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P9

  ..續本文上一頁夜六時。

  華,生于泥土之中,而芬芳高潔,不求人知而人自響慕。同時有華就有果,果必由華生。尤其是蓮華,華正開的時候,蓮子已經結成。華有如此的清德和作用,所以佛經上常用以做比方。比方修學佛法的人,雖然混雜在這五濁惡世的人群當中,他能行爲高潔,志意和雅,能使人望風傾慕。而念佛的人們,你在這世界剛剛初發心念佛,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蓮華寶座。而蓮華是華果同時,所以佛經上更喜歡利用蓮華來做因果同時的譬喻。這裏所說的曼陀羅華,正是國語的白蓮華。白取其高潔,蓮華取其因果同時。

  極樂世界,晝夜六時,不斷的有白蓮華,紛紛從天空落下,這也是極樂世界的特色。經上接著說: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這是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雨華的用處。衆生者,除阿彌陀佛而外,菩薩以下都是衆生。清旦是晝叁時的早上,衣祴,是盛華的器具。十萬億佛,表示供養的大數。食時,是佛及聖衆,吃早飯的時候。以一頓早齋的時間,周遊十萬億佛土,顯示彼土衆生,皆有神足。

  天人于天空中,常雨天華,固然是供養極樂世界的佛及聖衆。而極樂世界菩薩以下的衆生,更以天華或本土七寶行樹的花,在清旦的早晨,運動神足通力,于很短的時間,遊行十萬億佛土,供養十萬億佛,及至回到本土,還沒有過早齋的時候。清旦,是人們一天身心最清淨的時候。極樂世界的衆生,雖然都是羅漢以上的聖者,但根本煩惱未盡,仍以早晨比較身心清淨。羅漢以上的聖者,都俱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神足等六種的神通。極樂世界的衆生,清早持華供養他方佛聖,一個來回就是十萬億佛土,而且回到本國來,仍趕上早齋,這正是神足通的作用,所以飛行自在而迅速。

  飯食經行。

  上文說: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裏緊接著說飯食經行。經行者循環不斷的意思,回到本國就吃飯,吃過了就經行用功,表示光陰一點不肯虛度。

  大本彌陀經說:往生彼國的衆生,吃飯所用的缽,都是衆寶所成。百味飲食,各如所願,隨各人的食量,不多不少,自然而至。吃了以後,自然消化,沒有遺滓。或者見色聞香,意以爲吃飯,也自然飽滿,更不生貪著,身心輕便愉快。

  經行是一種功夫,對打座而說的。飯食以後,室內室外,圍繞徐行,可以活動身體,可以幫助消化,飯後百步就是這個作用。經行以後,複行靜坐,可以調身,可以養心。這也是修行的一法。經上說: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結束上文,天樂盈空,黃金爲地,六時雨華的一段。

  釋迦世尊把極樂世界,這許多勝妙境界說完了以後,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看吧!極樂國土,有如上的這許多勝妙莊嚴,這皆是阿彌陀佛,無量的願行功德之所成就啊!

  各位聽衆!關于極樂世界,地面上和天空裏的莊嚴景物,過去已講過了叁大段,今天講到第四段,化禽風樹。化禽,就是變化的禽鳥。風樹,就是風動樹鳴。極樂世界,本來沒有叁惡道,所有的鳥兒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變化。而鳥兒叫出來的聲音和風動樹鳴,皆能演出佛法的音聲來,所以這裏包括了化禽演法,和風樹演法的兩段。

  現在先講化禽演法。經上說: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這一段經文,可分四節;第一,標示彼國有奇異之鳥。第二,說明鳥類的名字。第叁,鳥能唱出妙好的音聲。第四,音中能說出佛法。

  複次是:複再次于上文,釋迦牟尼佛,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彼極樂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常有,表示不間斷的有,不是偶爾一見。種種,是種類甚多,下面舉出來的幾種,只是幾名代表。雜色,那些鳥兒的顔色也不是一樣,可算形形色色,萬品千類,不一而足。

  那末!是些甚麼鳥兒呢?向下第二就說明鳥類的名字:如白鶴呀,孔雀呀,鹦鹉呀,舍利呀,還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呀。

  鶴的嘴和腿都很長,有玄黃蒼白的四種顔色,而以純粹白色的鶴爲最貴。孔雀尾巴很長,羽毛的顔色很多,而且自成花紋,閃灼有光,鮮豔奪目。孔雀對于自己的羽毛,非常愛惜,性情也非常妤勝,他看見穿著紅紅綠綠衣服的婦女,就把那尾巴,像半把雨傘一樣的向人展開,以表示她的美麗,這叫孔雀開屏。鹦鹉,是會仿效人們簡單的語言而說話的,而且善解人意,是鳥類最聰明而最受人憐愛的。舍利譯成國語是鹙鳥,鹙鳥的雙目,銳利不過。尊者舍利弗的母親,兩眼如鹙,故名舍利,舍利弗是他的兒子,故名舍利子。迦陵頻伽,國語叫妙音鳥,這種鳥兒叫的音聲,天上人間,任何的音聲,都沒有他叫的好聽,所以叫妙音鳥。共命之鳥的共命,又叫命命,兩個頭,一個身,而報同識不同,叫的音聲也很好聽。兩頭蛇、九頭鳥、千頭魚,也曾經有人看過,那末!一身兩頭的鳥,也就不能說沒有了。這五種鳥兒中的,白鶴、孔雀、鹦鹂,我們這世界上也有的。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則爲極樂世界的特有品。

