲一個世界。極樂者,是極其快樂,而沒有苦惱。連貫起來說:就是從我們這世界,向西方走去,經過十萬億佛國土,另外有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世界。釋迦世尊接著說: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其土,就是指那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有一尊佛,名號叫做阿彌陀,即今仍然住在世界上,常常說法,教化他的弟子們。

  阿彌陀這個佛名,應該怎樣講,在後面經文裏面有解釋,暫時把他放下來不講。據下文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這裏說他即今猶在說法,足見這是現在的活佛,而不是過去的古佛,可見阿彌陀佛壽命之長,是無可比擬,這是應先行告訴各位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告訴他說:舍利弗!那位阿彌陀佛的國土,爲什麼緣故叫極樂呢?不等待舍利弗的開口便自己答覆這問題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是釋迦世尊,對于前面提出來的極樂世界的名字,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加以解釋。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的衆生,爲什麼但有享受快樂的份兒,而無一點苦惱,必得要先行知道我們這世界的衆生,所受的是些什麼,而後才能充分明白極樂世界的極樂,是值得我們仰慕和響往,也才能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生起信心來。

  苦樂是相對的,有苦就有樂,有樂就有苦,而且苦惱的環境過去了,那便是快樂;快樂的環境過去了,那便是苦惱。極樂世界的樂,是沒有苦惱與他相對。是永遠的快樂,所以稱他爲極樂。我們這個世界呢!通常人都這樣說:喜怒哀樂,每個人的一生,不知要經過多少次數。那末,這個所謂喜樂的環境,是短時間的,既有嗔怒與悲哀和他相對,即使有短時間的快樂,決不是絕對的快樂,甚至快樂反而是苦惱的根苗。何況每一個人都有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恩愛分離的苦、怨家相逢的苦、所求不得的苦,因有這血肉身軀所發生的其他諸苦。我們要平心靜氣,詳細的把我們一個人的一生,檢討一下。由呱呱墮地,上學讀書,成家立業,擠進社會去,爲一人或一家謀取生活,所受的苦惱。由少壯至老死,生活的過程中,所受的千變萬化,一如驚濤駭浪,層出不窮的打擊,內心上與身體上,所感受的苦惱,惟有自己知道,而且是不可以數計的。假如不講道德,造下了殺盜淫妄的罪惡,以佛教的因果律來說,還要墮落畜生、餓鬼、地獄裏去,受刀砧烹割,長劫饑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的大痛苦。眼前這世界,蠻爭觸鬥,幾時方休,這也是鐵的證據。所以依佛教來說,這世界,但有諸苦,無有一樂。因此釋迦世尊,憐愍我們的苦惱,賜予我們這念佛生西,離苦得樂的好方法。

  各位聽衆,上面釋迦世尊將極樂世界,爲什麼叫做極樂,已經簡單的解釋過。也就是說,那個世界的衆生,惟有享受快樂,沒有一切的苦惱,所以叫做極樂。我們知道,人類最低的要求,惟有生存,生存的條件在未完備的時候,要求其完備;既完備了以後,還要求其有多余,更要求精,求美。可是所有的人類,都望這同一方向走的話,就要構成生存競爭的局面。大家起了競爭,則世界演變成個什麼世界,則今日世界的局面,就是一個鐵的證據。釋迦牟尼佛,深知這個世界上的…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