  珍奇怪異的鳥兒,在我們這世界裏,只是偶爾一見,不能常有。偶爾的見到,也未必聽到他的叫聲。可是極樂世界的鳥兒,經常出入于寶樹林中,而晝夜六時,吐出和雅的音聲來,非常的好聽。和、與粗暴不同;雅、與鄙俗有別。此世界的烏鴉、麻雀之類,就是粗俗不堪,人們聽了他們的叫聲,反而覺得厭惡。和雅之音,能令聽的人,心曠神怡,消除煩躁,離欲寂靜。

  極樂世界的鳥兒,不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來,從他音聲裏還能演暢出佛法來,所以說:其音演暢。

  演出的是什麼佛法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等法的等,概括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佛學裏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助道品。叁個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不就是叁十七嗎?

  上文所說的叁十七種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皮肉筋骨,假合而成。大小便利,鼻涕眼淚。九孔常流不淨。二觀受是苦。我們日常所感受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的遭遇,澈底的說來,無非是苦。叁觀心無常。我們這顆知冷知熱,知餓知飽的心,如波浪相似,前滅後生,相續不已的。四觀法無我。法指宇宙萬有諸法,如山河大地等等,是凡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都叫做法。這些法的構成,無非假借許多條件,佛法裏說他是因緣假合,有聚有散,沒有實在的個體。我者就是指堅實存在的個體而言。如上的四種觀門,是我們安放這妄念的處所,所以叫四念處。學佛的人,不在這四處用點觀力,那是不能體會到生死的迫切。講經說法,也只如隔靴搔癢!

  四正勤者:一已生惡念斷。二未生惡令不生。叁已生善令增長。四未生善令生。人們的行爲,可以分爲善惡的兩途,善則于自他有益,故令生,生已令增長;惡則于自他有害,故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應當向正當的路途,勇猛精進,如設堤防水,一時一刻不能松懈,所以叫正勤。

  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前面的四念處,多分偏于智慧,四正勤則偏于精進,智慧精進力強,則定力弱。此四偏于禅定,以定導慧,使得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庶幾功行可成,目的可達。一欲神足。欲者要求于四正勤精進而後,依此欲力,可以引發定力。二勤神足。要求心既起,應勤修此定,依勤之力,定可引發而起。叁心神足,一心專注,依心之力,引發定生。四觀神足。由加行觀察之力而正入于定。如意足者,修這四點,于所願求,可以如意滿足。神足者,變化莫測之謂神,得定而後,由于定的力量,可以神用莫測,足爲所依之義,依此定而得神變,故名神足。

  五根者,一信。二進。叁念。四定。五慧。根,可以分兩層來說:一爲能持,于已得的法,能持而不失。二者能生,對于未得的法,能勝進上求,令其增長。第一信根者,深信佛之所說,毫不謬誤。此一爲總,其余的四根,由信根連貫而生:因爲既深信如來谛理,應當勤求不息,是爲進根,進者前進。既求得此理,應當明記不忘,念茲在茲,是爲念根。既念此理,應當專心一境,相應不散,是爲定根。由定心寂靜,靜則生明,乃能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爲慧根。有此五法,調治其心,能生發聖道。譬如陰陽調和,一切種子皆能發芽抽苗一樣。

  五力者,即前面的五根,漸漸增長,即能發生甚大的力用,故名爲力。力;也有兩義,一者不爲他降服,二者又能降服他。如瑜伽師地論說,此五種力,能于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他人之所不能製伏。又具大威勢,催伏一切諸魔惡勢。信力者,于所信谛理,轉更增長,能遮止疑惑,不爲動搖。能抗拒邪魔外道,不受迷亂。能破損煩惱,不受侵害。此一爲總,余四亦承信力而來:如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間種種事業。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定力者,定根增長,能破一切雜亂妄想,發起一切諸禅叁昧。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外不正知見,能破小乘偏差的執著。以上對于卅七道品,已經講了廿二品,其余的下次再講。

  各位聽衆!上次講的是:極樂世界有許多奇異雜色的鳥兒,如白鶴孔雀之類,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佛法來、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裏再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已經講過,現在應該講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麼是七菩提分呢?七菩提分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叁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

  菩提譯成國語,就是覺,分…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